嵩山記憶

作者: tjm1966

導讀2010年8月1日,河南登封嵩山“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組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建築群包括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岳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時間跨度2000年。聞悉此訊,十四年前嵩山之行浮現在� ...

2010年8月1日,河南登封嵩山“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組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建築群包括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岳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時間跨度2000年。聞悉此訊,十四年前嵩山之行浮現在我眼前。

1996年4月底,我赴河南洛陽參加會議。會議結束後,4月30日我去了趟嵩山。其中,就到了“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的嵩岳寺塔、嵩陽書院和少林寺(包括常住院和塔林)。

驅車至嵩山少室山麓的少林寺,已近中午十一時,下車後直接去了少林寺西的塔林。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墳墓,占地約l.4萬多平方米。有地位的和尚圓寂後,把他們的骨灰或屍骨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僧人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在此之前,我在西安大雁塔景區也曾看到過一處塔林,但規模和形制顯然不及少林寺塔林。少林寺塔林有唐至清歷代古塔230余座,據說是國內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古塔建築群。漫步塔林,但見各塔層數不盡相同,一般為一至七級,高度約在l5米以下,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造型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直線形、拋物線形、瓶形、喇叭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體現出較高的古代建築、書法、雕刻藝術綜合研究價值,是值得細看的少林寺重要一景。

離開塔林,進入少林寺。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為安頓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因其座落於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到達少林寺面壁十年創立禪宗,少林寺因此成為天下“禪宗祖庭”。特別是隋末少林十三棍僧救駕李世民後,少林寺得到了唐王朝高度重視,形成“天下第一名剎”的顯赫地位,並以“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武術馳名中外。

在少林寺,我特意駐足兩處景點:一是立雪亭;二是西方聖人殿。立雪亭又名達摩亭,傳為二祖慧可立伺達摩,雪深過膝,不去,斷臂求法以示誠心,終得傳承達摩衣缽法器的地方。立雪亭名為亭,實為一座小巧玲瓏的單檐廡殿式建築,修建於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檐下雕花石柱,殿門有聯“禪宗初祖天竺僧,斷臂求法立雪人”。殿內神龕中央供奉銅質達摩坐像,兩側分別為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塑像,為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所鑄。神龕上方匾額上的“雪印心珠”四字是清乾隆游幸少林時所題。亭前有千枝柏兩株,枝條層層彎垂,把達摩亭的景色點綴得分外清幽。駐足亭前,眼前仿佛出現慧可斷臂立雪求師問道的畫面,那份壯美蒼茫的氣韻不覺令我神馳。

西方聖人殿是電影《少林寺》中少林武僧殿內練武的實拍取景地,近前而觀,殿內磚石鋪地的地面上到處是下陷的凹坑,傳為少林寺僧經年練武所致。

少林寺天王殿前有一株高大的銀杏樹,樹干粗壯需兩人方可合抱,綠蔭蔥蔥,悠古而又充滿生機,我想這不正是少林寺的寫照嗎?

在登封城午餐後,前往嵩山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的法王寺。我初疑惑怎麼取如此寺名,後悟法王是佛教菩薩、力士的稱謂,以此為寺名倒亦合適。法王寺創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4年(公元71年),是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但要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距今已1900多年。我不清楚為何法王寺未列入“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難道是少林寺名氣更響的緣故嗎?

古人雲:“環天下皆山,惟嵩高當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據形勢之最佳。”法王寺被古人譽為“嵩山第一勝地”,我想主要在於那裡是嵩山八景之首“嵩門待月”所在地。我站在大法王寺西方聖人殿前向東眺望,但見遠處嵩山山巔兩峰對峙,形如嵩山門闕。據說每到八月中秋夜,初升的皓月恰鑲嵌在兩山之間,似高懸於嵩門之中。我雖未逢其時未睹此天像,但“嵩門待月”的壯美景像是能體會到的。

我到法王寺時,登封方面正著手修繕法王寺前寺部分。寺還是古樸舊貌,特別是後寺部分更是一番年久失修百廢待興的荒蕪景像,似已多年鮮有人跡。無意中踱步來到寺後,隱約發現偏僻的小山坡上綠樹掩映著兩座古塔。沿著雜草叢生的小路來到塔前,但見一塔為由下而上遞減呈拋物線形的15級密檐式方形磚塔,黃泥砌縫,外塗白灰高約40米,細看為唐朝建築;另一塔為四角形單層磚塔,塔高約10米,塔剎四周雕刻有蓮花卷草、飛天等浮雕,圖案精美,亦為唐代古塔,塔旁還有兩座較小些的古塔,皆用黃泥混溶凝固,顯然此三塔為一組。這幾座古塔歷經千年滄桑,但仍傲然屹立,並保持著初建時原貌。我想一則是因為其建築工藝精湛,二則恐怕亦是人跡罕見之故。據說,山上還有一古塔,因時間關系,我未去看。法王寺後這片山坡上幾座古塔,在我之前恐怕鮮有人去看過。佇立塔前,古塔與我靜靜相對,彼此無語,卻又似有許多話要說。我一時感到有些暈眩,一份塵封千年的古意向我彌散而來,恍有時空越千年,古今交融之感。

告別法王寺,驅車前往嵩山南麓峻極峰下的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其重要位置,這座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的古塔,高37.6米,用青磚和黃泥漿壘砌而成,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國內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翹楚和孤例。

嵩岳寺塔所在的嵩岳寺,始建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祭祀嵩山時,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宮。駐足有些荒廢的寺內,極目南眺,發現此處比法王寺氣勢更為開闊,似有王者之氣。寺以嵩岳為名,看來是名實相符的。

離開嵩岳寺塔,特意前往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四大書院我之前到過位於南方的兩家: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唯處於北國的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和商丘睢陽書院未曾到過。與前兩家相比,也許是游人較少的緣故,嵩陽書院顯得更為古樸寧靜。如同在法王寺一樣,那裡除了我等數人外,再也沒有其他游客。

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太室山南麓,因座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8年(公元484年),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程頤和司馬光、範仲淹、朱熹、李綱、範純仁等都曾在此講過學。程顥、程頤在嵩陽書院講學10余年,據說司馬光《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附近的崇福宮完成的。

現在的嵩陽書院體現的已是清代建築布局,漫步其間,斜陽照在我身上,也映照著書院一草一木,一切顯得那麼的寂靜。我默默地徜徉在《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漢封將軍柏及歷代碑刻等文物之前。

《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主要記敘嵩陽觀道士孫太衝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碑文,裴迥篆額、徐浩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李林甫即是那位典出“口蜜腹劍”的宰相,從碑文看,李林甫也是個頗有文采的人,這使我想到蔡京、嚴嵩等人,這些人文翰也很了得,看來才、德之間並非有必然聯系。

漢封將軍柏是指嵩陽書院內現存的兩株分別稱作“大將軍”和“二將軍”的古柏。據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進門見一柏樹高大茂盛,遂封之為“大將軍”。封罷來到正院,迎面又看見一棵柏樹,此柏樹要比“大將軍”更大,但金口已開,沒法更改,漢武帝便只能封其為“二將軍”。繼續前行,又見到一棵更大的柏樹,只好封之為“三將軍”。這三棵受封的大柏樹,因劉徹封得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將軍”柏認為自己是嵩山最大的柏樹,卻封了個“三將軍”,又惱又怒,一氣之下,枝葉枯萎而亡。“二將軍”感到自己比“大將軍”大得多,卻被封為“二將軍”,氣炸了肚皮,現在樹干下部還有裂痕。“大將軍”也深感受之有愧,沒臉抬頭見人,因而經常低著頭彎著腰。

我近前打量,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看起來確要比大將軍柏大得多,雖樹皮斑駁,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撥。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三將軍柏毀於明末,自然已無法看到了。

將軍柏雖是漢封,但早已有之,別稱“周柏”,意即植於周朝。其實,據林學專家鑒定,嵩陽書院內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應是夏、商以前所植,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了。巍巍古柏,給千年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悠長的自然感染力。

因時間關系,游覽完嵩陽書院後,我便驅車告別嵩山。沒有時間登山,我感到很遺憾。 嵩山也成為唯一的一座我雖到山麓游覽卻未上山的山岳。嵩山為中岳,處天地之中的中原,在五岳中雖不及東岳泰山之尊,但也有其特殊的地位。人言“華山如立,嵩山如臥”,綿亙數百裡的嵩山雖高千余米,但有著古樸綿遠的美學張力和歷史文化內涵,令我不能釋懷,也許我應該重游嵩山,登頂嵩山。

轉瞬間十四年匆匆過去,今天的登封和嵩山也許不少景物已更改變遷,不復我當年記憶中的模樣。有些我曾到過的景致可能因旅游開發和不恰當的修繕,古跡已失去了原有的滄桑和韻味,但我還是想念嵩山。我想有機會,我要補游自己未曾履及的景點,重拾曾游歷過景點的那份自然與人文之美的光亮。



精選遊記: 登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