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峰(轉)

作者: arirang

導讀站在玉山縣城之南的武安山巔,翹首北望,只見在那雲霧繚繞的天際,山巒起伏,猶如一只只潛艇,在茫茫的雲海中時沉時浮,忽隱忽現。雲霧落處,三峰突兀而起,直插雲天雄踞群峰之上,這就是新崛起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三清山的玉京、玉虛、玉華三峰。這片山巒也因這三峰並列,拔地摩天,似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神並肩端坐其巔,遂得名三清山。三清山� ...

站在玉山縣城之南的武安山巔,翹首北望,只見在那雲霧繚繞的天際,山巒起伏,猶如一只只潛艇,在茫茫的雲海中時沉時浮,忽隱忽現。雲霧落處,三峰突兀而起,直插雲天雄踞群峰之上,這就是新崛起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三清山的玉京、玉虛、玉華三峰。這片山巒也因這三峰並列,拔地摩天,似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神並肩端坐其巔,遂得名三清山。三清山位於江西省玉山縣西北部,北界德興縣,地當贛、浙、皖、閩之交。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古稱“東南望鎮”,曾是道人結廬煉丹之地,據說,得道者就是從玉京峰頂那塊巨大的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凌雲漢江南第一仙峰”。

據史書記載,東晉升平年間(357-361年),煉丹術士、著名醫學家葛洪與李尚書道德上山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還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煉丹爐的遺跡。尤其是那口丹井,歷時一千余載,依然終年不涸,其水清冽味甘,被後人稱為“仙井”。於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開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第一位傳播者。可以說,三清山的開發與頹敗,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系。

到了唐朝,道教被朝廷奉為國教,方士穿行往返於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隨之興盛起來,香火不斷,朝山香客絡繹不絕。唐(周)證聖元年(659年),朝廷為了加強統治,割衢州須江(今江山市)之南鄉、常山之西鄉劃歸玉山縣管轄。其後,方士將化緣所得,在葛洪結廬煉丹之處營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築——老子宮觀(此觀被稱為“三清福地”),進一步鞏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宋真宗篤信道教,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這時,在三清山一帶開始出現成批的道教建築。方士們為紀念葛洪開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觀,內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書石像;同時建起的還有福慶觀、靈濟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們在天門峰東的懸崖之上,用天然花崗岩雕鑿干砌成一座六層五面的風雷塔,此塔歷盡千年風雨,至今巍然不動,被譽為三清山上道教建築的一顆燦爛明珠。

元時,朝廷把道教當作控制漢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進一步受到重視。此時三清觀出現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出家),他們專事道教活動,多時達幾十人;更多的方士則信奉正一派(即不出家,也有極少數出家的),他們受道教經典規戒約束,諳熟各種齋醮祭禱儀式,在民間從事道教活動。據元人魯起元在《游三清山記》中說,此時三清山上正在大興土木,擴建三清觀,觀內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書、金童、玉女、潘元帥神像;山上景物、地點也以道教稱謂命名,如仙人橋、雷公石、判官石等等。由此可見當時三清山道教興盛之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特別推崇道教,尊張天師為全國教主,貴溪龍虎山遂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三清山距龍虎山僅300華裡,近在咫尺,傳道、化緣的方士來往頻繁,聯系也極為密切,三清山的教務活動幾乎直接在張天師的控制之下進行。此時山上朝拜之風極盛,散居天贛、浙、皖、閩的方士和信徒,每年八、九、十月,都要自發組織香會“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華”(注:玉山縣境內之少華山)。他們結隊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開道,點燃香燭,抬道豬牛羊等各種祭品,並鳴三眼銃助威,配以鼓樂,吹吹打打,浩浩蕩蕩向三清山進發,每日多則上萬人,少則千余,這種朝拜儀式當時已成為民間一年一度重大的道教活動。

明朝為三清山道教的鼎盛時期。山上的道教建築也像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至景泰年間,山上已新建起龍虎殿、方士羽化壇、玉靈觀、糾察府、演教殿、九天應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門石坊、飛仙台、流霞橋、石階“眾妙千步門”,“衝虛百步門”等,並重建了三清觀,改名為三清宮。明代的宮宇建築十分獨特:前後兩進,坐北朝南,以山上花崗岩雕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牆、內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神像。據不完全統計,這時三清福地有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題刻45處。可以說這時的三清山已成為明代首都建築和石刻藝術的一座寶庫。這座寶庫,引來各方方士雲集其中,更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朱熹、王安石、陸游、楊萬裡、汪應辰、趙蕃、夏浚、丁璣等都先後慕名前來,登山攬勝,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篇。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也兩度游歷玉山,在他的游記《江右游日記》中,對三清山作了明確無誤的記載。

清兵入關以後,道教繼續得到推崇。龍虎山依然是全國道教活動的中心。三清山與龍虎山道緣息息相通,香火自然有增無減。康熙年間,撫州、南豐、福建等地方方士紛紛遷來,三清山道教形成了撫州、南豐、福建和玉山本地四大派系,尤以玉山本地勢力最大。為了更好地組織道教活動,縣裡設有道委司,對上負責接受龍虎山天師府的旨意,對下負責指導所屬宮宇的教務活動。此時,由於方士驟增,教務活動愈益頻繁,三清山在道教領域中影響越越來越大,在全國的知名度也隨之有了提高。雍正四年(1792年)御制《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所附的《廣信府疆域圖》中,正確地標出了三清山的地理位置。

乾隆登基以後,興佛抑道,道教在全國思想領域中的統治地位受到了衝擊,從此,逐漸衰敗,並一蹶不振,三清山道教也隨之受到致命打擊。嘉慶十八年(1813年),三清宮毀於大火,後雖經方士化緣重建,但其規模已遠不及從前。鹹豐年間,縣城的道委司毀於兵燹,從此,三清山道教日趨泯滅。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三清山一度戰火紛飛,方士們先後離山而去,山上的道教香火瀕臨絕滅。

1982年,玉山縣成立了風景資源普查領導小組,對三清山進行全面的普查,首次發現了三清山梯雲嶺廣大地區千峰競秀,萬石爭奇,流泉飛瀑的原始、粗獷而秀麗的獨特景觀。江西發現三清山風景區的喜訊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五湖四海。

1983年元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決定開發以三清山為中心的贛東旅游區,並撥出巨款用於開發三清山風景資源。

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邀請全國各地的教授、學者120余人考察三清山。經過半個多月的實地考察、評議,大家一致認為三清山是我國第一流的風景名勝區,可與黃山相媲美,堪稱黃山的姐妹山。特別是“女神”之俊俏,“巨蟒”之奇偉,“觀音聽琵琶”之傳神,可謂舉世罕見。有的學者題詞稱:“攬勝遍五岳,絕景在三清。”

1986年,國家撥款建成上山石階路,將各個景點相互溝通。

1988年,國務院批准三清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隨著國家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三清山將以她絢麗多彩的風姿迎接更多的國內外賓客。


精選遊記: 三清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