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園共分為五大展區,浦東三個展區為:“A” 區(中國館、地區館、亞洲區)、“B” 區(東南亞、大洋洲、國際組織區)、“C” 區(歐洲、美洲、非洲區),浦西二個展區為:“D” 區(企業館區)、“E” 區(企業館、城市最佳實踐區)。我原只打算看浦東三個展區,後將世博的游記和照片放在自己的博客中,結果有位博友看後給了一個評語:“得天獨厚,非常值得留念”。 同時在攜程網上又看見許多外地的游客,專程來上海花了3、4天的時間,把浦東、浦西的展區都看了一遍。那我放棄看浦西的展區,不就是沒有充份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讓自己的世博游留下遺憾嗎。因此我決定再花一天時間去浦西展區看看。
9月16日早上從家中出發,這次是去浦西的展區,因此乘公交車就能到,7點半乘上了253路公交車。從滬北一直開到滬南足足走了1個半小時,早上上班時段,路上堵車堵得厲害,到那裡己是9點多了。購好票排隊等侯安檢,這裡是世博會1號出入口,人相對浦東的出入口要少些,但安檢的通道也少些,排了20分鐘左右時間的隊才進入了園內。
首先看到的是綜藝大廳,這裡是演出場所,每天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按排一些節目。旁邊就是世博博物館。看排隊的人不多就進去參觀一下,先在一樓影視廳看了一部360度的環視電影,影片簡單地介紹了各屆世博會的情況,接著去二樓看一些展品,這裡展出的都是些各屆世博會的尊貴文物。在裡面轉了一圈就出來了。再向前是城市足跡館,日本產業館,思科館,門口也有不少人在排隊。我今天的主要任務是將所有的展館外景都拍下來,因此這些館都沒進去。一路上經過了國家電網館、太空家園館、韓國企業館、中國人保館、石油館、可口可樂館、上海企業聯合館、中國鐵路館、震旦館、育樂灣、綠地廣場。上午11點多就將“D” 區的所有展館都走了一遍,並且拍了些外景照片。


過了高架步行道就是“E” 區了,首先是中國船舶館,再向前是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中國民企聯合館、信息通信館、萬科館、中國航空館、遠大館,這時這些館門前都排滿了人,因此我也沒進去,只是在外面拍些外景。


再向前就是“城市最佳實踐區‘了,先看到的是城市未來館,它是由原來的廠房改建的,連原來的煙囪也沒拆,改成一個大大的溫度計。旁邊都是幾個案例聯合館,在這些聯合館內有許多國家的案例,也有國內的案例。再向前過一座天橋就來到了獨立的案例區,那裡有:漢堡案例館、羅阿大區案例館、麥加米納案例館、澳門案例館、寧波案例館、溫哥華案例館、西安案例館、阿爾薩斯案例館、倫敦案例館、上海案例館、馬德裡案例館、歐登塞市案例館。這些案例館分別介紹了自已的建築和生活設施的節能的設想。


我在那裡排隊看了3個館,先看的是寧波案例館,它是以浙江寧波滕頭村為原型。滕頭村是全球生態500佳和世界十佳和諧鄉村,走進滕頭館就可以走進滕頭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看鄉村的演變,聽天籟地籟、嗅自然花香、走七彩之路、體天動地動。從寧波案例館出來後又去了上海案例館,它以灰、青、白為主色調,兼以花牆、綠牆、磚牆、玻璃幕牆、石庫門和景觀水池等構造點綴,走進館內就能直觀的感覺到濃郁的江南建築的韻味和典型的上海元素。館內展示了生態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享受。接著又去了馬德裡案例館,它是以西班牙馬德裡的公共住房“竹屋” 和公共空間“空氣樹” 為原型。馬德裡帶來的竹屋,披上了竹衣,以遮陽保溫,每一開啟。保持通風。空氣樹是馬德裡公共區間建築的一個措施,在上海展出的空氣樹強調了風肖能的利用,參觀者可以在裡面休息,觀看節目。下午2點左右全部的展館都已走了一遍,全部外景照片也都拍完。接著就乘園區的交通車,去輪渡碼頭乘船去浦東。在碼頭排隊的人也不少,在那裡足足排了40分鐘,等船到浦東“A” 區 時已經是下午3點多了。


再去浦東主要是再補拍幾張,上次沒來得及拍和拍得不理想的照片。乘園區交通車到世博中心,下車後先拍了世博中心的外景,再步行去國際組織聯合館,(上次那張拍糊了)補拍一張。接著再乘園區交通車去“C” 區 歐洲聯合館,在那裡轉了一圈,最後選了一個最佳的位置拍了幾張,再步行前往中美洲區拍些照片。最後步行到後灘出入口的3個展館,上次沒拍的:天下一家館、城市之窗館、全球青年創新之旅館。


全部拍好已是下午4點半了一天走下來也夠累了,在非洲廣場上休息一會,正趕上肯尼亞歌舞表演,那就邊休息邊看節目吧。5點鐘結束了今天的全部游程乘車回家,這次回家乘的是世博公交車,到家也快7點了。
經過前後3次游覽世博園,我已將所有世博展館的外景全部都拍了下來,雖然不能說張張都拍得很好,但不管怎樣都是我花了心血的,有時為了取景我會圍繞展館轉上一圈,為了讓照片上人物少些,我會在那裡等人走過後再按快門。現在我在家裡看著這些照片心裡還是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