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1日,法國旅行第三天。上午前往盧浮宮和巴黎聖母院,下午乘坐高鐵從巴黎到裡昂。
巴黎市區裡便捷的地鐵系統,能迅速帶你到任何地方。只是可惜,這個高傲的民族,城市內很少有英文標識,只能憑對英語的了解去揣測可能的意思。繼續乘6號線到凱旋門,再轉乘1號線到盧浮宮。
從城堡到博物館的盧浮宮(The Louvre)

在拿破侖中庭中心的金字塔玻璃館是著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大師的作品。
幸好參觀前,買了一本中文版《盧浮宮指南》,於是按圖索驥,跟著地圖去看那些影響世界意識形態的傳世作品。盧浮宮最吸引人的是它收藏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位於德儂館(DENON)二樓的“勝利女神”。她昂立船頭,展開雙翅,曾被用作紀念航海的勝利。1863年,它被發現在一座山坡上,一座廟宇的高處。海風呼嘯,折疊的衣衫被吹起,幾處被海浪打濕,緊緊地貼在她的肌膚上,顯露出她優美的體形。這位女神全身凝聚著生命的力量和海洋的狂瀾。
據說,每年前往盧浮宮參觀的600萬游客,至少有80%是衝著《蒙娜麗莎》 而去的,就為了看一眼這幅75釐米長,50釐米寬,帶著俏皮微笑的女士肖像。如今,這幅名畫已經和埃菲爾鐵塔一起,成為當代巴黎的標志。
這是達芬奇用光和影塑造出的神秘女人,光線來自遠方的美景。高高的地平線上伸展出美麗的風景,被空中透視手法從近到遠層層鋪設,且溶於河水、土地和天空之中。在此,藝術家要表達她的靈魂,尋求隱藏在她那莫測高深的眼神和微笑中的魅力。
這是一幅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法國派繪畫,夏爾丹作品。一個半身的小男孩正在聚精會神地玩陀螺,對外界完全沒有反應,表達出兒童時代簡單寧靜的生活。
當歐仁.德拉克洛瓦決定創作這幅歷史畫時,這個題材仍是一個熱門的新聞,他借此紀念1830年7月中推翻查理十世統治的光榮三天。藝術家在激烈的戰鬥場面中加入了神秘的氣息,高處人群的自由女神邁步向前,她裸露的胸部寓意著勝利女神的存在。
當拿破侖看到這幅雅克.路易.大衛用兩年之久完成的巨作《拿破侖一世的加冕》時,大為贊賞道:“多麼的生動,多麼的真實,這哪裡是繪畫,而是人站在畫上。”
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Cathe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式建築傑作之一。1160年由大主教Maurice de Sully開始主持修建,正式修建是從1163年,所耗費的時間和金錢能反映出當時巴黎的日漸興盛。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當然是一部偉大的著作,直接推動了教堂的重建工作。哥特復興風格的建築師Viollet le Duc翻新了巴黎聖母院,使其重現了19世紀的輝煌。
直到今天,教堂仍然保留了哥特藝術的巔峰水准,三扇大門上都是著名的雕刻作品,上圖是《最後的審判》(Last Judgement)。
獨立的禮拜堂內,高挑的彩繪玻璃。 4月5日是西方的復活節,教堂裡處處彰顯著對節日和信仰的慶祝。
坐著歐鐵去裡昂
巴黎市區的裡昂火車站(Gare de Lyon)。歐洲的火車,果真很舒適,很准時。依時刻表所言,15:54上車,17:55到站。
晴空萬裡的裡昂,有點清冷,但空氣很新鮮,負離子的味道。
石頭小路的盡頭,永遠有驚喜。
入住在裡昂市中心的一家精品酒店---Cour des Loges。
有點像中世紀迷宮的感覺,房間內是復式結構,神秘而舒適。最重要的是免費無線上網。
現在是凌晨已過,待會要去裡昂的老城區看看。晚上要入住真正的中世紀古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