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下萊茵地區的宗教聖地—凱佛拉爾

作者: Leisuremann

導讀德國下萊茵地區的宗教聖地—凱佛拉爾 作者:Leisuremann “起來,我們去凱佛拉爾, 帶上聖經和玫瑰花環; 聖母將完全治好 你那懼病的心。” 這是德國詩人海涅(1797—1856)的詩《赴凱佛拉爾朝聖》中的幾行。凱佛拉爾(Kevelaer)是德國下萊茵地區靠近荷蘭的一個小鎮,在萊茵河以西約20公裡,離海涅的出生地杜塞爾多夫約60公裡。 凱佛拉爾是個小鎮,當地居民不到三萬� ...

德國下萊茵地區的宗教聖地—凱佛拉爾

作者:Leisuremann

“起來,我們去凱佛拉爾,

帶上聖經和玫瑰花環;

聖母將完全治好

你那懼病的心。”

這是德國詩人海涅(1797—1856)的詩《赴凱佛拉爾朝聖》中的幾行。凱佛拉爾(Kevelaer)是德國下萊茵地區靠近荷蘭的一個小鎮,在萊茵河以西約20公裡,離海涅的出生地杜塞爾多夫約60公裡。

凱佛拉爾是個小鎮,當地居民不到三萬,卻是個該地區非常有名的天主教聖地,每年從德國、荷蘭及歐洲其它地區來此朝聖的教徒約有80萬人。我在萊茵河邊的小城韋塞爾(Wesel)工作期間,曾由德國同事的陪伴在一個星期天拜訪過這個聖地,領略了些許朝聖的盛況。

聖地的由來

凱佛拉爾之成為一個聖地是因為有下述的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據說是千真萬確的,當地教區裡還保存著當事人的文字記述。

1641年的冬天,凱佛拉爾的一位貧民名亨德裡克-布斯曼(Hendrick Busman)在荒野的小路上行走時,看見路口立著一個十字架,他就習慣性地跪在十字架前向神禱告。突然他聽到空中有聲音對他說:“在這裡為我建一個教堂吧!”當時他還以為是自己的幻覺,所以並不在意。一星期後當他再次路過此地時,神秘的聲音又一次講了這句話。這一次他清楚地聽出聲音來自十字架。不久他第三次在這裡聽到了同樣的話。布斯曼是個虔誠的教徒,但是他很窮,他是為了維持生計做一些小買賣才經常路過這個荒野的。雖然他很為難,但他知道這是神對他的指令,是絕對不能違拗的,他還是省吃儉用,盡其所有,在當地教區牧師同意下,開始在神顯靈的地方建造一個簡陋的小祭祠。當這個祭祠即將完工時,他的妻子在晚上夢見了這個祭祠裡出現一片光芒,光芒中是一幅聖母瑪利亞抱著聖子的圖片。事實上,兩天前曾有兩個士兵向布斯曼的妻子推銷過這幅圖片,由於窮,她沒有買下來。有了這個夢,於是布斯曼就費了一番周折找到了士兵,買來了這幅銅質的聖母聖子圖,把它供在祭祠內。1642年6月,祭祠造好。當地的居民聽到布斯曼這一系列神奇故事之後,紛紛前來參拜供奉在此的聖母瑪利亞,並祈求聖母解救他們的苦難,治好自己或家人的疾病。據說第一年,聖母瑪利亞就治好了來此朝拜的八個人的病。聖母瑪利亞施恩治病的聖績不脛而走,來凱佛拉爾朝聖的人越來越多,至今香火旺盛,使這個小鎮成了一個宗教聖地。連羅馬教皇保羅二世也在1987年親臨凱佛拉爾朝覲過這裡的聖母瑪利亞聖像。

感恩堂

作為宗教聖地,凱佛拉爾有多達十幾個大小教堂,但其中最有名和最重要的是一個很小的教堂感恩堂(Gnadenkapelle—Chapel of Grace)。感恩堂的原址就是布斯曼在1642年建造的小祭祠。隨著朝拜的人越來越多,原來的小祭祠太過簡陋,1654年就參考比利時Scherpenheuvel一個小教堂的式樣,重新建造了目前所見的雖小但結構堅固,裝飾華麗的六角形小教堂,並命之為“感恩堂”。當初的那張聖母聖子圖還供奉在那裡,但已加了貴重的邊框和裝飾品。感恩堂有門可進去繞祭壇一周(我也排隊順次參觀)。我去的那天是星期日上午,教區的主教等神職人員正好在教堂廣場做彌撒。感恩堂周圍人頭攢動,聚集了幾百個朝聖者,多數是老年人,並以女性為多。

朝聖教堂群

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朝聖者的需求,在感恩堂周圍陸續建造了四、五個較大的教堂,形成了一個教堂群。其中最大的是聖母大教堂(St. Mary’s Basilica),1858年開始建造,於1884年完成。其尖塔高90米,到凱佛拉爾的人們首先看到的就是此教堂高聳入雲的塔樓。

離感恩堂最近又最古老的教堂是蠟燭教堂(Candle Chapel)。此教堂是在布斯曼造好小祭祠的第二年即1643年就開始動工的,兩年後建成。蠟燭教堂側面外牆有一處鐵燭台,專供信徒點燭奉神。那天就有不少信徒邊點蠟燭邊在祈禱,這是歐洲其它教堂較少見的。教堂的內部在講壇處豎立著一支很粗大的白蠟燭,估計足有二、三米高。教堂內壁四周沿牆安裝有閣樓,上面緊密地排列著一支支蠟燭,每支長度在0.5~1米左右,是由各教區或宗教組織供奉的。每支蠟燭下面都懸掛著盾徽之類的標志物以作識別。據說這些蠟燭挨次一年換一個位置輪轉。

在聖母大教堂旁邊還有兩個相鄰的較小教堂。一個名懺悔教堂(Confessional Chapel),建於1858年;另一個名聖禮賜福教堂(Chapel of Blessed Sacrament),建於1860年。

離開教堂區,沿街道行走幾分鐘後,我們還參觀了一個開放式教堂(Open church),又稱基督和平講堂(Forum Pax Chrisiti)。這是一個很大的會場,設有一排排的座椅(不是教堂中的木長椅),估計可容納一、二千聽眾。會場上有透明材料覆蓋的鋼結構屋頂,前面是一個圓形的講壇,掛有聖母聖子像。據說此講堂起源於二戰後期的基督教(天主教?)和平運動。

凱佛拉爾是個宗教聖地,商店櫥窗中陳列著很多宗教用品如蠟燭、聖像等,估計朝聖和旅游是該鎮GDP的重要部分。朝聖活動是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世界各國均不例外。

2010-9-17寫

附:照片說明:1,感恩堂;2,朝聖者;3,做彌撒的神職人員;4,聖母大教堂;5,蠟燭教堂內;6,蠟燭教堂外側;7,聖禮教堂(左)和懺悔教堂(右);8,開放式教堂講壇;9,開放式教堂會場;10,街頭一景。





















精選遊記: 科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