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歷程

作者: 開奔馳到垃圾

導讀 這是我路過的夜晚! 這是我做的地方。 我的路過帶著我的記憶。 我的行程帶著我對那裡的回憶! 閘北區境位於濱海堆積平原上。20世紀70年代初,在區境中山北路上海壓縮機廠曾發現南北朝時期遺物,結合地貌演變過程分析,推定區境吳淞江以北所在的這片濱海堆積平原,大致是在距今1500年形成,即唐代前,不遲於6世紀初,由長江中上游帶來的泥沙由西向東逐漸淤積 ...


這是我路過的夜晚!


這是我做的地方。


我的路過帶著我的記憶。


我的行程帶著我對那裡的回憶!

閘北區境位於濱海堆積平原上。20世紀70年代初,在區境中山北路上海壓縮機廠曾發現南北朝時期遺物,結合地貌演變過程分析,推定區境吳淞江以北所在的這片濱海堆積平原,大致是在距今1500年形成,即唐代前,不遲於6世紀初,由長江中上游帶來的泥沙由西向東逐漸淤積成陸。

濱海平原初步形成後,區境南部大致在今中山北路以南地區,復受至東注入海的古吳淞江的侵蝕改造。據地質勘察證明:吳淞江古河道下游流經今區境南部地區,並由西向北、東拓寬,流經區境南部地區的古河床沉積物埋藏於深約2.5米以下,寬度可達1.5公裡左右。河床泛濫所及,達到區境西北隅鄰近大場的彭浦附近以外的廣大地區。區境今中山北路以南原古河道地區地勢較低,以吳淞口陸程水准點為准(較青島國家水准點低1.629米),地面高程一般約在3.4米以下,中偏北部地區地勢居中,地面高程一般約在3.3~3.7米間。今延長路以北至彭浦新村西南,以及鄰近大場的區境西北隅則地勢較高,地面高程大都在3.6~4.65米,全區呈略有平緩起伏的特征。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