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一個拒絕背包族的景區

作者: gexida

導讀古稱“西黃山”的牯牛降位於安徽省石台、祁門兩縣的交界處,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據稱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以雄、奇、險、秀而聞名,山岳風光秀美綺麗。其最高峰“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若登上主峰,天氣晴朗,可望見江西的廬山。1982年為省級保護區,1988年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牯牛降是一處不可多得的 ...

古稱“西黃山”的牯牛降位於安徽省石台、祁門兩縣的交界處,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據稱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以雄、奇、險、秀而聞名,山岳風光秀美綺麗。其最高峰“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若登上主峰,天氣晴朗,可望見江西的廬山。1982年為省級保護區,1988年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牯牛降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山岳型旅游風景區,但因為牯牛降位於石台和祁門兩縣的交界處,兩縣都認識到其所擁有巨大的潛在的旅游價值,所以都各自投入力量予以開發。到現在為止,對外開放的有四個景區,其中屬於石台縣的只有一個,就是石台牯牛降龍門景區;屬於祁門的有三個:即祁門縣牯牛降觀音堂景區、牯牛降九龍景區和牯牛降歷溪景區。

應該承認,這四個景區至今開發還很不完善,遠遠沒有到位。

牯牛降歷溪景區

牯牛降歷溪景區是祁門縣境內三個景區中離縣城最近的,但是對於背包族來說卻是最不方便到達的一個景點。每天只有下午兩點半在祁門縣城金東大市場有一班農村公交班車發往景區歷溪。除此之外,就只有搭乘祁門到池州的或到安凌鎮的農村公交班車到楊村下車,然後再步行近7公裡才能到達景區。即使乘上了到歷溪村的那班農村公交,到達歷溪村已經是傍晚四時左右了。在天暗之前也只有參觀一下歷溪這個古村了。



歷溪古村建於南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主要可以參觀的有鎮南祠,現在已改為清代御醫陳列館,不過是鐵將軍把門,不知裡面陳列了什麼東西。合一堂是清代御醫王典告老回鄉後修建的宗祠,空空如也的一座老舊古屋。歷溪是御醫王典的故鄉,據說他曾用家鄉的土藥方治愈了太子的病,於是被封官加爵,成了“著名”御醫,當然,他的墓也在村附近。進村要經過一座古色古香的“舜溪橋”,非常蒼老美麗;村頭還有幾棵粗壯的香樟樹長得郁郁蔥蔥,很有氣勢,被稱為“佛掌香樟”。另外明清徽式古民居錯落有致地散落村中,清澈的溪水環村而過,平心而論,這個古村的確很別致雅靜,十分漂亮。

但是,對一般的背包散客千裡迢迢奔過來能看的也僅僅如此而已,核心的精華風景是無緣的。所以,許多來過的散客評價說:“三間破屋加三棵大樹和一座古橋,不值不值!”

歷溪風景區的核心景點是與古村接鄰的牯牛降大峽谷,總長17公裡,是黃山山脈的延續。從古村外的一條水泥路前行約2.5公裡,就能到達峽谷的入口處。據說峽谷內原始風貌保存完好,不但包含了黃山的清奇秀麗的景觀,更具有黃山所沒有的古樸蒼茫的原始生態。但遺憾的沒有得到完全的開發。由於峽谷內人跡罕至,需要結伴帶上帳篷、睡袋和食物,聘請當地老鄉帶路,才能進入峽谷深處,一般要徒步七、八個小時才能攀登上海拔1727.6米的牯牛降的主峰——牯牛大崗。

據了解:進入峽谷聘請當地的老鄉做導游的費用是按照進山人頭算的,每人大約是70元/天。比如結伴十人進山登頂,起碼兩天,就需要1400元,至於配備幾個導游由他們會根據進山人數考慮的。裝備和食物要自負,若要導游兼背背包,每個背包是50元/天。



特別要指出進入這個景區的門票是75元/人。出景區的公交車輛每天只有早晨6點發車到祁門的一班(實際上就是昨天下午兩點半開進來的那一輛車,過一夜再返回去)。冬季發車的時間可能要遲一些。到祁門的車費是12元/人。在歷溪古村有農家旅店五、六家,當然,不能指望條件很好。

綜上所述,牯牛降歷溪景區不適合沒有作好充分准備的背包族散客去旅游,僅適合自駕游的旅客,帶有裝備的野外徒步旅行者、團體組織的探險游者和自虐者,且要有非常充沛的體力和比較寬裕的時間。

牯牛降觀音堂景區

牯牛降觀音堂景區的交通相對來說比較方便,每天從祁門開往石台、池州、安凌鎮的長途客車和農村公交車輛都經過景區的大門口,大門口有很顯著的標志物和一座石雕的牯牛。下了車,還要步行1.5公裡才能到達景區的大門,即售票處。



該景區開發最早也是相對比較成熟的景點,同時也是對外宣傳力度最大的一個景區,標榜是國家4A級景點和國家地質公園。

進入檢票處後,沿公路前行不遠就是景區接待游客的中心“牯牛山莊”。這裡的接待能力較大,在一個人工湖畔建有一大片木屋供游客住宿,這個人工湖叫“牯牛湖”,實際上是座小型水庫。看一下住宿的標價,普通標准房要380元/間(可能能夠還價,我沒問),令人咂舌。

向游客中心的服務人員打聽了一下,這個景區允許游覽的範圍非常有限,大部分景點由於棧道損壞,沒能及時修復,恐怕發生危險,封掉了,禁止游客進入。現在,游客只能走過山莊前的一座水泥橋,沿著棧道走到“大演坑峽谷”的“仙人聚會”,棧道就嘎然而止,必須原路返回再經過一座吊索橋,走到“小演坑峽谷”的“雙蛟吐翠”,前行的棧道就嚴重損壞,只得原路返回“牯牛山莊”,這樣繞一圈,一個半小時就足夠了。游道基本上是沿著一條溪澗而行,風景非常一般,沒有任何特色,就跟任何一條山中小溪一樣:溪水繞著大大小小的石頭奔流而下,沿途衝刷成一個個水潭,由於水深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分布著一些微型瀑布。植被也非常一般,根本看不到像黃山那樣崢嶸奇特的松樹。面對如此平庸無奇的景色,人們不禁要問:我為什麼要來,究竟看些什麼,值不值得?



實際上,景區的精華是在登臨大歷山頂的途中,大歷山海拔1528米。可惜在這條登山道的始端豎著:“沒有專職導游帶領,嚴禁登山。”的警示牌。這是條沒有正式開發過的山間小道,就好像是魯迅筆下的那種“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那種。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整個景區的棧道都是用木板鋪就的,而且大多數沒有經過防腐處理。在一些山坡較緩處完全可以用一些石頭水泥鋪墊成步道,卻還是照舊用木板鋪路,山間的空氣非常潮濕,木頭很容易腐朽,一路上隨處可見新替換的木板和已腐朽的還來不及更換的東倒西歪的木欄杆,搖搖欲墜,令人心寒。怪不得修好的棧道,使用沒多久會損壞得不得不封道。從環保的角度看,這種做法簡直是在犯罪。當你踏過一塊塊木板前行的時候就好像是踏過一棵棵樹木的屍體,耳聽著大片樹林在呻吟,能不負有一種犯罪感嗎!

景區的門票是100元/人,盡管大部分的景點都不能游覽了,門票卻還照舊,使人難免感到被愚弄和被忽悠了,感覺非常不好。

所以,按照該景區目前的狀況,作為國家4A級景區的標准是名不符實的。這裡慎重提醒想去還沒有去的背包客:千萬不要抱有過高的期望,否則會產生嚴重的失望。

牯牛降九龍景區

牯牛降九龍景區離觀音堂景區不算太遠,可以在觀音堂景區的大門口的公路邊招停任何一輛開往石台、池州、安凌鎮的長途客車或農村公交車到赤嶺口下便可。再按照指示牌步行1.5公裡即可到達景區大門。



老實說,與其把這個景區說成是牯牛降風景區倒還不如把它說成是一座水庫的自然泄洪道來得更為貼切。整個景區是沿著一條小溪上行,一路上有九個水潭稱為九個龍池,九個龍池形狀各異,深淺不同,顏色也各不相同。每個水潭之間散布著些小瀑布,溪畔有幾塊像形的石頭被命名為“蛤蟆石”、“中華石”、“牛鼻串”等。其中,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像的是有一處凹進去的崖洞,溪水從崖頂飄落下來,像一串串珍珠下泄,煞是漂亮。上行到山頂,豁然開朗,兩山之間有一道長石壩,形成一灣水庫。由於源頭是水庫,所以下泄的水質不很清澈。當然整個景色很平凡,也缺少特色。到了山頂後可從後山另一條步道下山,游覽一圈要不了一個半小時。

景區門票是65元/人。

我認為,對於許多背包族旅行者來說,面對如此平庸的景色,不去也不會感到太遺憾的。

石台牯牛降龍門景區

石台牯牛降龍門景區距離石台縣的縣城22公裡,不算遠,但由於在修路,白天有部分時段封道,所以從石台縣城去景區的交通班車不正常,有時有,有時又很長時間沒有車,很不方便。不過,據說沒有修路前,班車是很多的。可以到縣城汽車站對面的停車場去乘車。



景區目前開發的有嚴家古村、龍門潭、四疊飛瀑、鴛鴦潭和情人谷等景點。

“嚴家村”居住著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的後裔,典型的徽州民居古建築保存尚好。村中的古建築有老磨房、古祠堂等,甚至還有一堵上面寫著紅軍北上抗日直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各個時期標語的“標語牆”,很有意思。

“情人谷”三面環山,岩壁陡峭,茂林修竹、泉水淙淙,很是幽靜,不失為情侶的好去處。

“四疊飛瀑”像一匹碩大的四疊白練直掛崖壁,如雪似玉,曲折回環,似從天來。

“龍門潭”潭水青碧,峽谷幽深,怪石遍布,古木如蓋,有百丈岩、滾石灘、棲賢洞、隱月池、南國小長城等景點。

但是,石台牯牛降景區與其他幾個牯牛降景區一樣,同樣有景色單調、平庸,缺少特色的毛病。但景區的開發比較規範,至少導游圖上的所有景點都能到達,導游標志也較明晰。依照現有的已開發的各景點轉上一圈,大約兩小時左右就可以了。

據當地人告訴我:“裡面的景色要比外面的好到不知哪裡去了,在裡面轉上兩、三天都不會厭煩!”他所指的“裡面”就是還沒有開發的主峰景區、奇峰景區和雙河口景區。現在正在開發雙河口景區,聽說這條游線不太長,裡面是個小村莊,估計不久有望開通。而通往其他兩個景區的路還是羊腸小道,裡面情況究竟如何不清楚,所以不敢貿然進去。

景區門票是100元/人。

總的來說,環繞牯牛降的幾個景區的開發很不成熟,基礎設施還不完備,特別沒有為背包族中喜歡浪跡天涯散客考慮,核心景點不易到達,非常遺憾。所以把牯牛降稱之為“拒絕背包族的景區”尚不為過。現有的已開發的景色毫無特色,缺少亮點,與天目山石谷、太湖源頭等小峽谷的景色基本雷同,與黃山的奇景不能相提並論,根本不能相比,絕對不在同一檔次。

我認為這與景區的開發、經營理念也有關系。風景區要保持原生態不是不作為,難道把羊腸小道兩邊的茅草割割清楚,不要讓荒草把游道淹沒就是對生態的破壞?!在游程合適的地方搭座茅草屋,那怕只提供帳篷、防潮墊或睡袋,創造一些適當的條件供游客食宿就是人工雕琢?!其實只要稍作投入,改善一下起碼的條件,再加上適當的組織和經營,比如在大城市略做宣傳和包裝,或就地組織散客成團,只要收費合理,游程精選,一定會使牯牛降的旅游紅火起來,這無疑是背包族游客的福音,也給當地的旅游經濟添磚加瓦。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