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意思嗎?
一直向往能去成都好好看看,也許是因為那裡盛產美女,也許是因為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把我遺忘》,也許是因為少時曾在此住過整整一個暑假。各種原因,使我對這座城市的印像,就像是與一個許多年未見的老友,既陌生、又熟悉。此次蜀中行、蓉城游,雖然短暫而匆忙,但總算也是有了次近距離的接觸。略有所感,隨性而發。
俗話說:少不入川。本人初次入川,16歲——啥都不懂;再次入川,36歲——啥都晚了。唉……
漫步成都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是林立的茶樓飯館酒肆,沿江而擺的麻將棋牌。白天,一碗茶、一張報、一碗面,就能打發半天乃至整天的時光。晚上,啤酒、燒烤、串串就能肆意喧囂至凌晨。“安逸”啊,“巴適”啊,於是乎,成都被評為了全國最休閑的城市。
在成都,最安逸、最巴適、最休閑的,當屬成都的大老爺們兒。除了早晚擺不完的龍門陣,築不完的四方城,其他的家頭細務一概是扔給家裡的黃臉婆咯。記得早年我們曾經與一對成都夫婦共游麗江,一路上,都是那位嬌小的成都媳婦又拎又扛,成都爺們兒倒好,僅負責手中的相機,實在是令我們同行的廣東、湖北籍夫婦嘆為觀止。此次在成都、在青城山、在峨眉山,只要是看見攜家出游的,拿行李的,十有八九是女性,這裡特別要注明是“婚後的女性”。所以,成都女人算不算叫“出得廳堂、入得廚房”?所以,成都爺們兒值不值得全國男人所羨慕、崇拜、景仰……?怪不得成都的爺們兒整天嚷著“雄起、雄起……”,人家太安逸了,要時刻警醒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嘛。
成都人很熱情,街頭問路,大爺小伙兒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自個兒不知道的還會幫你問旁邊不相識的人,弄得你特感動;成都人很友善,走累了,街邊隨便有個茶攤坐下歇歇,不消費人家也不會趕你;成都人很豪爽,三伏天打火鍋,熱了就脫,脫了就擦……
成都人很霸道,甭管你聽不聽得懂,對你永遠是說成都話。以至於我都不明白,是因為成都人太有優越感了,還是因為根本就不會說普通話。
成都的路名很大氣,大部分是什麼什麼“街”,像青羊街、八寶街、東門街……,你別以為叫街就是小路,那都是八車道以上的主干道。但是成都的交通和其他的大城市一樣——堵,特別是高峰時段。但是成都交通的特點是紅綠燈多,卻鮮有立交橋、隧道,更別說高架路了。成都的的士司機,那都是一級方程式車手出生:紅燈前,引擎轟鳴准備起步,綠燈一轉,油門到底,感覺推背,轉彎都是帶著漂移的……,所以成都的的士司機不像北京司機,會和你瞎侃,個個都是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地開車,很有範兒。
成都的街道,名氣也很大:春熙路、寬窄巷子、錦裡、文殊坊、琴台故徑……。春熙路,這是成都最時髦的步行街,名牌專賣店的世界。在這裡你可以留個影,那相片你可以隨便說自己是身處任何一座城市,除了滿大街的美女煞是養眼、龍抄手總店的小吃很是好吃之外,也沒啥好逛的。“錦裡”,好名字、好地段,建築也是古色古香的,但是一看就知道是新建沒多久的,處處透著模仿的痕跡。還弄了一些小庭院,有點像蘇州園林風格,又想弄得像北京四合院那個模樣,卻失去了自身城市的特色。裡面全是外地游客,端著一次性碗筷,嘩啦嘩啦地吃著價高量少的湯圓、鍋魁、肥腸粉……,還自以為就吃到了地道成都美食。“寬窄巷子”“文殊坊”還不錯,那是老成都原有建築改造的,外江人、本地人都往那去,酒吧、排檔什麼都有,在那裡見到一個最“安逸”的成都爺們,手裡拿著星巴克、邊上站一掏耳朵的、腳下還蹲一擦鞋的。武侯祠邊上有一新去處——耍都,顧名思義,也是個吃喝玩樂的地兒,但我看就像廣東這邊的大型露天食街,全是大排檔,吃著烤魚、耗兒魚、冒菜,邊喝啤酒邊擺龍門陣。
成都市區最出名的景點當屬——杜甫草堂和武侯祠了吧,兩個地方隔得很近。“杜甫草堂”看的不僅是一間破茅房,整個的是一公園,亭台樓閣、花池水榭都有,小橋流水、竹樹掩映,環境清幽。當然,這些都不是當年杜甫的,是後來人陸續建的,要不老杜也不會有篇《秋風為茅屋所破歌》傳世了。那間茅房也早就不是唐朝的那間了,屢廢屢興,最近一次是清嘉慶年間重修的了。“武侯祠”就是供奉忠武侯諸葛亮的地方,沒去過的一定以為諸葛亮是葬在武侯祠裡面,其實是錯的。諸葛亮足於五丈原、葬在定軍山。不過武侯祠裡面確實有個碩大的墓,是誰的呢?是劉備的。這就很搞笑了,君王葬在臣子的祠堂裡面,真不知道是誰辦的差,我想劉備一定不會高興。不過話說回來,劉備要不是葬在這,也不會有那麼多人來看他。劉皇叔一定也為此糾結了千年啊。
來成都,就不能不說說成都的小吃了。川菜之所以能和粵菜齊名,是因為粵菜講究的是原材料,而川菜注重的是其佐料。像街邊隨隨便便一碗三塊錢的涼皮,盛在碗裡,再配以說得出、說不出的不下10種佐料,用力攪拌後送進嘴裡,就構成了川菜的基本味道:鹹、香、麻、辣、甜。像耍都的烤魚,兩斤多的魚裝了滿滿一大盆,其他調料和輔菜就占了一大半。成都許多名小吃,都是有姓氏的,像:龍抄手、賴湯圓、韓包子、鐘水餃、陳記麻婆豆腐等等,即使你真的吃不出他們和其他地方的小吃有啥區別,也會感覺到一份特別的親切和不同來。
成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很獨特,很奇怪,很篤定。很多人愛不釋手(當然包括外地人),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當然也包括成都人自己),誰也不能真正領悟個中道理。我想即使是祖祖輩輩都生長在成都的人也未必能說清楚吧。
在我看來,這是由於其深厚的歷史根源所至。成都的歷史如果不追溯到三星堆、金沙文明,至少也發跡於李冰治水的兩千年澤被。在唐代、宋代,成都平原的繁榮在全國是聞名的,“天府之國”的美譽和“揚一益二”的稱謂,以及世界上最早紙幣的發行,都是當年文明高度繁榮的表現。即使到了近代,在全國上下都被日寇鐵蹄蹂躪之時,除了“陪都”遭受過大轟炸之外,四川大部份地區還是享受著大後方的待遇的。這些都造就了成都人懶散、優越、享受型的個性。
成都,確實和他的城市宣傳語中說得一樣,是一個你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成都,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