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廬山紫竹
日本文化第一課
序言:前不久去日本旅行了一次。所到之處、所見之事完全不同於我以前的經歷。我明白,我所理解的日本絕不可能是一個真實的日本,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一個短期游人眼中的日本,故將本文戲稱為《日本鏡像》
手裡握著剛買好的關西鐵路通票,我們進入了開往大阪的站台,雖然日本的車站早已實現自動檢票,但是目前對於外國人專用的鐵路周游卷還是無能為力,當我們向車站檢票口的工作人員出示周游卷時,所受到的禮待和熱情卻是我們這一生中從未遇到過的。
坐在機場到新大阪的特急列車上,遠處群山起伏,但在近處我所見到的卻是屋脊連綿,擁擠不堪,有些稍高的樓房牆壁上,醒目的漢字廣告,在快速的車窗上一晃而過,特別是在不遠處的一幢水泥樓房的外牆上,一個大大的” 藥”字,在我的眼睛裡停留了很久。讓我不知不覺地產生了列車正在中國的某一個城鎮穿行的錯覺。
車廂內異常整潔、安靜,而且寬敞。很多座位都空著,其中大部分乘客都是日本人,這從相貌和舉止可以分辨得出來,這時從我的身後過來一位列車員,在我前面的車廂出口處忽然回過頭來,脫下工作帽,對著車廂深深地鞠了一躬,才消失在過道裡。不久他又出現了,在過道口,又是深深的一躬。原來他正在執行查票任務。
當我們從新大阪車站出來,對著繁忙的車站和不諳英語的日本人,確實有點不知所措,這時忽然聽到附近有人說國語,好像遇見了救星,立即上前問路,其中一位學生模樣的姑娘拿著我手裡的酒店位置圖,回到檢票口,經過仔細的詢問後,她很熱情地將我們帶到電梯口,並告訴我們出口的樓層和方向。
我們所預定的新大阪岐山酒店應該只是離新大阪火車站十分鐘的路程,而且從車站能夠看到酒店的大樓,於是我們站在車站的廣場上,仰起頭來在周圍的高樓大廈之間掃射,並且穿過高架公路橋,在一家叫做新大阪酒店的大樓前停了下來。
服務台的前台小姐拿著我們遞上的預訂單,告訴我們,我們要住的酒店還在前面,她拿出一張新大阪酒店的位置圖,在一條不遠的街道上畫了一個十字,並告訴我們行走的方向。就在我們要離開時,她趕到我們面前,將自動樓梯轉換成了下樓的模式。
我們的房間坐落在新大阪岐山酒店的第十二層,房間很小,洗手間更小,在裡面轉身都困難,但是設備卻樣樣俱全。
在酒店安頓好以後,趁著時間還早,我們決定旅游行程馬上開始。我們手裡的關西鐵路通票可以讓我們無限制地乘坐除了新干線以外關西地區的日本國鐵火車(簡稱JR線)。
在大阪和大阪周圍地區有著日本最傳統、最熱門的旅游熱點,這不僅因為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和千橋水都,更重要的是在大阪附近還有日本的古都奈良和京都,要看真正的日本,奈良和京都必不可少。關西地區還有我們想看的神戶唐人街(日本人稱作中華街),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梁啟超和孫中山先生當年就是在那裡接受了新思潮。
於是我們登上了新大阪到姬路的JR線,神戶車站就在這條線上。當列車停靠在一個叫做元町的車站時,從車窗外能看到街道上熱鬧的場景和許多寫著漢字的招牌,由於日本通用漢字,我們也就誤以為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小鎮。當我們從神戶車站下車後,由於沒有意識到走的是邊門,因此不但遺漏了離中央門前不遠的海港游覽區,而且費了許多周折,走了不少冤枉路,才算見到了中華街。原來她就坐落在我們從火車上看到的元町車站旁。到達中華街時, 天色已晚,所以我們只能簡單地在街上逛了一圈,並在一家廣東人開的中華料理店吃了頓晚飯。神戶中華街的規模是倫敦的唐人街無法比擬的,等我們後來見到橫濱的中華街時更是感到倫敦的唐人街不過是一個玩具罷了。
想到嵐山旅游,全是源自於周恩來總理年輕時的一首詠嵐山的詩。該詩如今已經被刻在一塊巨石上,永久地留在嵐山腳下了。
JR京都線將我們從新大阪帶到了京都車站,在京都車站的32站台,我們又換乘開往嵯峨嵐山站的JR專線列車。出站以後,我們已經處在蒙蒙細雨的包圍之中了,於是馬上在一家商店中買了兩把長柄雨傘。
在去嵐山的路上,要經過一個小鎮,鎮上人煙稀少,幾乎無法找人問路。我們只能憑借手中的地圖和感覺,在清淨的小鎮裡,尋找去嵐山的正確路線。突然,在一條小巷的深處,走過來一位穿著和服的日本女子 ,腳上踏著木屐,阿娜多姿,緩緩地向我們靠近,她身上那淺紅色的和服在乳白色的雨傘襯托下,顯得風情萬種。我無法看清她的臉,因此猜不出她的年齡,這不僅是因為她的臉上化著濃妝,而且社會風俗也不允許我這樣盯著人家看。
在一條小路的盡頭,我們開始見到了來來往往的旅游車和游人,這時我才明白,像我們這種自助游的人在日本並不多,所以從車站一路走來,見不到游人。
嵐山旅游區玩的地方還真不少,馬路對面的天龍寺就以巍峨莊嚴的中國廟宇風格吸引著大批的游人。但是我們的心中這時只放得下嵐山和周總理的詩碑,完全顧不得一路上典雅的禮品店和清馨的石徑小屋,而是直奔嵐山腳下的桂川。
桂川是進入嵐山的第一道風景線,河水不深,但是在雨滴的撞擊下,嘩嘩地流過那石塊築成的堤壩,讓人明顯感到水流的力量。河上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水泥橋,叫渡月橋,直奔河對岸的山腳。隨著山巒的展開,巍峨的群山,彼此起伏,一片蒼綠,在蒙蒙的細雨籠罩下,給人一種恬靜的美感。河邊幾位游客剛從黃包車上下來,這種黃包車的車輪很大,車頂的顏色如同青花瓷一般,車前的防雨遮簾一律都是深紅色的,拉車的車夫也都是清一色的年輕人,他們的頭上不是纏著一塊藍頭巾,就是戴著尖尖的竹鬥笠,個個長得十分帥氣。
沿著桂川,我們撐著雨傘徑直往前,在一個停著幾艘烏篷船的游船碼頭附近,發現了一個鋪著原始石頭台階的山坡,順著石階而上,約摸在半山腰處,一塊巨大的石碑就隱藏在一片青松林的背後。
這塊石碑就是我們專心尋訪的周總理的詩碑。詩碑是一塊天然的大石頭,像馬鞍一樣,表面則是凹低不平,像是布滿了蒼傷。在碑石的正面雕刻著廖承志先生的手書-周恩來總理的《雨中嵐山》一詩的全文。詩碑是為了紀念1978年10月中日友好條約簽訂而立。
周總理的嵐山詩碑

雨後嵐山

雨中少女

京都風情
序言:在京都四條通橋頭的星巴克咖啡館裡休息時,我們遇到一位姓徐的中國同胞。她不但熱情也很細心。當得知我們是初入日本時,離別時特地留下行動電話號碼,要我們在需要幫助時找她。在日本我們沒有麻煩她,回到英國後,我曾經試著給她打過幾次電話,但是不是聽到標准的日文答詞(完全聽不懂),就是沒人接聽。因為沒有發現留言功能,只得作罷。在發表此文時,我願借此一角向她表達我和我的朋友誠摯的問候。
《清修庵》是一家典型的日式料理店,只要看到店名,我就有一種到此一游的衝動。更何況,該料理店就坐落在桂川河的岸邊,與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渡月橋為鄰。於是我們抉定先在這裡進餐,然後再返回京都市內。
餐後,我們順著原路返回,當我們走出京都站的站口時,一座高高的塔樓就佇立在離車站不遠的地方,塔樓雖高,其整體風格卻是典型的東方寶塔的造型。在塔樓的邊上有一條林蔭道。當我們順著林蔭道走了不多遠,一片巨大的廟宇建築就躺在寧靜的空氣中,那就是聞名京都,乃至世界的東本願寺。東本願寺是日本江戶時代的產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廟宇都被打扮得金碧輝煌,而眼前的廟宇卻是異常地樸素。廟宇眼前正在裝修,以便迎接平成23年(2011)即將舉行的盛大祭禮。看到中央大殿前的木階上擺著幾雙鞋子,我們也學著其他人的洋子,將鞋子和在嵐山購買的長柄傘放在木階上,光著雙腳,走進正殿。正殿的地板上鋪著草席,踩在上面涼颼颼的。我們踩在草席上,順著正殿一路走下去,不知不覺地就到了與正殿相連的旁殿,那裡正在展示該寺廟的歷史和建築過程。讓我驚奇的是,盡管建築的外面搭著腳手架,整個建築群的內部卻是一塵不染。
京都是日本的古都,她的棋盤式的城市布局是仿照中國的古都長安和洛陽興建的。即使在今天,京都的一些地名例如上京區、下京區,三條通等都還保留著中國歷史的痕跡。為了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京都,我們特地來到了京都的生命河 - 鴨川。鴨川自南向北,沿著山脈流過京都的東部,與西部嵐山腳下的桂川共同見證了這座古城的興衰。
走在鴨川的堤岸上,岸邊的綠葉婆婆娑娑,河裡的流水清澈照人。在河岸的另一邊,典型的日本木結構建築,慘差不齊,一看就知道這裡還沒有受到過現代文明的侵蝕。在河的中央,時不時地還會出現幾只仙鶴,伸長著脖子,用他們的尖嘴,在捐捐的溪流中徜徉。看著這一切,我不知不覺地想起了中國的金粉之都南京的秦淮河。想起了秦淮河上的文人墨客,琴瑟歌舞。京都的鴨川在古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呢,我的眼前不禁浮現了章子怡和鞏俐主演的《藝妓回憶錄(Geisha)》中的一些場景。
鴨川岸邊

京都小巷

篇幅所限,為原文節選。要看完整原文及其余7張圖片,請到·鏈接:
http://www.chuchairen.com/2009/01/wxc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