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擁抱的斯裡蘭卡

作者: arirang

導讀魚群湧向斯裡蘭卡 喜歡斯裡蘭卡,亦喜歡日以繼夜環抱著她不放的印度洋。 從天空鳥瞰這塊蓋滿綠色茶園的土地,像塊梨形的翡翠。她經年累月被深藍色的印度洋孕育著,越孕育越顯得翠綠。那印度洋激起層層白色的浪花,陽光下閃爍的光輝好比一串串滾動的水晶石,在深藍與翠綠間不停搖晃,畫面比任何熱帶風情的MTV還耀眼奪目。 “後巷”泊船,是漁村的一大特色。 ...

魚群湧向斯裡蘭卡

喜歡斯裡蘭卡,亦喜歡日以繼夜環抱著她不放的印度洋。

從天空鳥瞰這塊蓋滿綠色茶園的土地,像塊梨形的翡翠。她經年累月被深藍色的印度洋孕育著,越孕育越顯得翠綠。那印度洋激起層層白色的浪花,陽光下閃爍的光輝好比一串串滾動的水晶石,在深藍與翠綠間不停搖晃,畫面比任何熱帶風情的MTV還耀眼奪目。

“後巷”泊船,是漁村的一大特色。

游了一遍 還想再來

沿著海岸一帶的風景線,到處椰林婆娑,長達幾百公裡美麗金黃色的沙灘,風土民情,還有樸素迷人的漁村,讓人游完了一遍,還想再來。

從當地漁人的口中知道,原來斯裡蘭卡的東海岸稱為公海(Male Sea),另一邊西海岸叫母海(Female Sea)。在公海這一邊,捕魚是有季節性。即使是旺季,其收獲也不比母海那一邊最差的時候豐富,非捕魚季節更不用說,小貓兩三只海邊打磕睡是常有的事。

西海岸母海這一邊有如一個“大”魚世界,一年到頭不分時辰,尤其是Negombo,天天有魚,只要閣下心血來潮,半夜起身,帶著迷朦的雙眼都可以到海邊撈魚。

漁村小鎮

Negombo這漁村小鎮,名勝古跡比不上島國中部的文化三角地帶出色,但它有的是魚,因此捕漁業非常旺盛,是全國之冠。它離首都哥倫坡(Colombo)的國際機場不遠,非繁忙時間只需20分鐘就可抵達,因此到斯裡蘭卡的觀光客,通常一下飛機就到這裡做全程的出發點,要不就是回程上飛機之前,到這裡的沙灘作最後的洗禮,讓全身充滿魚腥味才肯罷休。

地毯式的鹹魚干,一張張鋪在沙灘上,不小心很容易就被擋住去路。

鹹魚沙灘

辦完住宿手續之後,一個箭步急飆到海灘去,管它炎陽高照熱氣逼人,我就是衝著這個漁村而來。

若要問此時氣溫有多高,生蛋都會烤成熟蛋。不用多說,此時曬鹹魚干最干最脆。

沒見過如此大規模的露天曬鹹魚干景色。厚厚的江魚仔,鋪成一個個正方形或長方形,活像繡滿江魚仔的地毯;稍為大點的魚兒則剝開魚肉,有秩序的排列,又是一幅美麗的圖案。整個沙灘到處都是鹹魚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鹹魚陣堵住去路。

曬成了的鹹魚干,可以立刻入口,但是大部分現場裝箱過秤,然後運到首都哥倫坡出口去。

滿載而歸

快快快,千裡跋涉來到此地,動作一定要比照相機的快門還快。在曬鹹魚干沙灘的外圍,捕漁船好像沙丁魚早已橫七豎八的擠在外灘。

這些都是從海外滿載而歸的摩托小漁船。船內載著重重疊疊厚厚的漁網,漁網內夾雜的當然是蹦蹦跳跳的魚兒。

斯裡蘭卡的人民都是愛勞動且勤勞的民族,還沒等漁船靠攏就有人從沙灘擁向漁船,船上漁人也不怠慢,兵分兩路,一起跳入水中,趁漁船還沒完全停止,與潮水共進退,一唱一合,齊心協力,把漁船寸步寸步的推上沙灘。

此時年長的村民、婦女與小孩,為辛苦的漁人遞茶水的遞茶水,點煙的點煙,一片友情與親情的歡笑聲中,多少已經不重要。

像這樣活生生的生活寫照,辛勞、汗水、歡笑氛圍、上百上千、整個沙灘一望無際,連成一片。

這條魚夠斤兩,可以吊起來賣。

捕蝦帆船

向著印度洋的水平線望去,一葉葉的帆船隨風搖動。一位漁商說,風和日麗的天氣,百艘千艘在海洋上風馳是司空見慣的事。此時腦海中不由升起小時候歷史課本中的鄭和下西洋那浩浩蕩蕩宏偉的場面。

這些捕蝦的帆船是靠風向行駛,它們活動的範圍是在水平線之外。至於那些先前所說靠摩托行駛的捕魚小漁船,則只能規範在水平線內干活,他們認為吵雜的摩托聲和翻滾的浪花是會把蝦群嚇跑。

水平線就是他們的分水嶺。大家在海上討生活,井水不犯河水,基本的海上“賺吃”規則是有一定的默契。

捕蝦的帆船通常天還沒破曉就由海灣出發,一般上中午之前就陸續駛回港灣,結束一天的捕蝦行動。

別小看這種不用高科技打造出來的木制傳統帆船,它的結構十分穩固,如果遇到大風浪,也四平八穩。據漁商們說,每當海洋中有巨無霸之稱的旗魚季節到來時,也就是利潤豐收,他們會棄蝦從魚,魚一旦上鉤,這種捕蝦帆船就會脫胎換骨,與百多公斤的旗魚在大風浪中周旋,激烈的程度不比影片《賓虛傳》裡風塵滾滾的戰鬥馬車遜色。

鮮魚市場

摸黑起身,穿過幾條小巷,憑感覺,跟著貨車、腳車、行人,來到另一個人頭洶湧的世界,就是海港的鮮魚市場。

早起的人兒有魚吃。這裡靠岸的都是深海捕魚的漁船,所捕獲的魚兒尾尾不但夠斤兩,還夠新鮮,當然都可以吊起來賣。

三五成群,這裡一堆那裡一組,交頭接耳,星空下分不清楚是人在爭魚,還是魚兒在控制整個場面;此時魚販的叫喊聲加上手舞足蹈,說實在,這回任我怎麼落力憑感覺都不明白他們在吵什麼,一頭霧水。

手握一疊疊鈔票的魚販,計算鈔票的速度比電腦還快,他們只圖把魚兒脫手,見人就招徠,連我都不放過。

沙灘上辛勤勞動的漁民,齊心協力為生活打拼。

群體精神

西海岸一帶的傳統沙灘人工拉網捕魚法,再一次的展現當地人民的群體合作精神。

老實說,如果是坐在椰樹下,享受清涼的椰水,在沙灘上觀看拉網捕魚,也會覺得累,更何況是參與拉網的人們。

當漁網在海面上漸漸繞成一個“U”字型時,“U”字開口的兩端是沙灘上使命拉網的人,從四方八面,越集越多。不止年青力壯的蘭卡人,連老一輩的鄉親父老也齊齊上陣。大家隨著傳統的口頭音樂節奏,把網拖上沙灘。

隊裡有人示意我加入陣容,難得入鄉隨俗,站好馬步,拉著濕漉漉又粗又大的麻制繩索,沒兩下子,就失去平衡,一直滾到海中去。

這是一場集合毅力、耐力、體力的人魚拔河比賽,在斯裡蘭卡的西海岸,天天都在上演。

眾樂樂不如獨樂樂

沿著西海岸南下,在Galle附近的海面上,不難看到一根根豎起的木杆。

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漁人一手攀在木杆上,一手握著魚杆獨自垂釣,有如表演水中踩高蹺,各自樂在其中。每當夕陽西下,從遠處眺望,構成一幅美麗獨特的風景畫。此情此景,島國不是處處可見,因此自然而然成為斯裡蘭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畫面。

由於這是斯裡蘭卡獨有的民間傳統垂釣方法,慕名而來的觀光客不少,相應的“行業”也由平地而起。

在防浪堤的亂石堆外,豎立著數根木杆,本想靠近看個究竟,誰知一個漁人翻個身就“掛”在木杆上,比手劃腳,我立刻會意。掏出小錢,他也立刻會我的意,故意擺款。還自以為是識途老馬,這回真的是願者上鉤,遇到高手。

年青的小伙子擁向城市工作,城市的人們擁向網絡世界,這股熱潮到處泛濫,斯裡蘭卡也難辛免。不管獨樂樂或眾樂樂,老一輩的蘭卡人真擔心傳統的捕魚行業後繼無人。

除了少數的假“姜太公”外,喜歡斯裡蘭卡辛勤勞動的一群,像這樣樸實的淨土,世上似乎越來越少。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