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我陪爸媽游了趟壽縣古城,還品嘗了八公山的豆腐。
車從淮南西下高速,再前行一段看到“城關”沿箭頭方向一轉,古城門便躍然眼前。這是稱作“通淝”的南門,城樓高大,路也較闊,車輛輕易穿門而過。不過城中就顯得擁擠了,行人、三輪車、各種機動車雜糅一處,擠擠挨挨,不過倒也顯出過節的熱鬧!
市中心十字路口向西,是被稱為“定湖”的西門。與南門相比西門“寒酸”多了,不見高大的城樓,只灰灰的一方土堡。沿內城道路北行,不久就見到巍峨城樓一角,便是城北的“靖淮”門了。這北門雖不及南門優雅但古意更濃。與南門道路經過鋪裝可以行機動車不同,北門至今還保留舊時的大青石板路,因此是不允許機動車通行的。
沒有南門的喧囂和西門的倉促,我們被靜謐的北門吸引。自從愛上攝影,老爸於拍照是十分地投入,握著Canon 500D東拍西拍,自然最受惠的是咱老媽咯。
我們登上北門的城樓,外側便是可“甕中捉鱉”的甕城。這裡的甕城門西開,與“靖淮”門成90度直角,這種以曲擋直的獨特設計不僅可以抵御敵人進攻,還可防御洪水的侵襲咧。
發思古之幽情,把欄杆拍遍,畢竟不能解決肚子問題。這便想起了比八百年古城牆歷史還早一千兩百年的豆腐!不過,如今的八公山豆腐所在地行政上已不屬發源地的壽春(即今壽縣),而隸屬淮南了。車子再次穿過“通淝”門,經過塵土飛揚的合淮阜公路,能看到遠處的山體因過度開采而露出森森“白骨”。過了謝集,進入八公山景區不久便看到路邊一處裝飾古樸的飯莊。飯莊不大,號稱“八公山正宗豆腐館”,不過門前停了不少車子,這些“鞍馬”似在無聲地說明此處門庭不冷落。事實也證明我們的選擇沒錯,咱們放開肚皮美美饕餮了一頓豆腐大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