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鼓浪嶼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小島,素有“花園之島”的美譽。我很早就想去看看,不僅是因為他秀美的風光,還因為我聽說這個如世外桃源的地方還是著名的“鋼琴之城”。
鼓浪嶼位於廈門西海中,與廈門僅隔著一條600米的鷺江海峽,於是,我在廈門乘坐一艘電瓶船前往鼓浪嶼。(別小看鼓浪嶼是個僅有1.78平方公裡的小島,它可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早就做出規定,不允許在島上建立任何工廠和破壞性建築,在島上和周圍只能有少量的電瓶船出入。)
到了島上後,這裡的空氣給我留下的印像太深了——十分的干淨,大概與這裡的民眾和政府大力保護環境有關。其實,鼓浪嶼歷史上就曾有為環境保護大聲疾呼的聲音——天啟年間,寓居於此的詩人池直夫就多次在詩文中呼吁鼓浪嶼老百姓不得因"造砌及修碑"而濫伐山石,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岩際懸龍窟,寰中構屢樓"的洞天福地的鼓浪嶼。
鼓浪嶼景點最有名的當數日光岩了,有 “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之說。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收復台灣就曾屯兵於此。日光岩風景秀麗,頂峰海拔92.7米,加上圓台,號稱“百米高台”。我淋浴著徐徐吹來的天風,傾聽著從岩底傳來的海濤聲,遠處,是水天一色。我從岩頂往下望,腳下的鼓浪嶼,各種風格的建築錯落有致,好像從這鋼琴之島上彈奏出來的音符,凝固成一曲最浪漫的旋律。這是一座神奇的島嶼,在這裡的每一棟典雅的樓房裡都有一段精彩的傳奇故事,百年滄桑彈指一揮間,一部中國的近代歷史仿佛就濃縮、凝固在鼓浪嶼的建築風貌之中。
我乘著纜車從日光岩下來,繞過繁華的商業龍頭街往北走,這裡現在正是鼓浪嶼的下午,我迎著下午燦爛的陽光,眯著眼睛邁著慵懶的步子漫步在繁華的商業龍頭街,遠遠看見在一些古老的榕樹下,掩映出一角白色的建築——這就是鼓浪嶼的音樂廳了。在音樂廳入口的台階下,三五成群的坐著一些人,輕輕的交談著什麼,有的還背著小提琴的盒子。
我走進最近的兩個人和他們交談了起來,他們告訴我,鼓浪嶼是著名的“鋼琴之島”,“音樂家的搖籃”,一年中常常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室內樂、古典音樂演奏會等,常常有一些知名音樂家或者專業團體前來獻藝,也是眾多音樂愛好者們交流的理想天地。在這個音樂廳的周圍攀談的大多數都是學習音樂的和熱愛音樂的人。我好奇的問他們,在這個島上大概有多少架鋼琴呢?他們笑著回答我說,沒有具體數字,但是島上幾乎家家都有鋼琴,可以這樣說,如果說中國基本消除了文盲的話,那麼鼓浪嶼稱的上完全消除了音盲,說道這裡,我們笑了起來。在笑聲中,分明感覺到了作為一個鼓浪嶼人的自豪之情。
從音樂廳出來,往北走,穿過一片樹林,前面從綠葉的掩映下露出了一個建築的一角。還沒看見這個建築的全貌,卻從裡面傳來了如涓涓的流水的鋼琴之聲,我輕輕的走近這個人家,——這是一棟古典歐式的建築,房子的頂是四坡屋頂,頂裝有小閣樓,屋瓦用紅色的小平瓦鋪就,在棕紅色的木制窗套裡,是一扇打開了的細方格玻璃窗,鋼琴聲正是從這扇窗戶傳出來的,這是首貝多芬的“獻給愛麗斯”。我從窗戶往裡望,只見在一架立式棕色鋼琴前從容不迫的坐著一個小姑娘,我只能看見她的背影,長長的黑色頭發,白皙的皮膚,穿一件白色的長裙,姿態優雅的彈著琴。我不禁看呆了,這小姑娘,這棟舊房子,這琴聲,仿佛是一幅畫,小姑娘仿佛天生屬於這幅畫,來自遙遠的過去,讓人神往。
繞過這棟房子是一片下坡,穿過草地,在繞過一個小院的門口時,從裡面傳來了如流水般舒暢的鋼琴聲和小提琴聲。小院的圍牆上爬滿了爬山虎,圍牆很高,是一棟中式的建築,所以看不見建築全貌,僅能看見二層的屋頂。但從鋼琴聲和小提琴的演奏聲中,卻可以聽出來這是一個音樂之家。鋼琴聲老成持重,時而帶動著小提琴清亮,婉轉的琴聲,時而又似兩人一唱一和,陶醉在他們自己的音樂的世界之中。
我靜靜的聽著,心中是莫名的感動,鼓浪嶼的未來全在他們身上,做一個鼓浪嶼人又是何其的幸福。天時,地利,人和,——鼓浪嶼在音樂方面可以說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一個如此美景,如此氛圍的地方,不出音樂家都是不可能的事。
回賓館的路上,已經是黃昏時分了,太陽依依不舍的把染紅了的光暈染在鼓浪嶼這個小島的人和物上,天地之間的景色仿佛一幅油畫一樣讓人賞心悅目。鼓浪嶼,仿佛永不會消失的只是那如水般柔情的清風和那依然悠揚的琴聲。
from:WWW.MINGH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