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的家園---離開婺源的那天清晨,我攀上一處山岡,獨自遠眺那被青山綠水包圍的小小山村。
面對婺源,走進這樣的家園,一時間,我心靜如水,恍然隔世。
人生的全部,其實就是由外部環境和人的內心世界構成的。
不同的生活,來自於不同的社會淵源。對於客觀的社會環境,我們選擇的余地很小;對於內心世界,實現自我調節,有必要也有可能。
我們一般都不可能再去結廬鄉間了。
但是,遺落的可以重新撿拾起來,那是一種樂天知命的心境。
綠色人居---過去印像中,是凡農家周圍都有樹,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也談不上能成為景觀。
婺源則與眾不同。
茂林修竹,屋舍儼然,炊煙裊裊的村莊。居高臨下地俯瞰這樣一處天人合一的理想人居,不由得不叫人心生羨慕。
我們的喧鬧繁華的都市,那些鋪天蓋地、連篇累牘的樓盤廣告,美其名曰“生態小區”或“自然保護小區”......雲雲,真的難以與這裡相比。
古樹的樂園---徜徉在這樣的小道,棲居於參天的大樹的頜下,與穿行在混凝土大廈中間的感受,有天壤之別!這些參天古樹,一般高度在30米左右。人在古樹的綠茵下面,享受著自然的恩賜,同時又感悟到了人類自身的渺小。
婺源人自古愛護樹木,並以此為自豪。粗略統計,婺源各鄉鎮過千年的與近千年的古樹達30多棵,300年以上的就不計其數了。
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本身就是極高思想境界。
來自大都市的游客,一定是不能以貌取人的。婺源那些衣著樸素的山區農民們,骨子裡是非常有文化的。
陽光下的勞作---父女倆在門口鋸樹根,用以制作木雕。
樹木是不可以隨便砍伐的。在婺源,封山育林是歷代傳統,對於樹的砍伐,有著嚴格的限制。每一個村子在封山的時候,由族長主持,宰殺肥豬,按戶分食豬肉,以曉諭村民......
假如有誰亂砍濫伐,村人就要強行到其家裡,宰殺其家裡肥豬,無償分給村裡人,以示懲戒。
這樣的鄉規民約,順應了自然規律,也使世世代代的當地人享受了綠化的恩惠。令那些先人們所沒有預料到的是,在21世紀的今天,古樹居然成為婺源極其重要的旅游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