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式西餐

作者: 方心

導讀上海的老式西餐 上海開埠早,洋人多。西餐理應不乏。但是也許是因為白俄多的原因,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上海西餐以俄菜為主導,盡管紅房子紅磨坊掛著法國大餐的牌子,賣的還是俄羅斯菜. 從記事開始及父輩的嘮叨;上海人的西餐就是 羅宋湯+炸豬排+土豆沙拉+面包+(荷包蛋)這樣的標准餐在淮海路;紅房子,紅磨坊,天鵝閣。南京路;德大西餐社,凱司令,東海,徐家彙理 ...

上海的老式西餐

上海開埠早,洋人多。西餐理應不乏。但是也許是因為白俄多的原因,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上海西餐以俄菜為主導,盡管紅房子紅磨坊掛著法國大餐的牌子,賣的還是俄羅斯菜.

從記事開始及父輩的嘮叨;上海人的西餐就是 羅宋湯+炸豬排+土豆沙拉+面包+(荷包蛋)這樣的標准餐在淮海路;紅房子,紅磨坊,天鵝閣。南京路;德大西餐社,凱司令,東海,徐家彙理查等等有零點,有套餐,辦宴席。

供零點的菜有;

鐵排魚,煙熏魚,牛尾湯,蝸牛,牛排(中式),意大利肉醬面,炸雞,炸土豆片,條。

按順序來書;

餐包;標准的是當初3分一個的餐包。就是現在茶餐廳的叉燒包大小。黃油是很稀缺的,會給一朵花(黃油花)荷包蛋和紅腸已經是很高規格了。極軟,無彈性。隔夜就很硬,凱司令每天一早排隊,糧票年代半兩一個。再早些《沙利文》也有現做出爐的。最好吃的是吳江路老廣東的“酥旦面包”也就是現在的“菠蘿油”,剛出爐那個酥,香。5分一個。羅宋面包是鹹味硬殼軟心的,很好吃,有點現在法式面包的感覺,在歐州從未見過。現在在上海也買不到。面包在上海有歷史的,但是好吃的,像真正法國的,瑞士的各種面包卻難以尋覓,就是五星賓館也好像缺口氣,不如巴黎街頭小店,皮硬但是入口就化,內軟氣孔大又不失型。此生難斷記憶的卻是;60年代困難時期,學校午飯就發個面包,半飯盒鹹菜湯。二分錢,咋過呢?上街買根4分錢的棒冰(“奶油,橘子什麼”)夾在面包中,這個味道到現在不忘,軟/硬同口,香甜可口,當然吃完眼睛還是綠的,不夠啊。

湯;是在凹盆裡的,但是湯的內容很簡單,包菜,胡蘿蔔,洋蔥,番茄(很少),番茄醬(上色),紅腸絲。和現在吃到意大利濃湯/日本仿濃湯/批薩都差了遠去了。但是這個傳統傳到如今的紅房子,哪怕30元一盆的湯還是幾十年不變的寡水而已,自家燒可就來勁了,略加芹菜,土豆,或雲豆少許,等等等等,就看手頭有些什麼,番茄要多,皮可以後撈,加番茄醬的味道並不純,不如全“天然“。當時到20年前,對於西餐的湯的認知度只有此湯。直到老外們來了,才知道還有這麼多西湯.

色拉;上海老西餐的色拉是現代土豆色拉加水果。標准的50-90的上海西餐色拉配方;土豆,胡蘿蔔,青豆,紅腸,蘋果,梨,蛋白等,看手邊的現貨情況而定,主要是顏色搭配,白;蛋白,土豆;紅;紅腸,胡蘿蔔,綠;青豆(或芹菜/燈籠青椒),土豆為主,自調蛋黃醬。當時主要的油是菜油或豆油,都非精煉,所以都得把油熬熟,放冷再用。所有色拉料的顆粒度都在1釐米左右,以小為上。這種配方今天基本淘汰。一是工藝復雜,而是並不好吃;今天我的配方是;土豆,火腿腸,鵪鶉蛋,洋蔥,黑胡椒。這才是我認為最好吃的。凱司令和紅房子的都有點甜,並不好,夏天還有放冰磚的。

主盤;記憶中和實際到西餐廳吃的只有油炸物;豬排;有面拖,面包粉拖,鐵排等區分,敲排骨只是在80年代後,才興起的,以前刀背一剁就行。上海人買大排,少不了一句話“薄一點”,師傅又本事一斤切出10塊就好,吃大排有不多花錢,不夠大?面粉裹。再加面包屑,在食堂吃面拖大排,學問大了去了,大的,硬的也許就是骨頭大,小的也許全是肉,在餐桌上吃“糖醋小排”絕對挑小的,沒有骨頭。吃大排,就“上海梅林辣醬油”黃牌,蘭牌,倒之前先要晃幾下,底下有沉澱,搖起來,味道才好,小紹興的大排泠上的非黃牌不可,但是,家中吃的藍牌居多。凱司令用藍牌,紅房子用黃牌。鐵排魚一定藍牌。面拖大排也有用梅林番茄沙司的。這些包裝百年不變,老人絕不二選。大排以外,就是鐵排魚(板魚)也是油炸,也是面拖,面包屑包裹。也是辣醬油。至於牛排,大多是加過嫩肉粉的,真正吃到牛排已經到80後了。意大利面;只有番茄醬肉末一種,而且以現在的和以前的比,以前都是爛面,實在不夠現在的水平。 老美的工業化土豆片進來以前,要吃炸土豆可不是簡單的。要自己切成厚薄均勻的片,不斷的在鍋內翻動(油不會太多)。土豆條一般和紅薯條一起50/50%炸,出來帶甜味,比老麥的好吃。油炸雞就有點國產化了,放醬油和生粉後炸,味道極好,外焦裡嫩。

甜品;上海的甜品做得非常好,好到念念不忘,在琳琅滿目的今天,還是懷念當初的老幾樣;凱司令的栗子蛋糕,哈鬥,泡芙,奶油蛋筒.水果蛋糕.咖喱角等等.使人忘不了的還是傳統“硬奶油”蛋糕,能數出7層,一層奶油一層蛋糕,上面再一層奶油裱花,一口咬下,在口裡化開,一點點變成回香,濃郁的口感,真舍不得咽下。但是,快咽,圖一個喉頭的經過感,這是最美好的一瞬間。

大家總在傳某老克勒每天去凱司令一份套餐.一杯咖啡,等等.其實這樣並不舒服,至少吃的不衛生.淮海路紅房子的菜多一點,有蝸牛,洋蔥湯,葡國雞等選擇. 忌司桂魚是一道好菜,但是,當我在九十年代請英國朋友來此時,他卻不領情;忌司永遠不和魚為伍.這是標准,英國人的國菜;純真的土豆條拼炸魚在今天的上海難以尋覓。80年代後期,五星賓館興起.洋廚師來華.帶來的西方餐飲使國人知道何為西餐.上海西餐慢慢淡出,只有紅房子,凱司令,查理等留在老地方,提示著過去,對凱司令的記憶剩下每天下午一群打樁模子圍坐在一樓咖啡室,數兌換券,交割人民幣,美元.老克勒們今天早上已經到麥當勞圍坐了.

上海西餐和北京老莫有共同之處,卻不如老莫有魚子醬,有標准俄羅斯大面包,燉牛肉等等,腌牛舌等。

由於技術含量低,制作要求簡單,家家戶戶都可以試試,盡管味道會有很大差異,但是,模樣像,顏色像就意思到了。老時的上海家庭,哪天心血來潮,都可以全家動員來個大餐.准備工作也很多,煮土豆,煮蛋,煮青豆,熬油.最累是拌色拉醬,油一滴滴的滴下,碗裡不停地單向勻速攪拌.完成後還要加上幾滴白醋.一家忙上半天,其樂融融.大鍋濃湯,堆起來的豬排,一鍋色拉,外加紅腸,午餐肉這就是大餐了.

今天的西餐林林總總,從老外不屑一顧的大眾西餐如巴貝拉等,(一些講究的老外絕不進去)到中式西餐,到老外主廚的衡山路,外灘,新天地餐廳。披薩大餅店到老麥。西餐的特點好像就是標准,工業化“生產”。沒有中餐的人性。你說西餐如何,其實西餐的燒到裝盤,並沒有中餐衛生,用手的時候太多,切,攪用手,裝盤用手,不如中餐鍋到盤沒有中間環節。可謂等你一道四十分,吃完一道四分鐘。在吃西餐對中國人真是意志力的考驗,在法國四道菜從八點吃到12點,咖啡還沒有上,台灣朋友早就離開,他們的耐心不如歐洲人,更不如我們,但是我們也許太講究面子,苦了自己不得休息。

國人的模仿精神永遠是老外的痛,什麼到中國都會出現本土化,其實日本人的模仿比國人快,他們更講究一個“擺”,講究一個“適量”,進日本餐廳,只要你不吃“相撲火鍋”一般撐不了。一位做中東卷餅(pita)的老外,很想到中國來發財,看到滿街的“中東烤肉”如此便宜,就說再也不來了。今天上海很多中餐廳像王朝,順風都有“蔬菜色拉”,沙皮湯,蝸牛,西餐中吃。至於排骨年糕,大排面都有西餐的身影。上海西餐也就回歸中餐,就如我們去國外,對各種中餐館,除了笑,還能咋樣?當然,本人在國外對接待國內出去的旅行團團餐館,五體投地。他們能把中國的食堂文化照搬到國外,實現全球化中餐團餐標准人民公社化,真是偉大。那些不見世面的老外看到中國人的風殘雲卷的速度和廚房水撈菜,水川湯,那還有中餐的偉大?

寫完之時,正好電視在播《老品牌》,感慨啊!我不得不對日本人對餐飲的專研,發揚光大,把中餐,西餐都變成了日式。我們的老品牌必須有發展,否則,當今的80.90後很難再坐進老品牌的紅房子,凱司令;希望紅房子們永葆青春,菜單上能有傳統懷舊菜,還要有新潮,能做一個油鍋一桌菜,也能一道一道慢慢來。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