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黃山下來夜宿湯口雲海樓酒店。這裡是山的南麓,山下溪旁就是著名的黃山溫泉。古時叫它為湯泉,宋代曹徑有詩:“山與紅塵遠,人凝碧落游,振衣新浴罷,徹底自風流。”次日早起一路奔西遞而去。
過休寧,經齊雲山、達魚亭鎮折向北伴漳水逆行。齊雲山是道教名山,北宋方腊曾在此憑險與朝庭官兵對抗,魚亭鎮因旁有魚亭山而得名。當年李白曾到過黟縣留有詩篇:“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裡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依冠。”那時這裡交通交不發達,山形阻礙民風民俗千百年中演變緩慢,故而李白驚奇於這裡的人們尚於古樸的衣冠。
向北約七八裡,一路漳水作伴,這是夏天,河水水量充沛,山色蔥郁,莊稼茂盛。車行山水間,你能感覺夏天的汁液在陽光下流淌,八月的江南以它富有活力的生命在歌唱。
離開漳水再向東,約三四裡,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西遞。
西遞,古時是一個驛站,名曰鋪遞所,在西風古道上肯定奔跑過日行八百的駿馬,它們在這裡作短暫停留後再絕塵而去。如今你站在村口,在這個時間
的節點上,你再也看不清宋元明清那些煙雨蒙朧的歲月。
西遞村有兩溪,它們用溫柔的臂膀幾百年如一日的將那些老宅摟如懷中。這裡的溪水“不之東而之西”。公元1082年蘇東坡游覽我老家浠水清泉寺,寺臨蘭
溪,溪水西流。作詞《浣溪沙》:“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漢樂府《長歌行》說:“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溪水西流,實屬罕見,謂之福地
。北宋皇佑年間,胡姓族人的祖先,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棲居於此,生生不息,直到今天。九百風雨滄桑,能依然如故,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前邊溪和後邊溪在西遞村口彙聚成一個淺塘——月湖。旁邊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個高大牌坊——胡文光牌坊。據說它建立於四百多年前,牌坊高12米,寬近10
米,系三間四柱五樓單體仿木結構。牌坊東西兩面分別刻有“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八個大字。趙樸初說這是它見過的最有氣勢的牌坊。歷史上西遞曾有十三
座牌樓,大多是旌表孝悌貞節的。而直接由皇帝恩准敕建的牌坊可能獨此一座。這是村口,旁邊的天馬山上松樹和杉樹蔥郁茂盛,山下池塘波光鱗鱗,村裡的
百畝良田在山腳依次展開。正是孟浩然古詩所描寫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我們沿著青石板鋪成的大路街,只幾步就到了民居景點“曠古齋”。西遞的住宅都有高大封閉的牆體,很少向外開窗,設置天井,以供采光,陽光由長方形
天井射入,一縷縷如同織機上的五彩經線。下雨時,屋頂的水流彙聚於天井,再從下水道排出,故有“四水歸流堂”的說法。堂前兩側廂房陳設古香古色,左為
書房,內懸陶淵明《桃花源記》字畫橫軸,書案上有文房四寶;右為居室,家具上薄敷輕塵,古老彩繪雕花木床,靜置一隅,懷著對昔日主人的迷茫追憶。
在村子橫街上依次有桃李園、西園、東園,大夫第等民居建築。

桃李園建於清鹹豐年間,系徽商胡元熙舊居。正屋為三間三進二樓結構,二進樓上設有獨特的“樓上井”,小姐居於樓上,可從木雕扶欄處偷偷觀看來往家
中的青年男子,以便選取如意郎君。二進與三進之間的門上有隸書“桃花園裡人家”,後進兩側次間用以相隔的幾塊花扇門上,鑲有漆雕《醉翁亭記》全文。歐
陽修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此時品味,頓覺欣然。
西園系清道光年間知府胡文照所建,園內有花卉魚池,假山盆景、石幾石凳,特別還保留有“西遞”二字的古石刻。石雕漏窗“歲寒三友”,構圖清新,雕刻
精湛,為西遞石雕極品。後園門內有石欄古井,井沿滿是勒痕,井水幽深清冽。
東園門額上方有扇形漏窗,左首屋牆上有秋葉形漏窗,寓意“抬頭行善,落葉歸根”。西遞人多地少,他們大多以在外經商為生,有句民謠“前世不修,生
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他們少小離家,無論多遠,多久,落葉歸根是他們最終的願望。

繡樓是大夫第主人建的一座臨街閣樓。據說這裡曾經推出個“拋彩球,選佳婿”的民俗表演節目。可惜,我們來時並未遇到,否則花落誰家,也未可知。樓
下的小門比正屋牆體縮進一大步,門額上有石刻“作退一步想”。大夫第的主人是做過知府的胡文照,回到故鄉的他,能遵從村族之規,如此謙卑實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