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過,想必去世博的人少了,我就找了個周末去了上海。
朋友在上海租了個房,我占她便宜沒花錢住了兩晚,去程機票用積分換的,回程票花了880元。上次乘機忘了積分,要不可以換往返的。
早就有人和我說,去世博如何後悔,組織工作如何差,除了排隊就是排隊,吃飯購物都比機場還黑,等等。但我還是控制不住好奇心要親自去看一看,我寧願看完了後悔,不願因沒看成而後悔。而且我也想好了,不管怎樣我豁出一天時間,從開門到關門,決不去第二趟。
早上八點出門,吃過早餐就奔八號門而去,因為朋友前一天去了一次,說八號門沒什麼人。沒到門口就看到人潮向大門湧去,我們差十多分鐘到八號門,前面已經聚集了好幾千人了,連門都看不見。我再細問朋友,原來她是下午來的,我估計那時候哪個門都沒多少人。沒辦法,等著吧。這時開始掉雨點兒了,等我們排到入口有天棚的地方時,雨已經把天棚打得嘩嘩響了。
大概半小時後我們通過安檢進入了C區,我沒帶傘,朋友那把小傘只能顧住我們倆腦袋,我想趕緊找個館鑽進去避避雨,發現巴西館隊伍基本在棚裡,就跑過去排著。也就幾分鐘功夫,身上就濕透了。畢竟棚子不是全覆蓋的,有挺大的縫隙,大家都舉著傘,人挨人,傘只能交叉,傘彙集的雨水從邊上流下來比外面的雨水更多。二十分鐘後終於進到館裡了,本想在裡邊多耗會兒,等雨停了或小了再出去。這巴西館搞得很酷,黑洞洞的,只是四周牆上的屏幕是亮的,空調那個涼,衣服本來濕得能擰出水來,這下感覺像在冷庫裡一樣。實在呆不住了,還是在雨地裡更好些。再看我朋友雖然拿著傘,身上的水一點兒不比我少,那些排隊的人最好情況是保住腦袋不濕。
我們趁下雨又去了幾個館就分開了,這時雨基本停了,各館外隊伍開始壯大了。我在土爾其館排隊看到一個牌子,寫著買土爾其烤肉可以直接進館,再看排烤肉的隊伍也不短,而且一份一份地做很慢,比排進館的隊省不了多少時間。我又進了幾個歐洲小國館,因為人少,排隊不超過十分鐘。裡面沒有多少展品,只放紀錄片,看了突尼斯的介紹,對這個以前一無所知的地中海小國有了一點了解。其實靜下心來,真是能有些收獲的。
我去了大大小小十多個館,當然沒有熱門館,喜歡埃及的文物,法國的繪畫及非常藝術化的布置,土爾其的史前展覽,比利時館用一個小醜做主角介紹各地風情,但對一些非常現代的、強加給人理念的展覽不太接受,像加拿大、挪威等,宣傳低碳環保,沒什麼新意,也沒展示出本國特色。這只是個人看法。一般來說超過半小時的隊我不排,只是晚上在通用館排了將近四十分鐘,看過之後很後悔,這是我費時最多的一個館,算上找它的時間一個半小時,因此有必要多說幾句。它分前展和正式影片放映兩部分,各十多分鐘,前展是講一個上海人從90年到現在這二十年的生活變遷,當然是跟交通有關,從自行車到汽車。主展是看一個2030年生活片段的片子,觀眾坐在模擬椅中,像在科技館看球幕電影似的,椅子會隨著影片情節做各種震動。片子的主角其實是通用新設計的電動汽車,電影故事編得極弱智。之後是車展一樣的汽車加模特表演,兩輛在影片中出現的節能車在場地上轉來轉去,看上去像北京街頭的“殘疾驢”,模特也特沒水准。看完影片就到了實車展覽部分,有車模和T恤等出售。還有震旦館及城市主題館給人感覺空洞,尤其是城市館,偌大的展館那麼居高臨下,幾個像征性的火車頭也十分巨大,讓人覺得自己非常渺小,壓抑的很,哪裡還能接受你的理念。看世博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代替以往展覽的滿牆圖片,現在基本上都用了電腦或動態的影片做介紹, 參觀者可以自己點擊選擇要看的內容,信息量自然大多了。
下午在廣場上聽了場紀念蕭邦的音樂會,五位波蘭年輕鋼琴家非常投入的帶有即興發揮成份的表演蠻精彩。開始是蕭邦的曲子,後來就不知他們彈的是什麼了,像是流行音樂,不斷重復,反復演繹,盡管如此也被深深感染了。
幾乎每個展館都售賣東西,這本無可厚非,但都賣得挺貴,而且有些東西看上去質量並不高,像旅游景點的東西。很多國家很了解中國人,賣些中國人感興趣的東西,或介紹他們國家風光,吸引中國人去旅游。法國館更是把LV品牌專做了一個專區,設計得魔幻般的感覺,非常搶眼,我估計在他本國或其它國家不會在這種場合專門宣傳LV。我只買了吃的,有地方特色的冰激凌、甜餅、蛋糕之類的,雖然也很貴,但平時吃不到。帶回的只有比利時館的巧克力。
親身經歷了世博後悔了嗎?應該說沒有。只是有些遺憾,時間路程安排得再好點,能參觀更多的場館。事先多做些功課,那些我不感興趣的場館就可以濾掉。總的來說世博組織工作不夠好,交通車不夠人性化,要走好遠才能坐上,還要來回過馬路;預約基本是騙人,一般人別想約上;服務人員太多且效率低,經常看到數個義工扎堆在一起,指路有時也不准確;最應該的是控制游客數量,讓大家在好的環境下舒心地參觀。我們的世博是不是太追求經濟效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