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紅塵。鼓浪嶼超詳細攻略集合。多圖

作者: ikongho

導讀更詳細文字和超多圖片,歡迎參閱我的BLOG:http://***/ikongho 時間與路程: 如果是跟團呢,大半日可以走馬觀花完鼓浪嶼所有的“著名景點”;若要認真端詳呢,我們花了三天,所有收門票的地方除了八卦樓和海天堂構外都沒去,依然未能盡數走完。 鼓浪嶼是個小島,所有地方只能依靠腳力,所以在烈日下逛遍全島還是頗為需要點耐力。島上道路縱橫,主路外小巷子如毛細血 ...

更詳細文字和超多圖片,歡迎參閱我的BLOG:http://***/ikongho

時間與路程:

如果是跟團呢,大半日可以走馬觀花完鼓浪嶼所有的“著名景點”;若要認真端詳呢,我們花了三天,所有收門票的地方除了八卦樓和海天堂構外都沒去,依然未能盡數走完。

鼓浪嶼是個小島,所有地方只能依靠腳力,所以在烈日下逛遍全島還是頗為需要點耐力。島上道路縱橫,主路外小巷子如毛細血管般復雜延伸,但好處是走在任何地方,只要方向正確,很快可以回到干道。

島上道路主要是一縱一橫一圈。

一縱就是輪渡-農貿市場-泉州路-鼓聲路到底,看到海就算已經橫穿整個鼓浪嶼了。

一橫,站在泉州路/永春路(兩條島上最重要的南北向-東西向干道)的交叉口,往左沿著永春路到底-馬約翰小廣場-港仔後路到樹樁花園;往右沿著永春路到底-筆架山洞-內厝沃路到環島路,這就是一橫。到了內厝沃的海邊,離沙灘不遠的地方就是環島路,可以繞島一圈。這就是一圈。

可以仔細觀賞的:

海天堂構

建於本世紀20年代初。60元的門票擋住了不少游客。我們在TAOBAO預約了門票,35元/人。除了參觀以外,這裡還可以欣賞到兩項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木偶戲和南音。前者是當地流傳已久的民間藝術形式,而後者更是當年上達聖聽的御用演出項目。還有關於鼓浪嶼講解和其它景點的相關介紹,可以充分了解鼓浪嶼的文化,放在其它景點前游玩,有助於其它景點的參觀。

黃榮遠堂
福建路32號。黃榮遠堂建於1920年,是以歐陸風格為主的大別墅,設計師發揮西歐建築的藝術風格,並融入中國傳統觀念,使別墅造型十分美觀。整幢別墅通體有許多大小廊柱,用整條花崗岩琢成,一派古羅馬風韻,壯觀秀美。大圓柱正面烘托,小圓柱周邊支撐,錯落和諧的立面變異,半月、彎弧、平直的窗欞設計,加以平台鉤欄、鋼花紋飾、水泥透雕、十字欄板、鏤空女牆、寬敞的庭院、水池假山,配以樓前的亭榭曲徑、雲牆堆塑,高低錯落有致。庭院裡修竹茂林,幽雅清靜。這幢別墅是西洋的、中國的、古典的、現代的風格和諧結合,是鼓浪嶼別墅中的精品。

這幢別墅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次,黃仲訓與施光從同時乘船出洋,途中無聊,於是提議玩牌,施以別墅為質,黃以家產押寶,輸家即以許諾交給對方。結果施光從輸了,他恪守信用,將別墅交給黃仲訓,率全家回到菲律賓。可黃從來沒有住過這別墅,而是交給了他最小的弟弟黃仲平,別墅即以“黃榮遠堂”命名。黃榮遠堂現為演藝學院的辦公室,閑人免進

公平路

在雞母山東北麓,東接永春路,西連內厝澳路,全長491.8米,寬度2/5米。柏油路面。昔時因德商寶順洋行的大寫(相當於經理的職稱)曾住此,故稱寶順巷。日偽時期改名公平路,延用至今。公平路門牌3號、6號、7號、8號、9號、10號、12號、24號等8幢房屋列為一般歷史風貌建築。

容谷

旗山路5-7號,李清泉別墅

榕谷,是李清泉別墅的雅稱。假山、涼亭、曲徑…中國園林的經典元素在榕谷的入口處就無比委婉地表達出來。多種花崗岩卵石鋪成的小路引人走向更為空闊的歐式花園,五顆高聳雲天的南洋松,與三層高的別墅比肩並同齡,腳下五彩卵石拼成的“1926年”。

密縫清水紅磚配上愛奧尼克巨柱,主體別墅的優雅和氣派很容易讓人想到絢爛這樣的詞彙。其實,榕谷還有一種精神的絢爛,那就是愛。由於這對夫婦愛得很平常,很直白,所以極易為外人所忽視。李清泉有“木材大王”的美譽,其財力當年可影響菲律賓的經濟和政治。馳騁商海的成功,絲毫不影響李清泉對妻子顏敕的百般呵護和愛意綿綿。李清泉與顏敕在晉江金井鄉下成婚前,彼此並不認識,一切都是李清泉的母親代為操辦。當時,李家做著小本買賣,顏敕亦過得清貧。前往菲律賓做生意對於這對夫婦來說是人生的重大轉折。沒有情愛戲劇中的詩文唱和,只有商海風雲下的同舟共濟。當他們成了“海歸派”,在鼓浪嶼建起榕谷時,深藏的愛才在不經意中向世人掀開了神秘一角。 (又據考證,此處別墅名榕谷,是因為大門口幾株古榕,把入口處掩映得為山谷一樣,故名。但大門上的名稱卻是“容谷”,可解讀為此谷有容乃大,意義更深了。) 

田尾路

南起海岸,北與中華路銜接。全長1313.7米,寬度2.5/10米。柏油路面。

相傳昔時同安馬巷洪氏族人在此墾田,直至海邊盡尾,故名。田尾東路、田尾西路、勿汝士路為其路段舊稱。該路段兩邊原有毓德小學、萬國俱樂部、太古洋行宿舍樓、法國領事館、日本小學、大北電報局等單位的樓房。這些樓房均於解放初期改作廈門師範校舍。現仍有觀海別墅、觀海園渡假村、鼓浪嶼干部休養院及海上花園酒店等單位樓房。

田尾路門牌14號與17號樓房,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築,該路段還有13號、5號及觀海園渡假村3號等三座樓房列為一般歷史風貌建築。

觀海別墅

田尾路入海處,即是著名的觀海別墅。觀海別墅有著占地廣闊的花園綠地,有三面環海的無敵景觀,甚至有一道私家碼頭直接延伸入海面。

坐落於田尾西海角尖,原為丹麥大北電報局公司經理公寓,1918年建成。建築仿法式,單層平房,設有地下隔潮層,四面拱券環廊,拱券寬窄相間,配置形成韻律。西面拱券裝有柳條百葉,女兒牆和檐口線條極為簡練明快,走廊為平頂,臥室為坡頂,建築內部布局也較為簡潔,設有壁爐。建築建在海角礁盤上,平面呈135度鈍角,視野較為寬廣,親水觀海均佳。  

觀海別墅曾設想與菽莊花園四十四橋相接,因大北公司阻撓未成。1947年,觀海別墅曾作“海疆學術資料館”,1950年改為軍用觀察哨所。現產權已退還黃家,成為私人別墅。

鹿礁路

建議不要白天去—旅行團。黃昏與晚上最好

是以附近海中的鹿耳礁(又名牛蹄礁,該礁石浮出海面形如鹿耳,已於1959年8月23日被強大台風擊毀)而命名。該路段東部臨海,西至天主教堂、南鄰復興路、北至原英國領事館、輪渡路口,全長800米,寬度3米。柏油路面。
博愛路、府內,教堂路、新加坡路,下鹿耳礁為其路段舊稱或俗稱。昔時該路段兩旁有博愛醫院,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六九療養院;而原日本領事館,改為廈門大學職工宿舍樓,英國領事館,己作為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辦公樓;天主教區部分主教樓,已改作逸康苑托老院,唯天主教禮拜堂歷經滄桑今猶在。還有維正小學,已拆除。

鹿礁路門牌編為1號、2號、13號、24號、26號、28號、34號等7幢樓房,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築。還有門牌15號、38號、44號、48號、85號、99號、107號、109號等8幢樓房,列為一般歷史風貌建築。

船屋

鼓新路48號

建於1920年.由美國建築師郁約翰設計(鼓浪嶼八卦樓的建築師),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船屋的宅基地位於坡頂,呈長三角形,別墅建在其上,造型如海輪甲板上的船艙,層層跌落,登三樓俯視,宛如一艘正待遠航的海輪。  

船屋采用中軸線對稱手法,以清水紅磚為基調,輔以百葉門窗,寬前廊,廊下女兒牆和裝飾簡練明快,樸實無華。客廳和臥室的轉交設計為135度斜角曲折,達到采光、通風的效果。室內裝修、裝飾別具一格,地板采用罕見的石寬條南洋楠木,家具多為酸枝、紅木,至今保持完好.

可以參觀,但房間狹小,不建議住宿。

摩崖石刻——《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

在幽靜的鼓新路上。是鼓浪嶼多元宗教雜處的一個重要歷史佐證。

據考證,在石刻附近,原建有鼓浪嶼三和宮,祭祀媽祖。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當時的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在宮前修整戰船、預備率師進剿台灣蔡牽起義軍時,見三和宮已是凋敝不堪,便暗中許願祈求媽祖保佑,若自己能成功克敵,日後定當回此重修宮殿。十年後,凱旋回朝的王得祿果然信守承諾,重修了三和宮,並留下了這篇《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在文中詳細敘述了事件的始末。  這篇摩崖石刻幅高8.5米,寬6.6米,陰刻楷書352字,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大一處記敘天妃媽祖的石刻,也是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三和宮在清末時坍塌廢止,現在已不復存,只剩下這鐫刻在岩壁的文章,氣勢依然,可供後人追憶當時的宏大盛況。

提醒一下初到鼓浪嶼的朋友們,三和宮記摩崖石刻所在位置,即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彙豐公館所處的懸崖之下,現在已被濃密的樹叢草木所掩映,需走到近旁方可發現。如想親眼看看這處石刻,可以之前介紹過的鼓新路48號——船屋為記,緊挨著船屋側旁“岐黃山房”的一條上山小道,即可通往摩崖石刻和彙豐公館。

彙豐公館

鼓新路57號

彙豐銀行公館選址獨具匠心,設計結合實際,是難得的建築作品。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英國“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在廈門開設分行,為廈門最早的近代銀行。1920年前後,彙豐銀行在筆架山東北端山崖頂建此建築作為銀行的行長住所。該建築為英國建築師設計,系典型的歐式別墅建築。磚石結構,占地384.6平方米,地上一層,半地下一層。平面三面設廊,共三個出入口。地基以鋼筋打入岩基,勒腳下為花崗岩條石砌牆,勒腳上為磚牆抹灰粉白。東面及北面臨崖面海,光線充足。廊柱為希腊科林斯柱式,柱座為花崗岩,柱身為紅磚砌成,柱頭雕飾花瓣。屋面為多面坡頂,鋪設灰色機平瓦。

彙豐公館是一座懸崖上的建築,選址在筆架山的斷崖頂上,蓋起占地400平方米的英式別墅。基樁打入岩石,異常牢固。公館結構呈丁字形,三面回廊,多邊鈍角,主人推窗便能飽覽寬角度的遠山海景,入夜"員當漁火"盡收眼底。漫步回廊,廈鼓景色擁入懷抱。站在崖頂欄杆邊,放眼四望,天風海濤,蒼鷹鷗鷺一齊奔來,有傲視海天的氣概。

番婆樓

安海路36號

鼓浪嶼老別墅建築中的又一經典。用“她”來形容番婆樓,實在是太貼切不過的事。雙拱廊的結構和洛可可式的裝飾風格使得樓體看起來輕巧而獨特,建築材料則選用本地常見的紅磚,輔以大小裝飾和點綴:戲台,假山,樂池,柱頭,雕花……整幢樓看起來像極了一位嬌俏的婦人,活潑而不至過分華麗。和鼓浪嶼上其他老別墅一樣,番婆樓是由華僑富商許經權回鄉建造而成。

花時間咖啡館就在此。

去看看中華路97-99號吧,典型的福建傳統民居。當然,只有這樣一個地址並不好找,大概在從番婆樓下山的中華路上,一個很小的巷子裡。

亦足山莊

筆山路9號

沿著幽靜的筆山路往裡走,路過古舊的會審公堂,路過整修中的林文慶別墅,路過一段開滿三角梅的小徑,你會遇見一個異常高大的歐式門牌樓。最初是菲律賓華僑建造(我猜走廊那個H型的圍欄造型,和頂樓的H家徽一樣,都代表他姓氏的縮寫),也知道它一度年久失修,經廈門市政府交香港富商認養後,才得以重現當年的鼎盛局面。

拼音路

語言學家盧戇章先生或許不是最廣為人知的一位,但鼓浪嶼對他的紀念方式,卻最是匠心獨運:在鼓浪嶼西部環鼓路上,樹立著一座盧戇章紀念雕像,一條綿延500多米的“拼音路”從這座雕像背後直通到雞山上的盧戇章墓,全套的拼音字母和漢字標點,被排列有序、距離相等地鐫刻在青石地板上。
三明路26號 原美國領事館

作為當時的新興強國,美國領事館不僅從選址上就與英國、西班牙、德國等歐洲列強拉開距離,建築本身也是采用了更為現代的建築風格,一切都在刻意凸顯“新大陸”的新風氣。環繞在建築外圍的高大廊柱,雖是沿用了古希腊式樣,卻在柱頭上采用了獨有的百合花形裝飾,很是別出心裁。

美國於1844年在鼓浪嶼田尾球埔邊設立“交通郵政辦事處”,代行領事事務,1865年改辦事處為駐廈領事館,租用三和路一樓房(現編三明路26號)為領事辦公處。1930年,在原址重新翻建現原美國領事館。  建築整體造型洗練明快,流暢舒展,色調和諧。以紅白兩色為基調,東南立面設計白色通高大廊柱,洋瓦坡面,四面山牆呈五個三角形作為屋頂裝飾,廊柱沿用古希腊科林斯柱式,建築整體造型洗練明快,流暢舒展,色調和諧。以紅白兩色為基調,東南立面設計白色通高大廊柱,洋瓦坡面,四面山牆呈五個三角形作為屋頂裝飾,廊柱沿用古希腊科林斯柱式,建築穩重形美,獨具有美國建築風格

殷承宗故居圃庵

雞山路16號,掩映在濃密樹蔭中的殷承宗別墅(現為:音樂人生——殷承宗展示館)

位於雞山上的這棟寬大的石砌別墅,即是著名鋼琴家殷承宗先生的祖居,他年少時,就是在這裡居住、習琴,現在更是在這裡設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座落在雞山路16號的圃庵已老舊,花園也甚荒涼。惟有與別墅同齡的一株黑松,仍然蒼翠挺拔,松枝搖曳,搖曳間似有潺潺的琴音,如行雲流水,輕輕的瀉淌出來。這裡便是著名的鋼琴家殷承宗的故居。樓雖舊但依然有特點,殷承宗的哥哥設計了該別墅,建造中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舊厝和開挖基礎時采出的花崗岩為牆體,既有閩南石鄉的特色,又有歐洲文藝復興的韻致。殷承宗自小就生活在這音樂氛圍特別濃厚,有唱片可聽、有鋼琴可彈的環境裡,接受著音樂的熏陶。1942年,9歲的殷承宗在這裡舉辦了“幼童殷承宗獨奏音樂會”,顯露出一個音樂神童的天賦。

菽莊花園

這裡原本只是林爾嘉望遠懷鄉的休憩之所,

天主堂

1917年建,離鋼琴碼頭不遠,上山就是。純白聖潔的哥特式建築,彩色狹長的玻璃窗充滿了神秘的臆想,淺藍色的穹頂宛如天際一般安靜而美麗。天主堂只有彌撒時間開放,任何人可進入。彌撒時間:周六上午7:30;主日(周日)上午8:00(中文)、9:30(英語)。

八卦樓

在鼓浪嶼上,偏僻些的地方,有一處所在“風琴博物館”,在當地,稱之為“八卦樓”,是一處大門不怎麼起眼的院落,購票二十元,進去後,略走一些上坡路,就見到一幢仿若石塊砌成的大房子,比起島上其它建築來,有幾分宏偉,由於不如其它景點那麼張揚所以人跡罕至,倒是有幾分寞落透現出來。鼓浪嶼的標志建築,現廈門博物館57號:原彙豐銀行公館。

八卦樓原主人為台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由原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郁氏借鑒巴勒斯擔、希腊、意大利和中國一些經典建築風格,設計出這幢融東西方建築文化於一體的獨特的仿古建築。紅色圓頂是直接摹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巴勒斯坦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房圓頂;82根大圓柱是參照公元5世紀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柱間平托的石梁和線條,可從希腊雅典廣場的赫夫依斯神廟看到;十字形通道源於希腊,後用於羅馬教堂;古希腊的陶立克式和愛奧尼克式柱頭裝飾和壓條下的青鬥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結合的古典美。 產自英國的這架管風琴諾曼?比爾是由全世界最好的管風琴制造商羅門彼爾公司於1909年制造完成的。這架管風琴高度達6米,由3層鍵盤和一個腳踩的鍵盤組成,有1350根音管,32個音栓。這架琴是1909年在英國的一個教堂定做的。所以它的尺寸、高度、材料都是根據教堂的需要來定做的。
漳州路44號

廖家別墅———林語堂的新娘房58號:

晃岩路25號

黃家別墅-號稱中國第一別墅

記得去仔細聆聽的:

1 聽一場免費的鼓浪嶼音樂會。

鼓浪嶼又稱“琴島”,音樂氛圍十分濃郁。每天晚上7點半到8點半之間,在鼓浪嶼音樂廳內都會舉行專場音樂會,下至廈門音樂學校小朋友的鋼琴表演,上至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知名藝術家的來廈交流,都免費向公眾開放。

2 海天堂構內的木偶與南音表演

木偶表演及展覽位於進門右側樓內,9:30起逢半點表演;南音表演逢正點表演。木偶戲是獲獎的精華劇目,很精彩。

小吃:

1 海蠣煎 10元一份,裡面一圈海蠣加芋頭粉,外面一圈雞蛋,加上酸辣醬。我們覺得滋味一般,海蠣半生,對於挑剔泥腸的我們,吃得很艱難。鼓浪嶼龍頭路189,現在搬到“趙小姐的店”對面了。

2 壹柒玖土筍屋 思明區龍頭路179號。對面就是正宗的馬拉桑。只供應四樣小吃。海蠣煎、白灼章魚(比189好吃)、炸五香(還好啦)、豆腐塊。

我們有留言在裡面哦!

3 葉式麻糍

在龍頭路(郵局旁) 新華書店三岔口上的一家路邊攤,一位阿婆和阿伯。

我們每天都要戰鬥N個的地方。很香很軟糯。

4 BabyCat 私家御餅屋

又是名聲遠播的著名小鋪,他們家的餅子的確挺好吃的,做工細膩有品質。比廈門南普陀素餅好吃很多。15元/盒。喜歡綠豆的。

4 鼓浪嶼上百年魚丸店——原巷口,招牌魚丸湯、至尊鯊魚丸、炸五香和海蠣煎。除了龍頭路62號的都是假的!在工商銀行旁。(魚丸不如林記)5 林記木擔魚丸

泉州路54號。有石桌的院子才是正宗的老店林記。招牌魚丸湯。(說實話,滋味只能說還好,沒有傳說中那麼神奇)

6 正宗的馬拉桑搬到龍頭路410號了。性價比高, 5元果汁,幾個橙子榨的,喜歡它家的橙子+芒果汁。

7 八婆婆燒仙草

思明區太平路22號 (近曉風書屋) 。不好喝,料不正,湯汁很水。

8 黃則和花生湯店

思明區龍頭路290號KFC對面。沒有堂食區。而且大家都說花生湯的確過甜,所以沒有嘗試。

9 茶語時光 泉州路30號

本來是衝著招牌菜咖喱蟹來的,118元/份。可是黑麻麻的店,裝修老舊,陳設物簡陋,充滿著藏香味道,桌椅也是小人國的,實在無法有食欲,於是作罷。

10 沙茶面。

推薦“趙小姐的店”隔壁的“麗珠沙茶面”。幾乎成為我們的食堂。除了招牌面,炒花蛤和炒青菜十分新鮮好吃!而且價格地道。(15元炒花蛤,利成要35,而且味道與鮮美程度都不可比)

最後,最好不在鼓浪嶼島上吃海鮮,經常發生宰客事件,更關鍵的是,烹制得實在難吃。

住宿:

1 NAYA咖啡旅店:離輪渡很近,原來是德國領事館。但是因為是島上先驅,各種硬件都古老了,環境也在旅行社必經地,很吵。不推薦

2 船屋。可參觀,居住逼狹。不推薦。

3 鷺飛國際青年旅舍。有很清新的202房。地中海風格,周邊安靜。推薦。

4 城市畫報推薦的46HOWTEL,老別墅改造,設計感不錯。可是,看了門牌上連LOGO字母都七零八落不免有些對其經營狀態的不好聯想。只在它戶外三角梅盛開的庭院裡喝了自帶的鐵觀音(只有我們兩個人的下午,很享受),沒有住宿。

5 12LIFE。新張的別墅酒店。干淨,設計有品。103號和202號都是我喜歡的風格。很理想化的經營者,因經驗不足,服務有小小的手忙腳亂,個別裝修設計因經驗不足,令人蠻擔憂它的未來,呵呵。

WINDOW SHOPPING:

1 黃勝記黃金香肉松店

肉松、 豬肉脯。號稱 “最值得帶回老家的五種廈門特產”。路過郵局、新華書店後在第一個分叉點左轉,看到紅傘就是了!在他右斜面就是葉氏麻糍(龍頭路三優街口)島上很多山寨黃記,請注意識別。不過品嘗了慷慨店主一大片肉脯後,覺得跟澳門那家幾乎一個味道,所以放棄了。SORRYSORRYSORRY

2 鼓浪嶼安海路漢墨牌商店

獨特氣質的猶太老板娘。古著的服飾、頭飾以及嫻靜的氣質,很白的皮膚,非常像油畫裡的人物

店裡的各式雜貨,令我有掉入小時候的感覺。

3 龍頭路菜市場

非常生活化的去處,一窺鼓浪嶼島上居民生活習性之地~有比廈門本島更多的水果品類選擇

其他的......都做壁上觀 哈哈 大家可自行補充









更詳細文字和超多圖片,歡迎參閱我的BLOG:http://***/ikongho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