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FORMOSA--2010台灣行散記

作者: 厚德載物

導讀親近Formosa——台灣觀光散記 序 相傳十六世紀中葉,遠東地區的海上航運活動日益頻繁。當時,一支葡萄牙船隊行經台灣海域,但見島上群山高聳、林木蔥郁、恍若仙境。故而高呼:“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自此,“Formosa”便成為了台灣眾所周知的雅號。 台灣,素有“寶島”的美譽,它對於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它寄托著幾代人思親的情結,也承載著太多歷 ...

親近Formosa——台灣觀光散記



相傳十六世紀中葉,遠東地區的海上航運活動日益頻繁。當時,一支葡萄牙船隊行經台灣海域,但見島上群山高聳、林木蔥郁、恍若仙境。故而高呼:“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自此,“Formosa”便成為了台灣眾所周知的雅號。

台灣,素有“寶島”的美譽,它對於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它寄托著幾代人思親的情結,也承載著太多歷史的傳奇。此刻,我只想拋卻所有令人不快的偏執與成見,開啟一段與眾不同的旅程,感受那份源自深心的震顫。

一、台北印像

台北市,位於台灣島北部,台北盆地的中央,四周與台北縣毗鄰,總面積272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63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近1萬人。是全台灣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

初抵台北,第一印像是城市建設與市容面貌比較陳舊。據說,台灣有近三十年沒有進行城區改造或大範圍土木興建,大部分資金運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軟環境建設以及提高市民福利水平等軟件方面。例如現在台灣的“全民健保”,它的完善,為普通市民免除了一切醫療方面的後顧之憂。

在陳舊的外表之下,一些古色古香,甚至具有傳統特色的“舊宅”則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故而台北雖不及內地一線甚至二線城市那般“觸目驚心”的繁華,但這獨具韻味的“陳舊”卻也為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平添幾分淡淡的人文氣息。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於台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造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以往只聞其名的“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等中華文物瑰寶,終於一睹其芳容。館內的規定是不允許照相的,據說是有些文物怕光,相機的閃光燈會對它們有所傷害。雖然有些別團的游客暗暗地拍了,但我還是把相機塞在包裡,忍住沒有拿出來。沒有留下一些照片,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但此生得見如此多的中華瑰寶,我們也不禁再次同聲慨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深與博大!

是夜,華燈初上,台北仿若脫下了那件質樸的外套,換上了一襲雍容華貴的霓裳。走在台北街頭,滿眼盡是霓虹閃耀,車水馬龍之間,一道道流光溢彩,幻化為無數金黃的絲帶,將每位路人圈纏在一起,與這歌舞升平的城市融為一體,不知疲倦地上演著一出出風華絕代的動人樂章。

二、饒河街觀光夜市

我台灣此行的主要行程之一,就是要找機會感受聞名世界的台灣夜市。所謂無巧不成書。第一晚,我們下榻的酒店與饒河街近在咫尺。面對此等天賜良機,我唯有放棄晚餐,准備殺向饒河夜市,展開一場夜市版“饕餮盛宴”!

饒河街觀光夜市,號稱最受歡迎的台北第一座觀光夜市,它的範圍從八德路四段至撫遠街交叉口的慈佑宮,全長約600米。與士林夜市相比,更多愛吃的在地人會選擇饒河夜市。所以家住附近的導游自然極力推薦。看了一下手表,八點四十分。此時,饒河夜市已然是人山人海。夜市兩端的牌樓十分醒目,與街中整齊的小攤相互輝映,一派熱鬧光景。由於是自由活動,時間不受限制,我與妻並沒有急於下口,而是仔細地搜羅了一圈,隨後簡單地商議了一下,做了決定。

第一選擇是胡椒餅。據說此餅乃饒河夜市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但無奈周遭人滿為患,排隊的長龍足有二十幾米長,故先予保留。第二選擇是另一名吃:芒果牛奶雪花冰。本著“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則,我們只叫了一份,90元新台幣,合20元人民幣,好像貴了點。但一口下去,果然名不虛傳!芒果新鮮爽口,蒟蒻Q彈帶勁,牛奶口味醇正,雪花冰綿軟清涼。吃下之後,渾身的燥熱感一掃而空,通體汗意全消,神清氣爽!於是精神為之一振,“催馬揚鞭”趕到下一攤。

第三選擇與第四選擇有些雷同,是涼圓與麻糬,這東西與我們家鄉的打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口感極佳。第五選擇是藥燉排骨。這一攤放眼望去,黑麻麻的全是人頭攢動。啜湯聲,吮骨聲不絕於耳。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位,叫了一份。滿滿的一碗,有肋骨,有脊骨,肉很多。喝了口湯,有一股濃濃的中藥味,湯頭甜甜的,很適口。排骨煮得很酥軟,很入味。上面的脆骨也很容易咬下,嚼在嘴裡咯吱咯吱的,不會很硬或是扎嘴。吃完嘴裡不干不渴,沒有燥熱感。60元新台幣,合13元人民幣,絕對物超所值。

最後的選擇是炸臭豆腐和蚵仔煎。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的臭豆腐!豆腐外酥脆內綿軟,吸飽了獨家配制的酸甜醬汁之後,配著清脆的泡菜,每一口都讓人不忍下咽,只想讓這人間美味在口中多停留一會兒。吃完臭豆腐,肚子已經完全飽脹,可憐那份蚵仔煎,是硬塞下去的,確實也無法判定它真實的味道了,此為一大遺憾。

縱觀饒河夜市,感觸良多。首先,小吃的美味固然重要,但如此大型的夜市,如此眾多的食客觀者,600米長的街面上,幾乎找不到明顯的垃圾及污漬!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其次,小吃的衛生條件相當好,無論從選材、配料、加工過程,直至送到顧客面前,無不把衛生做為頭等大事。再次,無論攤位大小,顧客多少,或童或叟,每一位攤主的服務均是周到細致。“您好,請稍等,馬上為您服務。”這樣的聲音,在內地別說是小吃攤,一般個大飯館我都聞所未聞。

另外,台灣媒體對夜市的扶持,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一些小吃攤前,時常可見諸如“食字街頭”、“綜藝大贏家”等一些王牌美食節目的推薦照片或影像資料。一些大牌藝人,諸如吳宗憲、胡瓜、陶晶瑩等;一些名家政客,諸如馬英九、蕭萬長、郝龍斌等,吃過某些小吃後,留下寶貴的簽名。這些也都是吸引全球觀光客的目光及形成台灣夜市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了好的環境、衛生、服務、宣傳,這也就難怪台灣夜市文化如此地舉世聞名,家喻戶曉。

三、野柳奇石與縱貫線

位於台北縣萬裡鄉的野柳地質公園,為台灣北部著名的景點之一。萬裡鄉為突出北海岸的狹長海岬,經過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的交互作用,逐漸形成蕈狀石、燭台石、姜石、壺穴、棋盤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讓全長1700米的海岬,成為台灣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再加之周圍豐富的海洋生態、漁村風情等文化元素,讓野柳成為深具教育、觀光與游憩功能於一體的著名旅游景點。

冒著烈日當空,海邊的濕潤空氣讓我們大汗淋漓。數度進出7-ELEVEn,狂啜四杯思樂冰,仍難以解暑。但野柳的奇石嶙峋,與海面形成強烈的色彩和形態對比,女王頭、仙女鞋,讓人難以相信是自然形成。不由讓我們由衷地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能力。

隨著天色漸暗,考慮到時間及安全問題,導游安排我們先乘坐觀光巴士由台北縣到宜蘭縣,再乘坐火車,沿縱貫線鐵路由蘇澳到花蓮。而觀光巴士則空車沿蘇花公路到花蓮與我們會合。

這的確是一段別具趣味的旅程。小火車的車廂很少,而這個時間段乘坐的旅客也不多。車廂內仿佛比我們國內的一般火車寬敞一些。地板很干淨,車座上稀稀疏疏的有幾位中學生,基本都是埋著頭看書,沒有一點的喧嘩聲。車座很舒適,與國內火車最大的不同是,座背角度很合適,並且有足夠的空間來調節角度。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中,偶爾有推小車賣飲料的,也只是靜靜路過,沒有陰陽怪氣的吆喝聲。

我有意去衛生間參觀了一番,很衛生。火車上的飲水處有足夠多的一次性紙杯,上面是精美的台鐵宣傳畫,質量不錯。

鐵路,在台灣交通運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今,台灣鐵路不僅僅是一種交通方式而已,它見證了歷史的變革,它融入了社會人文,或許是一個懷舊的、富有人情味的小車站,亦或是一台慢速的台鐵列車,都散發著濃濃的古意和浪漫。

四、太魯閣與東西橫貫公路
太魯閣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台中、南投三個縣。1986年11月成立。全區以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及東西橫貫公路東段沿線為主體,涵蓋南湖中央尖連峰、奇萊連峰、合歡山群、清水斷崖等,總面積達92000公頃。

難得的晴好天氣,雲朵成群結隊地蓋在中央山脈的頭頂,令得沿路的景色好似油畫般寧靜、深邃。正當我們沉醉於這恬靜的畫面時,一座紅柱硫瓦的牌樓躍然出現,上書六個燙金大字“東西橫貫公路”。

東西橫貫公路,又稱中橫公路,西起台中東勢,東至花蓮太魯閣,是一條貫穿中央山脈,將台灣東岸與西岸接起的橫貫公路。1956年,由台灣省公路局成立的“橫貫公路工程總處”負責開路規劃、建造、鋪路等事宜,開工典禮分別從東西兩端一同舉行。由當時的行政院長俞鴻鈞主持,當時負責兼代主委的蔣經國也應邀參加。此工程共動員了1萬多名退伍國民軍人參與建設。

沿著東西橫貫公路,不知不覺中,我們便進入了太魯閣峽谷之中。

太魯閣大峽谷,山勢險峻,如刀劈斧砍一般被立霧溪一分為二。山上均為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台灣獼猴、黑熊等野生動物的快樂家園。

由於兩側的山體過於陡峭,時常有落石飛下,非常危險。去年便有一女陸客來此觀光,本來佩戴著安全頭盔,無甚大礙。但卻在交還頭盔後,步行至觀光巴士途中,不幸被落石擊中,送醫不治。大家開始認為是山中獼猴頑皮,扔下石子釀此大禍,但後經證實,只是自然落石意外,這才給獼猴們昭雪。

看過燕子口索橋,經過長春橋,穿越仙霞隧道,一座精致的祠堂映入眼簾。裡面供奉著141名為修建中橫公路而罹難的工作人員的亡靈。逝者已矣,此時,陪伴他們的,也只有這巍峨的青山,以及那潺潺流過的澄思泉水。

近期雨量偏少,我們沒有得見立霧溪水磅礡穿越太魯閣的動靜相宜之美,但峽谷中千形萬狀的巨石,與大縱深,大夾角的峽谷奇景相得益彰,步行於九曲洞的九折十八回之間,仰觀立壁千仞,俯瞰溪流涓涓,仿佛身處天地接縫之間,一種天人合一的奇妙感覺油然而生,妙哉,妙哉。

五、北回歸線與知本溫泉

終於有機會一睹太平洋的風采!觀光巴士飛馳在花東海岸線上。接天的大洋,不斷有成排的海浪奔湧過來,時高時低,時急時緩,不斷擊打著岸邊的礁石。在石梯坪,大家忘我地追逐著飛濺的海浪,盡情地呼吸著花東海岸線特有的濕鹹海風,忘卻了烈日當空,也全然不顧海水浸濕了衣衫。

車程過半,一座造形奇特的白色巨塔以擎天之姿立於環島公路旁。這就是著名的北回歸線紀念碑。碑頂有南北和水平交叉的圓球。碑身上題“北回歸線”四個大字,中間有狹長細縫。標志碑石台上刻有“北緯23°27′”等字樣,熱、溫兩帶以此線為界。越過北回歸線界碑,意味著我們正式進入到熱帶地區。

當晚,我們宿於卑南鄉。這裡不僅是歌壇天後張惠妹的故鄉,更有全台灣蘊藏最豐、質地最優的溫泉,這便是舉世聞名的知本溫泉。遠在1917年,當地的卑南族原住民在知本溪河床掘地准備耕種時,發現在蒸氣熱力噴湧而出,前往淋浴浸泡後,發現對皮膚病及各種創傷頗有療效,因而稱之為“神水”。我們也有幸親身體驗了露天SPA的暢快愜意。知本溫泉的水質很好,至於療傷功效暫不得知,但浴後皮膚的爽滑感十足,白天舟車勞頓的疲憊感早已煙消雲散。

通體舒暢之余,不免腹中轆轆。恰巧不遠處有一烤肉酒吧,煙霧繚繞,香氣四溢。邀上數位同僚,一同前往。酒過三旬,菜過五味,大家紛紛感到,無論從品相、價格、味道各個方面,均與丹東燒烤相去甚遠!正當失望之際,屋內傳出極富穿透力的歌聲。循聲望去,一群原住民歌手,年紀約二十上下,自組樂團,自奏自唱,正值串場至此。大家興趣未致,便欣然前去捧場。

據說,台灣的學校很重視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每周的音樂課上,每位學生都要自創或改編一首歌曲。上了大學,有規模浩大的“金璇獎”,讓校園原創音樂有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有幸踏足演藝圈,更可努力衝擊大名鼎鼎的“金曲獎”。如此豐沃的娛樂土壤,造就了台灣龐大的演藝王國及基礎雄厚的創作人團隊。台灣的音樂以及其它娛樂事業,更是華人娛樂世界裡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從這群原住民青年的表演中,我感受到了那份對音樂、對事業的執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不是在為生計而去賣藝,而是用他們的生命在譜寫一首獨具台灣味的青春之歌。受此精神的鼓舞,在場的人無不全情投入到這場熱力四射的奔放之中,盡情地狂舞,難以停息。

六、走馬觀花阿裡山

阿裡山,位於台灣省嘉義市,海拔2000米以上。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把我們從攝氏30多度的悶熱帶到了只有攝氏18度的涼爽。放眼望去,盡是綠油油的茶園,其中不乏頭戴鬥笠、辛勤勞作的身影。層層的雲霧把遠山遮得若隱若現,形成了一幅別具一格的畫面。我們在半山腰的一間茶舍小憩,一邊品嘗著高山茗茶,一邊享受著負離子充盈的清新空氣。

這時,一只藍灰色的大花貓引起了我的注意。茶舍共分為三間。第一間是專門出售茶葉的店面,第二間是一些古色古香的根雕木藝,這只花貓就懶洋洋地蜷在第三間的窗台上。我是非常喜歡貓的,而這只貓的品種也非常名貴,便想進屋一看究竟。待到進屋才發現,這第三間屋子竟然是華藏佛教基金會的法物流通處!滿滿四個大書櫃,裡面放置著的全是一些佛教典籍及音像資料,隨喜結緣。我十分驚喜,與妻一同精心挑選了一些。印裝質量與我們平時看到的翻印貨真是天壤之別。如獲至寶般捧回車上,導游也很高興我們能有這份殊勝的緣份。我們也慶幸能有這樣的機會,與華藏結緣。

又是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導游在途中通過電話得知,由於台風凡那比的影響,我們的阿裡山之行可能會受到阻礙。經過溝通,阿裡山森林公園管理處終於同意讓我們作短暫的觀光,但一小時內必須出園。於是我們走馬觀花地欣賞了香林神木、姐妹潭、四代木、永結同心等景點。

於急行軍的途中,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些怪形異狀的樹木,而是來自這片原始森林的一種幽然與靜謐。天光自陰翳中斑駁地射下,把一棵棵筆直的樹木映成不同的顏色。一層層的樹冠,遠近高低,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姿態向我們展示著阿裡山的綽約。一條木階小徑悄悄地通往森林深處,環繞於林間的破舊鐵道,默默地細數著歷史的枕木。

我沒有時間去慢慢地體味那徜徉於林間小徑的安逸與平和。也沒有機會親眼目睹老式小火車噴著蒸汽,緩緩穿梭於滿天落櫻之中的浪漫情境。也許正是因為這剎那間的邂逅,注定演變成為我對阿裡山深深的眷戀。我想,這份難得的緣份,決不會止於此行吧?

七、日月潭與伊達邵

凡那比台風終於登陸了。狂風暴風傾刻間席卷了整個南台灣。高雄、台南已是一片汪洋。而此刻,我們在台中。

我們到達日月潭風景區的時候,雨下得很大。冒著雨,在朝霧碼頭稍作停留,白茫茫的一片,什麼也看不清楚。少頃,雨停了。船是坐不成了,大家便沿著雨後的長堤,悠閑地散步。雖然是剛下過雨,碧綠色的湖水依然清澈見底,令人賞心悅目。日月潭在群山的環抱下,雲霧的籠罩中,更加婀娜多姿,令人神往。

本來以為日月潭之行就此擱淺,沒想到峰回路轉。第二天一早,好消息傳來,碼頭重新開放了。我們難掩心中的興奮,匆匆跳上了日月潭的擺渡客輪。

早上的天氣比昨日晴朗了許多,但陰雲仍是不少,湖面波瀾不興。但見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天然小島名喚光華島,又名拉魯島,圓若明珠。以此島為界,北部形似日輪,南部形似月鉤,故名日月潭。當年蔣公中正出游之首選便是來此。而矗立於湖邊的“涵碧樓”則樸素其外,豪奢其中,為蔣介石之行宮別院。

古人陳書游湖,留有“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的佳句,300年來,日月潭便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冠絕寶島諸勝,馳名中外。

船只靠岸,一座玄光寺隱約藏在深山之中。信步跨過寺門,右側一招牌甚為醒目:“阿嬤古早味茶蛋”。據說這位老阿嬤賣了50年的茶葉蛋,人民幣5元2只,讓她賣到不只是街知巷聞,甚至馳名海外。連我們的CCTV也對她進行過專門報道。由於時間太早,老阿嬤並未出攤,我們也只能望鎖興嘆,怪自己沒有口福了。

環湖風景區的最高點,當數青龍山。山上高聳一座仿西湖雷峰塔的建築,名喚“慈恩塔”。是蔣公中正為紀念其母親於1971年興建的。此塔建於海拔955米的山頂上,塔高45米,塔尖最高處正好是1000米。關於這1000米,還有個故事。

相傳當年興建慈恩塔時,風水術士對蔣介石說,國民黨當初在大陸是被兩條龍趕走的。而台灣也有龍脈,其中之一就在青龍山。如果國民黨想在台灣長治久安,就要以塔鎮住龍脈。該塔建成後,果然國民黨一直統治著台灣。但1999年的9.21大地震,震中恰巧就在日月潭,慈恩塔當時也被地震破壞,高度降了10米,塔尖也歪了。結果2000年國民黨輸掉了大選,台灣從此開始了8年民不聊生的民進黨統治時代。

國民黨人痛定思痛,決定勵精圖治。不僅把慈恩塔修復至1000米的高度,更以實際行動重拾民心。2008年大選,小馬哥以765萬票高票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

當然,以上這些也只是鄉野傳聞,只作茶肴之用。但這也確實給日月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吸引著更多的人前來一探究竟。

行船途經一片村落,那就是神秘的伊達邵。是邵族人聚居的地方。自9.21大地震後,純血統的邵族人僅存283人,有一半邵族血統的也不過500多人。用邵族人自己的話說,他們比大熊貓還要彌足珍貴。

從朝霧碼頭到伊達邵,自1983年開始,每年的中秋節前後,都會舉辦“萬人橫渡日月潭”的競泳活動,全程大約三千米。2002年也正式列入世界游泳名人堂。2006年共有21942人參加,首度突破2萬人。而剛才提到的“小馬哥”——馬英九先生,當初做為台北市市長時,也經常前來參賽,從而引起聚眾參觀,進而傳為佳話。

就這樣,在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中,我們離開了日月潭,在這賞心悅目的風景背後,蘊含著多麼厚重的人文氣息!日月潭,聞名的豈止是眼中的景致而已!

八、阿光

阿光,本名塗大元,今年44歲,屬馬。一個童心未泯的“資深”未婚青年。為了證實他的未婚,他竟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傳閱了他的身份證件。

他不許我們叫他塗導,以阿光的昵稱取而代之,此舉瞬間打破了我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任何隔膜。

常年收看台灣電視節目的我,早已習慣了台灣人特有的國語發音和腔調。所以當阿光第一次開口講話,一種“親切感”便油然而生,仿佛是早已相識多年的朋友。而幾天的朝夕相處,他的機智幽默、學識淵博、禮敬周致、恪盡職守、思維敏捷、善解人意,也徹底顛覆了我們心中導游的黑暗形像。

他是張宇的同班同學,是鄧麗君二哥的好朋友,他經常與齊秦一道把酒言歡… …

他的穿著很有特點,各色各樣的Mickey充溢其間,無所不在。這個精力充沛,淡起台灣的優美風景就如數家珍,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談起台灣的政治就有如黃河之水,一發而不可收拾,動輒以小時為單位的“演說家”,平日最喜歡看的是幼幼台的卡通片。

他信奉佛、道兩教,每個月定期從賬戶裡劃撥1000元新台幣給慈濟佛教基金會。他深信好人一定會有好的福報。他想把純愛至善的種子播撒到他身邊每一個人的心裡。

他的Iphone裡有他跟野鹿的合影,有海角七號裡阿嘉的家門。他的背包裡有國民黨當局頒發給他的委任狀,他誠實、友善,他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們。八天的旅程行將結束時,面對每一位可能今生都再也見不到的朋友,他成功地把台灣最美好的東西,深深烙印在我們心裡。那些旅途中的奔波勞碌,此刻已全然不復存在。而我們與他一一揮別時,目光交錯的瞬間,心裡滿滿的全是感激與不舍。

其實在台灣,我看到了很多類似阿光的人,他們以一種自強不息的生活狀態,以飽滿的熱情,全力守護著台灣這座科技之島、生態之島、人文之島;他們用一顆謙卑的心,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體,向世界展示著中國人高尚的品格與海納百川的胸懷;他們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以亞洲四小龍的傲人姿態昂首雄立;他們時刻不停地用自己的認真,自己的堅持,精心打造著“MIT”(Made In Taiwan)的響亮品牌。

tony

OCT.3.2010


精選遊記: 台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