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廈門
廈門通常都是旅行者到達福建的第一站,是福建的窗口。在世人眼中,廈門無疑是美的,美得毫不含蓄,讓人第一眼就會愛上她。
和香港一樣,廈門也是一個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的天然良港。在碼頭環視廈門港,除了略顯寧靜的鼓浪嶼,港口兩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與背後的群山交相輝映,已儼然有“小香港”的味道。而國慶期間廈門的擁擠程度也堪比香港,碼頭到中山路一線被人流和車流擠得水泄不通,汽車的喇叭聲、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一座“熱鬧”的海港!
只有夜靜時分的鼓浪嶼,抹去了日間的嘈雜與浮華,在一幢幢小洋樓的映襯之下,顯得安詳而寧靜。
如今,鼓浪嶼上的許多小洋樓都變身為家庭旅館了。我住的李家莊咖啡旅館,前身是一位旅居南洋的木材商人為其父親建造的一幢紅磚小洋樓。坐在小洋樓前的草坪上,喝上一杯咖啡,看著陽光透過樹蔭灑下的點點星光,可以讓人忘卻時光的流逝……住在這樣的地方,是容易讓人變得“文藝”起來的。
鼓浪嶼上的小路沿山勢鋪設,彎彎曲曲,宛如迷宮。走在裡面,很容易就會迷失其中,卻又情願這樣被迷惑。因為,每一座小洋樓都是一道風景、一個音符。
在距離廈門三小時車程的南靖、永定一帶,坐落著上萬座“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好像散落在山間的不明飛行物,圓圓的、方方的,非常可愛。然而,最初修築土樓的目的,卻是從中原一帶移民到閩西南山區的客家人為了防止盜賊和野獸,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聚族而居而建造的。在我看來,土樓更像是被圍合起來的“石庫門”,以上下為單元居住,一座大的土樓裡最多可以居住好幾百人。一座土樓,是一個完備的社區。假如把土樓的圍合拆開,再向兩側沿直線伸展,可以發現,它其實就是一座老上海的“石庫門”。
同一天內,我的視線在土樓和洋樓之間不斷轉化,已讓我初步感受到了福建獨具魅力的多元文化。
第二站:泉州
泉州和廈門離的很近,動車在離開廈門島之後,40分鐘就到了泉州。
和熱鬧擁擠的廈門相比,泉州更像是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雖然泉州的文物古跡數量福建省內第一,外人卻很少知道泉州曾經輝煌的歷史。
700多年前的泉州是享譽世界的“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如今,泉州城內外的九日山、清源山、開元寺、清淨寺、伊斯蘭聖墓、草庵、天後宮、古街巷、古代沉船等眾多歷史遺跡依舊清晰的記錄著這段輝煌的歷史。九日山上眾多的祈風石刻,鐫刻著先人們祈求出海平安的記錄。開元寺大雄寶殿梁柱上的“妙音鳥”,明顯帶有印度教和基督教的痕跡。城南的天後宮,是商人們出海之前,祈求海神媽祖庇佑的神廟……泉州的歷史遺跡之多、文化價值之高,福建省內乃至東南沿海均無一城市出其右。
泉州古城的建築很有特色。艷麗絢爛的“閩南紅”是這座城市千年不變的底色,飛檐翹角的燕尾脊勾勒出極富變化的天際線,構成了與其他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觀,國內恐怕也只有蘇州古城的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可與之相比。
我喜歡泉州的小巷。泉州古城彎彎曲曲的小巷裡還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西街的舊館驛,唐宋時期是專供外地客商下榻居住的地方。天後宮前的聚寶街,700年前曾是萬商雲集的世界級貿易口岸,來自不同國家的商人在這裡聚集。文廟前的後城街,地處古城文脈的中心,極具閩南特色的祠堂、大厝沿街星羅棋布。中山路上綿延2公裡的紅磚騎樓,以及夾雜期間的基督教堂,清晰的描畫著西風東漸的近代風塵……每一條小巷,都有一段獨特的“古”可以講;小巷裡的每一座民居,每一口古井,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和其他的古城一樣,泉州古城也在歷經千年的輝煌之後,逐漸歸於平靜。如今的泉州,紅磚古厝的背後是骨子裡透出的寧靜、悠閑與安逸。她不像廈門,把一切能看的風景都擺在台面上來給人參觀。她的美,需要自己去發掘,去感受,去體會,好像一杯上好的鐵觀音,需要細細品味才能品出味道。泉州不是一個適合旅行團觀光的地方,她只為有心的人准備。
第三站:福州
從泉州出發,乘1小時左右的動車到達福建省最大的城市——省會福州。
在外省人眼中,福州的名氣比不上廈門。對於剛到福州的外省人,對這個城市也絕不會有驚艷的感覺。除了街道兩旁遍植榕樹外,和國內其他城市沒有任何區別,這便是福州給我的第一印像。
福州市區不大,東街口一帶就已經是中心的中心了。就在繁華的東百腳下,有一片靜靜地躺在城市中央的古老街區——三坊七巷。
以前在電視節目上看過三坊七巷的介紹,知道就在這片不大的街區裡,走出了林則徐、嚴復、冰心、林徽因、林覺民、沈葆楨等在各個方面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名人;還知道這一地區就在幾年前因舊城改造險些毀於一旦。總之,三坊七巷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從東百旁邊的“塔巷”門樓拐進三坊七巷,一進巷口,頓時感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小巷兩邊高大的門牆好像一座山谷,綿延不絕;馬鞍形的封火牆在上空勾勒出優美的天際線,仿佛雲彩漂浮在山谷上空。我也去過不少古城,但眼前的這種感覺,是在蘇州、揚州等古城所不曾體會到的。福州這座表面平淡無奇的城市,在這裡突然給了我“驚艷”之感。
三坊七巷的建築幾乎全部雕梁畫棟,精美無比。每一座建築的屋脊上都有灰塑、磚雕和彩繪,有松竹梅等吉祥圖案,也有傳說典故。房梁上的木雕工藝繁復精巧,卻不施彩繪,保持原木色,一股清新雅致的古樸之風撲面而來。除此之外,較大的宅院裡還有花廳園林,不同於蘇州園林移步換景的布局,在建築的局部設計上卻比蘇州園林更加考究。相比蘇州園林,少了一份詩意,卻多了一份設計感。
光看三坊七巷的幾處代表性建築,精美程度已足夠令人驚嘆,但三坊七巷最大的價值還不僅僅在某幾處建築的精美上,而是上百棟精美建築的完美組合,構成了一處龐大的精美建築群。每一棟建築都可以列入建築學教科書中作為範例,連蘇州的平江路都不具備這樣的價值。
此外,三坊七巷景區的管理與服務遠優於同省名氣更大的歷史街區鼓浪嶼。主要景點全部免費,在游客服務中心只需要花10塊錢就能租到一個導游機,每到一個景點,導游機會自動播放該景點的講解,詳細且富有文化內涵,這樣的服務在全國其他地方目前尚沒有。同是國慶黃金周期間,游人如織但依舊整潔的三坊七巷與垃圾成堆的鼓浪嶼孰優孰劣,顯而易見。
三坊七巷的修復仍在進行當中,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價值和故事遠未被發掘出來。但我有理由相信和期待,這片位於城市中心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老街坊,還將繼續吸引世人的目光。
由於三坊七巷實在太過精彩,導致原本在計劃中的於山、烏山之行被迫取消,只能期待下次福州之旅到訪了。
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福建
七天的福建之旅,留給我印像最深的,是僅僅在“廈門-福州”一線,就集中了閩南、客家、伊斯蘭、福州閩都、以及近代西方殖民等極為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這還沒有包括我沒有到訪的閩西北地區的文化。這些不同的文化形態表面上看差異極大,卻又能在同一個區域內和諧共處,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觀。傳統的三坊七巷與洋氣的鼓浪嶼同處一省,艷麗的閩南大厝與古樸的土樓相距咫尺,這種多元文化和諧共處一地的景觀,全中國除了福建以外,恐怕也很難找到第二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