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
天津→大同 ① 1136次 21:05—05:17 硬臥:128(下);或 2602次 21:32—06:03 硬臥:128(下);
10月2日
1、 打車直接奔住的地方,在網上定的如家,如家賓西街51號Tel:0352-7654333單人間170一晚,在大同市國稅局附近,在大同待了兩天後發現,還有速8和錦江之星可以選擇,但錦江之星的位置有點偏,速8的位置挺好,到火車站(30路)和雲岡(11路倒3路)坐車都挺方便的。如家的環境還是挺不錯,房間時一如既往的小,但挺溫馨挺干淨的。從如家出來就有車,直接乘4路公汽到終點站新開裡,再轉乘3路車到雲岡石窟。
2、 雲岡石窟 :門票:100元
雲岡石窟挺震撼的,尤其是那幾尊以北魏的皇帝為藝術原形雕刻的石像很大氣。雲岡周圍的配套是今年翻修的,在售票處有一尊四面佛,挺大的,裡面的設施也挺完備的。還有很帥的武警守在門口。
10月3日
從如家門口坐私人的小公共,2元,到火車站,買到太原的火車票,K7801次(16:12-21:43)30元
1、應縣木塔:
從大同火車站(坐30路)→汽車新南站。最晚一班是晚上6點。從大同到應縣車程大約2小時(25元)。
木塔簡介:
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塔總高67.31米,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佛宮寺釋迦塔建於後晉天福年間,遼清寧二年(1056年)重修。
木塔建造在高大台基上,台基高4米余,分上下兩層。上層的台基和月台各角,都有角石,從角石上突起的獅子來看,雕刻風格古樸,應是遼代的貴物。木塔總高67.31米,其中塔剎高約10米。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檐並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塔的整體比例適當,其外形也顯得穩重而莊嚴。
木塔外觀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由底層到頂層,由明層到暗層,全塔共用鬥拱五十四種,可謂集鬥拱形制之大成。二層以上均用鬥拱挑出平座,並圍以欄杆。
走進第一層塔的南門,迎面便是高約10米的釋迦塑像。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的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的牆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壁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內槽門額壁板上的三個女供養人。畫面雖不大,但人物的體態勻稱,面容豐滿,神情安詳而虔誠,衣帶似被微風吹動,在表態中給人以動的感覺。畫面的色彩至今仍很鮮艷,可能是後人在遼畫的基礎上重新描飾的。
底層西南面有通往上層的樓梯,第一層樓高11.5米,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塑像。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兩身脅侍;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本尊為毗盧舍那如來佛,周圍有八大菩薩。
在將近一千年的漫長歲月裡,木塔經歷過多次地震。據史書記載,元順帝時大震七日,塔屹然不動。近年間河北邢台地區、唐山地區和內蒙古和林格爾地震,木塔都沒有受到損壞。這種情況充分說明木塔的抗震能力很強,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工程學的偉大成就。
木塔上的留名題記甚多,其中有明朝兩個皇帝登木塔時留的題字。一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1406年)北征時,親筆題"峻極神功"四字,制成匾額後懸掛在第三層南面的外檐。一是明武宗朱厚照於正德三年(1508年)到應縣,登塔宴賞時題"天下奇觀"四字,匾額現掛在第四層南面。匾額中文物價值最高的是第三層南面的"釋迦塔"木牌,不僅書法精良,同時記錄了木塔幾次修葺年代,是考證木塔歷史的珍貴史料。
應縣木塔的設計,雖然是為了適應宗教活動的需要,遼代的優秀匠師們卻能突破宗教束縛,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和發展傳統的建築技巧,創造出既有民族風格、民族特點,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宏偉建築。因此,木塔是研究我國古代高層木構建築結構和建築形式的珍貴實物。
2、大同→太原
火車晚點,22點多才到太原,入住格林豪泰,因為是在藝龍上預定的,
宿太原:格林豪泰五一路店太原市杏花嶺區北大街19號0351-3037998,特別提示:若是在網上預訂的,超過晚上6點入住就需要在網上提供信用卡擔保,否則是不給留房間的。
10月4日
1、 火車站乘坐804、8路(3元)直接到晉祠(或者考慮包車,30元),車程大約1個半小時。考慮找個導游,進到晉祠裡面有正規的導游。導游費:大約50元
晉祠 : 門票70元
游覽晉祠需要3個小時以上,游覽完,出來坐中巴2.5元回市區。逛下柳巷和五一廣場。
2、 天龍山
從晉祠出來,有很多去天龍山的小面包車,可以和人拼車去天龍山,進山費4個人要了300,感覺有點被坑了,到了山上,先去一家農家菜館吃了午飯,很慶幸,同路的有位很會吃的,點了一只活的山雞清燉,太好吃了,很香,很純粹的味道,還點了炒笨雞蛋,狍子肉,挺好吃的,吃飽喝足,挺著肚子去爬山了,挺想看看天龍山石窟的,很遺憾,幾乎所有的塑像都沒有頭,都被人盜走了,整個天龍山石窟的規模不是很大,大概是民間開鑿的,和雲岡這種國家開鑿的不能比。
太原的小吃:
A柳巷北口的郝剛剛羊雜(肉)湯。價格從5塊到10塊。B.位於大南門和迎澤大街交叉處的太原面食店。C. “認一力”的羊肉蒸餃,地點在橋頭街;附近還有“六味齋”的醬肉這兩家可都是老字號。很遺憾我一樣都沒吃到!!!
10月5日
1、 早上早起先去火車站買票去介休,從住的地方打車10元就到太原站了,沒有坐票,花了50塊錢買的臥鋪,實際上到介休只有2個小時多一點,第二天早上5:05分從太原火車站發車的。
然後打車直接去山西博物院,大概13元左右。新的山西省博物院在濱河西路那,若坐公交車從火車站坐848路,經過5站到迎澤橋西站,若從柳巷(柳北站)出發坐602路。
山西博物院 門票:免費領票入內(每日4000張)
游覽太原絕對不能錯過的是山西博物院,2004年建成,08年免費開放,需領票入內。其館藏豐富比之西安的陝西博物館和鄭州的中原博物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事實上它與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早的建立的博物館之一,今年迎來了建館九十周年。山西博物院陳列的專題是“晉魂”,共有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和明清晉商七個歷史專題,還有錢幣,玉器,古建築,瓷器和書畫五個藝術專題。山西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是鳥尊,它是西周時期第一代晉侯的寶物。可以說即使沒有時間游覽山西的各地名勝,只要去了山西博物院,也足以讓你驚嘆不虛此行。山西博物院位於汾河西岸的望景路,從市區柳巷打車前往10元左右。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13號交通線路:1.乘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交車至漪汾橋西站,順望景路南行約300米。2.乘865路公交車至望景路站,南行約150米。3.乘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公交車至迎澤橋西站,順濱河西路北行約500米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
可以租個講解機押金100元,每台10元
2、下午參觀完去的純陽宮。打車可能比較省事,大概12元左右,蠻小的,沒什麼東西,但裡面有家賣剪紙的很漂亮,忍不住買了兩本,還有就是挺導游講關於金童玉女之間的瓜葛,很有意思。
純陽宮 門票:10元
10月6日
1、10月5日晚上宿太原,早上乘火車到介休 2463次(5:05:-6:50)太原站—介休站
2、 綿山
最好在早上七點之前到達介休火車站早六點半到八點之間有很多往返介休火車站和綿山的公交車,一個人幾塊錢可以直接把你從介休火車站送到綿山前山山腳下,八點之後也有車,但發車頻率會少很多,車也少。
特別提示:千萬不要在火車站那上那些桑塔納的出租車,我就吃了大虧,我被一個司機騙上車,他忽悠我直接40塊給我送到前山,50塊送到後山,一路上忽悠我包他車,一天200,結果我沒包他車,他就把我扔在前山,坑了我50塊錢,還要了50塊錢進山費,前山與後山之間還有近10公裡的路,我只好又坐的過路車。我沒記住他的車牌號,但我說要是明天包車去王家大院,就給他打電話,我記了他的電話,當時他還很不情願給我電話,估計是怕我知道被他坑了。 千萬別上這個賊車,他一看是外地人,就死命的黑你,無良司機電話:13111037976,姓楊
一般體力的人,估計一天是玩不下來的,可以挑重點的看看就行了,在後山一定要去介公嶺,因為那得海拔比較高,“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而且下來就可以順著棲霞谷爬下來,當然有高血壓心髒病的就千萬別冒險了,完全沒有平地,都是岩壁上的鐵鏈加鐵板,和平面的或是垂直的吊橋,很險,也很刺激,爬下來,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腿軟了!!
綿山 門票:110元
大羅宮:大羅宮自古以來就有不少美妙的傳說。相傳這裡是春秋晉國介之推當年所看到的“大羅仙境”。 “三清上,曰大羅”。道教認為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三十六重,最上層為大羅天。大羅宮之意就是建在大羅天上的宮闕。綿山大羅宮高懸於獅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層110米。我們現在看到的龐大建築群是近年復修的。主體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建築群總面積共達3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巧妙地將明清風格與現代技術融為一體,群樓高聳,崇閣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既雍榮華貴,又古樸典雅。曾有人撰文稱其“可與布達拉宮媲美”,被譽為“天下第一道觀”。
抱腹岩:抱腹岩坐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余間殿宇、館舍於“腹”內,為天下“絕無僅有”。岩內有雲峰寺,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建築風格可與懸空寺相媲美,雖歷經滄桑仍保留至今。歷史上,雲峰寺名稱多有變化,時而稱為抱腹寺,因其建於綿山最大的抱腹岩內而得名;時而稱為雲峰寺,因其位於綿山峭壁之上,雲霧起時常被封鎖於浩渺之 中而得名;時而稱為大岩寺,因抱腹岩之大容廟宇近百間而得名。
3、10月6日宿介休 不能網上預訂,但火車站對面很多,號稱2星的,但實際上挺髒的地,也不貴,我沒講價100一間,估計講價還能便宜,吃飯可以在火車站旁的一個商場的6樓,有個快餐,刀削面還不錯。
10月7日
1、 王家大院
介休火車站,左轉沿大路走100米左右就可坐11路公交車去王家大院,車票 4元/張。
王家大院(AAAA級旅游區)門票:66元
這是王家聚居的一處地方,但看一間院落肯定比不上喬家或是常家,但是一形成村落,就很有氣勢了,面積很大,保存也算是完整,還是挺值得一看的,真正的深宅大院的。
2、出了王家大院,坐上小面包車2元/人,可以到資壽寺看看,裡面有曾經被盜取首級的18羅漢像,後被台灣一位商人從海外買回贈還給資壽寺了,面部真的塑造的很漂亮。
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去障壁古堡看看,可惜我沒時間了,在介休火車站有拼車的。
3、介休到平遙 火車很多,我坐了趟慢車40分鐘才到,一般20多分鐘就能到,才花了2.5,超級便宜
4、10月7日晚宿平遙,平遙清馨園(程家老院二部)Tel:0354-577088/13703547418,很一般,房間超級小,老板也一般,不怎麼熱情,其實只要不在節假日去,可以到了再找,挺多選擇,估計還能降價。
10月8日
1、 包了一輛摩托車,本來8點先去南門換在網上申請的免費票的,但售票的姐姐說,當天的還沒給傳過來,得等等了,一看就先去雙林寺把,平遙城到雙林寺是6公裡,但10月的早晨有點冷,尤其坐摩托車,被顛的都快散了,凍得也快木了,才到了雙林寺。
雙林寺 門票:25元
雙林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平遙縣西南六公裡橋頭村。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中都寺創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獻記載失詳,難以確考。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於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武平二年”(571)乃北齊年號,既是重修,其創建年代必早於此。即使從北齊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中都寺當時為一方勝境,廟貌雄偉,香火隆盛,游人不絕,曾建有“七重樓閣,高可望省”,可惜毀於火災,原閣礎石至今猶存,直徑一米有余,足證其規模之大。約至宋代,中都寺改名雙林寺。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盤之地為古代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旁沙羅雙樹之間,爾時佛在雙樹之下,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圓寂升天,四邊雙樹頓開白花,稱為“雙林入滅”。宋以後,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貞義祠”等遺跡,蓋與紀念尼姑有關。雙林寺建築,歷遭一千數百年的風雨兵災之患,廟貌漸即傾圮,雖然歷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損壤,廳廊傾頹”的地步。因此,明朝景泰、天順、弘治、正德、隆慶年間以及清道光、宣統年間都曾大規模地重建或重修,現存廟宇已全為明代和清代建築了。
雙林寺坐北朝南,廟群占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前院為釋迦殿、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閻羅殿和天王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後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東部為禪院、經房等(現為小學校所用)明代時於寺廟外圍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圍牆,上置箭垛,外觀頗似一座小城堡。
進入拱券形山門,正北第一座殿為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檐下掛一豎匾,書“天竺勝境”四字,筆力遒勁。前檐置五鋪作鬥拱,如意頭假昂。明間置板門,次、稍間置窗。屋頂懸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寶頂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題記,乃明代重修時所置。
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剛,每尊約高三米,一字排開。這些佛的護法力士形像已突破一般金剛凶惡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寫實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間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塊的形體,使人感到他們具有人間武士的親近感,同時又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武氣魄。天王殿內,天冠彌勒菩薩結跏居中而坐,帝釋、梵天脅侍左右。南牆倒坐四大天王,北牆兩側為八大菩薩。殿中塑像風格都較寫實,人物造型生動。尤其是四大天王,高達三米之多,分別手持琵琶、寶劍、蛇和傘,各自護衛東南西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圓覺經》中“四輪”之說,為土、金、風、水。因佛經在中國長期流傳,又附會為“風調雨順”,清代翟灝所著《通俗篇》引王業燕《閣知新錄》說,凡寺門內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穿過天王殿,北面坐落著釋迦殿,同兩廂羅漢殿、武聖殿、閻羅殿和土地殿組成第一進院落。釋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欄額普拍枋出頭,檐下無鬥拱。明間置門,正中匾額書“靈鷲遺風”四字。屋頂懸山式,滿布灰瓦,整個建築風格質樸簡潔。
釋迦殿內,釋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脅侍文殊、普賢,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內四壁運用圓雕、深、淺浮雕手法,采取分層組合、連環壁塑形式,表現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從投胎降生到涅盤成佛以及四方傳經普渡眾生的佛傳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像身份不同,神態各異,活動於建築、山石之間,構思構圖絕妙,令人嘆為觀止,頗富有我國民間藝術的傳統特色,釋迦殿影壁牆後塑一座渡海觀音,是雙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觀音用圓雕手法塑造,單腿盤坐於紅色蓮瓣之上,整個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詳自若,與背景上波濤洶湧的海浪形成強烈對比,具有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觀者無不稱奇。
釋迦殿兩廂各為四間懸山式建築,因在殿內隔牆,又分為羅漢、武聖、閻羅、土地四個小殿。羅漢殿內塑十八羅漢,是難得的藝術珍品,他們略與真人等高,分塑於觀音兩側。這些羅漢像比例適當,解剖准確,形體厚重,造型優美,一個個神采奕奕,頗具個性,古代藝術大師運用純熟的傳統彩塑技巧,使這些羅漢塑像達到了呼之欲出、若聞其聲的藝術境界,被人們稱之為“神品”。
武聖殿正中關羽坐像為清初所塑,氣勢威然,神態逼真。四壁滿布懸塑,為關羽生前事跡,內容有“桃園結義”、“怒斬華雄”、“斬蔡陽”、“水淹七軍”等,人物高約四十釐米,造型生動,設色艷麗,觀之饒有興味。閻羅殿內地藏王菩薩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閻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肅穆森然。佛經稱地藏王為四大菩薩之一,統領地獄,拯救諸苦。此殿即按佛經中“六道輪回”、“三世因果”的說法構思並塑造的。土地殿所塑土地像為我國古代神話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舊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豐登。土地像被塑成一長者形像,慈祥、忠厚。左右侍從為金童玉女,令人感到親切可愛。
釋迦殿兩側有鐘樓和鼓樓東西相對,鐘樓上現有明代嘉靖年間大銅鐘一口,擊之聲聞數裡,余音不絕。
中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為正北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廂的千佛、菩薩二殿,布局較為寬敞。大雄寶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築,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椽,“側腳”、“生起”較明顯,設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鋪作鬥拱一圈,柱頭、補間鋪作各一朵。梁架結構整潔合理,頗合法制。鬥模門窗裝修及屋脊吻獸皆為典型明代風格。
殿內主像為“三身佛”,兩側是文殊、普賢坐像。三身佛前有鐵鑄包泥“接引佛”迎門而立。這些塑像經清代重新妝繪,較其他殿塑像略有遜色。殿內還有明代所繪壁畫《禮佛圖》,惜於民國初年為白粉所蓋,從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窺到壁畫一斑,線描挺拔,設色艷麗,尚有元代遺風。
東側千佛殿,懸山式建築,面寬七間。殿內彩塑達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主像為自在觀音,面相恬靜嫵媚,姿態舒暢自然。左右側塑韋馱和夜叉立像。韋馱像極富個性特征,武中蘊文,頗具動勢,是明代彩塑中少見的藝術傑作。殿內四周為懸塑和壁塑,五百菩薩分為五至六層,或駕祥雲,或騎異獸,與主像聯系照應,渾然一體。窗台和門兩側還塑有供養人像三十多尊,這些塑像造型非常寫實,他們的衣冠飾物是研究明代服飾發展演變的可貴資料。
菩薩殿在中院西側,正與千佛殿相對,主像為千手千眼觀音,結跏居中而坐,儀容豐滿端莊,神態溫柔雋逸,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十分纖巧而富彈性。如果不是背後伸出許多胳膊,真會使人把千手觀音看成人間—個美麗嫻雅、雍容大度的少婦。四周懸塑四百多菩薩,皆腳登彩雲,作行進狀,大有衣紋飄動,滿壁生風之感。這眾多的形像,艷麗的色彩,生動的造型,構成了一座古代雕塑藝術的殿堂。
千佛、菩薩二殿外檐牆上尚殘留少量明代壁畫,繪供養菩薩等,為明天順五年(1461)的作品。
娘娘殿為全寺中軸線上最後一座建築,建於明正德年間,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據民間傳說所塑,清代曾重妝。前檐牆內有清代壁畫“送子圖”,娘娘殿東側小殿為貞義祠,內塑“睡姑姑”和“藥婆婆”塑像,乃民國年間重塑。娘娘殿和貞義祠內塑像、壁畫制作年代較晚,藝術水平—般。
雙林寺,是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鐘以及古代建築、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尤其是寺中兩千多尊彩繪泥塑,更令人稱道不已。它們繼承了我國唐代以及宋、遼、金、元彩塑的優良傳統,具有高度寫實的風格,是我國明塑中的佼佼者。這些彩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極高,能夠完好保存至今,實乃藝術史一大幸事。
千佛殿的韋馱像,在全國同類題材作品中,這尊塑像可謂之精品,備受海內外識者交口稱譽,說他剛中有柔,武中蘊文,威而不悍,機智勇猛,渾身是力,身如強弓等等。概括之約有三點:雙重性格的深入刻畫;誇張變形身軀表現力度;面部表情高度傳神。這些因素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韋馱像的藝術特色,使這個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來。此外,還有一項重要因素應強調指出,即韋馱靜態典型中所表現出的運動——不動之動,這也是韋馱像之所以取得生動氣韻,達到傳神效果,在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由於是寺廟中的圓雕,觀賞的最佳視點被巧妙地安排於一進殿門的位置,這既是由於當時宗教活動的形式所限,以符合人們的觀賞習慣。從此視點看韋馱像的構圖,其身體重心基於左足,下肢朝前站立,從腰部開始,由頭部帶動整個上體軀干向右側扭曲,這種扭曲程度,已極大地超出了人體生理所允許的限度,很像—節麻花,但人們從整體氣勢觀看,這種違反人體解剖結構的姿態,不僅沒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相反卻從這種藝術誇張變形之中,感到一種強大的力度和動勢,這是由一條從頭到腳貫穿於韋馱全身的S形曲線所表現出來的,這條曲線極富彈力和流動感,構成了韋馱身體動態的主軸線,加之韋馱身上的飄帶縈繞飛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線,從視覺上也加強了動勢。韋馱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讓人感覺肌肉緊張,充滿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對比(手部已殘,原來似握金剛杵)。韋馱整個身軀外輪廓構成一個略帶傾斜的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個突出點形成。由於這個銳角三角形的頂點在下部並呈傾斜狀態,給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種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穩定感,因而也增加了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動感覺。
此外,我們通過對韋馱像的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一種時間的節奏性和動作的連續性。韋馱腿部動作為正面站立,身體重心立於左腿,右腿放松微向外伸出,這種姿態是符合為佛站崗護法的特定身份的,但這樣處理,—般極易被塑造得呆若木雞。雙林寺韋馱高明之處,就在於匠師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使韋馱上身向右扭曲,左臂抬起,似乎發現了搗亂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擊之,用上身的動作打破了下肢的靜立呆板,形成了連續性的第二動作。而最為精彩的是韋馱眼神與頭部方向的反向關系。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動作,頭部向側面扭轉時,眼珠總是轉向同一方向,即頭部向左側扭轉,眼睛必向左側看,頭向右側扭轉,眼珠也必然向右側轉動。這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時間上也處於同一節奏。而韋馱眼珠位置的處理恰恰又打破了這種常規,其頭部、身軀皆向右扭動,而眼睛卻偏偏望著相反的左方。這樣,在時間上就又增加了一個節奏。如果我們試著模仿一下韋馱像的動作和眼神,就能體會到這確實是神來之筆。我們縱觀韋馱整個身姿,從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轉和頭部的扭動,再到眼珠的反向轉動,在時間上形成了三個動作節奏,極大地增加了動作的連續性——韋馱塑像的“不動之動”產生了。這一藝術真諦,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早有深切體會:“所謂運動,是從這一個姿態到另一個姿態的轉變,……因為在移動視線的時候,發現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後連續的時間內的姿態,所以我們的眼睛好像看見它的運動”。這是對韋馱塑像動感的絕好說明。
這些作品的創造者,我國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間藝術大師們,世代相傳技藝,勤於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具有十分深厚的藝術功底,雙林寺彩塑就是他們各騁奇思、殫精竭慮,傾注心血和汗水,創造出的不朽藝術傑作,有許多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稱為藝術神品當之無愧,,雙林寺文物精英,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蘊含有極為豐富、可供借鑒的營養,認真批判地繼承這筆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研究其發展規律,總結其藝術成就,對今天的新美術創作或許能有某些啟示作用。
2、 看完雙林寺才10點半,就又回到南門去領票,經過一番周折,總算是換了票,好像和別人的票還有點不一樣,司機兼導游的溫師傅就開始帶我轉了,把距離較遠的幾個地方都轉了,文廟和城隍廟,我就帶他一起吃飯去了,他帶我們去了“復興公”但感覺挺不值的,4個菜120元,菜量很少,而且味道也不咋地,不推薦。
3、 平遙古城 (包括景點:古城牆、日升昌、縣衙、清虛觀、城隍廟財神廟、明清古街、百川通、協同慶、天吉祥、雷履泰故居、中國商會館、同興公鏢局、古民居博覽苑、華北第一鏢局、中國鏢局、蔚盛長、彙武林、文廟、苗世民藏報博物館、蔚泰厚)
文廟挺有氣勢的,戲台挺漂亮。城隍廟,很有意思,還供奉灶神,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協同慶裡面看到的銀庫,深刻理解了什麼是110,是在銀庫上方有一張鐵網,上面掛著很多小鈴鐺,若有賊,碰到鐵網,鈴鐺就會響起,搖搖鈴,哈哈,這個解釋挺有意思;還有就是在銀庫上方有個小的天窗,當然不是透氣用的,而是上面有人要用銀子了,把銀票放在小籃裡面送下去,下面的護院核對無誤後將銀子放在小籃中,上面的人將裝有銀子的籃子提起,這就是提款的由來,也很有意思。在平遙最好看的票號應該不是日升昌,而是協同慶,很大。
★:若當日未瀏覽完,可以在縣衙等地方簽轉第二天再逛。簽字的時間是17:00—18:00
10月9日
在平遙閑逛,順便給大家買買禮物,准備回家了,這樣逛,發現平遙還是很大的,中午在一家傳說是麗江的一個老板開的酒吧吃的飯,味道很可以,不過機會都是老外在這歇腳,吃晚飯,坐在這發發呆也是很不錯的,平遙裡面居然有一家德克士,買個漢堡,火車上餓了可以吃吃,太神奇了。
坐上18:20從平遙到天津的火車,回家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