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西安,絲路之旅游記攻略(十二)敦煌莫高窟

作者: 水晶11

導讀9月12號 敦煌的最後一站是莫高窟,也是此行最讓令人難忘的一個地方。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它,無與倫比,名不虛傳!如果想去看莫高窟的朋友要抓緊了,據說“虛擬莫高窟”明後年就會投入運行,門票捆綁銷售,(估計又得加價)以後以看虛擬窟為主,進實體洞的數量和時間都會大大減少。 我們坐當天下午5點半的航班從敦煌去蘭州,租車師傅建議我們早上休息,中午坐他的 ...

9月12號
敦煌的最後一站是莫高窟,也是此行最讓令人難忘的一個地方。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它,無與倫比,名不虛傳!如果想去看莫高窟的朋友要抓緊了,據說“虛擬莫高窟”明後年就會投入運行,門票捆綁銷售,(估計又得加價)以後以看虛擬窟為主,進實體洞的數量和時間都會大大減少。

我們坐當天下午5點半的航班從敦煌去蘭州,租車師傅建議我們早上休息,中午坐他的車去莫高窟,行李放車上,看完了直接去機場,不用來回跑。而我們查過攻略是說早上去莫高窟光線會比較好,而且考慮到早上去時間充裕,可以慢慢看。最後我們還是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事實也證明早上平射的陽光可以射到窟裡,基本不用手電筒就能看清。在莫高窟我們足足逗留了3個多小時,逛了15個窟。

早上8點我們就出門,沿著反彈琵琶像直行,在敦煌賓館對面坐12路綠皮車,8塊錢到莫高窟,半個多小時的車程。車上我們遇到了一位健談的老太太,給我們講她孤身從新疆玩下來的事情,真讓人佩服。

不到9點我們就到了景區,這裡已經很多游客了。網上資料都說莫高窟是早上9點開放,其實不對的,是8點15分。我們趕緊排隊買票,160元(門票不便宜,但看過後我們覺得還是很值的)。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中間的九層樓是標志性建築。







莫高窟前臨宕泉河,河水已經干枯。河兩岸戈壁灘上凌亂地分布著十幾個小塔,更顯荒涼。購票處旁的那個塔最大,這是後人們紀念道士王圓箓的功績的。







“三桅攬勝”牌坊附近有幾尊動感的飛天雕塑。







穿過牌坊,就到了莫高窟的入口。窟裡面不讓拍照,入口處有物品免費寄存處。租手電筒也要在這搞定。

莫高窟現在只有30個窟對外開放,一般是解說員帶一批游客參觀其中10個,北大佛、涅槃像、藏經洞估計是必參觀的。我們那天比較幸運,開放了15個窟讓游客自由參觀,解說員在窟裡蹲點。這樣我們就可以慢慢地看。

下面就按我們游覽的順序介紹一下,是憑記憶和結合網上介紹綜合起來寫的,不一定對。

29窟,335窟 剛開始參觀的時候忘記記下了。

328窟

盛唐 時期,覆鬥形窟。窟頂、四壁壁畫均為千佛,西夏重繪。此窟塑像,制作精細,神態逼真,形神兼備,是唐塑中 精品。居中作說法相 佛像莊嚴肅穆、雍容大度,特別是衣褶的刻畫,顯得像真的一樣。兩身大菩薩坐游戲座式,姿態優美自然,肌膚豐潤,衣飾華麗,造型柔麗端莊,表現菩薩 智慧和深沉。佛祖最聰明的小弟子阿難,身著華麗袈裟,身軀微斜,雙手籠於袖內,昂首挺立似在出神聆聽佛法,意態灑脫,讓我想起聰明的一休。大弟子迦葉雙眉緊鎖,瘦骨嶙峋,老成持重,若坎坷一生飽經風霜沉靜老人。

16、17窟

就是著名的藏經洞了。藏經洞被發現之前,敦煌莫高窟其實並不出名,除了本地人,基本沒外人知道它。1900年藏經洞的發現,才使莫高窟聞名於世。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箓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准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據記載發現時藏經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莫高窟裡各洞窟裡的精美的壁畫和塑像也保留的很完整,不過由於英法日俄美等國的瘋狂掠奪和破壞以及當時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導致大量珍貴書經文物的流失和洞窟的破壞,實在讓人痛心。

對於藏經洞的發現者王道士,很多人會罵他是賣國賊。不過個人覺得王道士的功過實在難以簡單下定論,畢竟他也做了他能夠做的,多次向當地的管理者報告,可惜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給清宮的老佛爺寫秘報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風雨飄搖之際,深居清宮的官員根本顧不上這等“小事”。

也許是時也命也。如果藏經洞到今天才被發現當然沒問題,但偏偏在那個亂世被發現了。那時我們國家實力和國民素質根本沒辦法保護這批文物,看看當朝政府的表現就知道了。換個角度講,文物與其毀壞在當時愚昧的國人手裡,好好保存在外國的博物館也算件好事,畢竟文化遺產、文物是全世界的。但是像美國人那樣粗暴地毀壞性的掠奪,只會造人萬世唾罵,心裡覺得他們是沒文化的暴發戶。

428窟

這是敦煌早期最大的中心塔柱式窟。此窟壁畫內容豐富,其中南側薩綞太子本事壁畫最為出名。故事說:國王大車的三個兒子,一日入山狩獵,見一母虎領數幼虎,飢餓逼迫,將食其子。三太子薩綞願舍身救濟,以干竹刺項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飼虎。二兄將薩綞飼虎事還告父母,國王及其夫人趕至山谷,抱屍痛哭,收拾遺骸起塔供養。這兩幅故事畫都以三條橫卷相接,呈連環畫構圖,用筆簡練,手法寫實,圖案化的群峰和樹木既表明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又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427窟

259窟

北壁下層龕由裡向外數第三龕的彩塑禪定佛是整個敦煌石窟彩塑的代表作品。其造型古樸,結構嚴整,成月牙形,嘴角則自然上翹,露出一絲發自內心的微笑,神情恬靜和悅。最奇妙的是當講解員用手電從上、中、下不同角度去照嘴部時,會呈現出大笑、微笑、若隱若現的笑等不同效果,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96窟

這裡有莫高窟最大坐佛。這身倚坐大佛高34.5米,也是中國第三大佛,室內第一大佛。這是尊彌勒佛像,佛教的“未來佛”。這尊佛像建於武則天時期,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統治,稱自己是彌勒佛轉世。據說彌勒佛的面容就是按她的樣子雕塑的,大佛底部有兩個小洞,解說員解釋為采光所用,當地民眾朝拜大佛時會繞著佛像轉圈,開了孔光就能射到佛像背後去。

96窟的外部,建有保護大佛的九層樓,這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築。

100窟 不記得了。

130窟,窟內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於96窟之南,也稱南大佛。佛高26米,為石胎泥塑彌勒倚坐像。洞窟窟形為上小下大的方錐形覆鬥頂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開一龕,下部分別繪有供養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繪高約15米的巨型菩薩坐像一身,上部為宋代所繪飛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飛天圖像。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遺址。大佛僅頭部就有7米,雖然不符合人體比例,但卻巧妙地解決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時的視覺差,從而使觀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莊嚴又慈祥的彌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對佛的敬畏感,可見工匠的巧妙用心。

值得一提是這尊大佛的左手,放在膝上自然下垂,柔如無骨,指甲和肉刻畫細致,栩栩如生(這真不是吹的),號稱東方第一美手,是盛唐的作品;而右手為宋代補上的,顯得呆板生硬,可見唐代藝術的高超。

在130窟的甬道,我們看到了重層壁畫。所謂重層壁畫,就是後代的人嫌前代的作品不好,在前代壁畫上重畫,造成壁畫有幾層的情況。甬道壁畫的一角,露出了底層的壁畫,顏色非常鮮艷。解說員說,名家張大千就曾揭開不少重層壁畫進行臨摹,揭開時顏色非常鮮艷,很快就暗淡了。唉,這也是種破壞啊。無知最可怕!

148窟,長條型就像個棺材,裡面有佛祖涅槃像。描述釋迦牟尼八十歲涅槃時的場景,這尊大佛長約15米, 右側身而臥,面型豐滿、雙眼微閉,衣紋隨身體起伏而變化,一副安然入睡的模樣。涅槃像後面站立著釋迦牟尼的七十二位弟子,有人嚎啕大哭,有人喜笑顏開。據講解員介紹,“涅槃”是指釋迦牟尼達到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最高境界,並非常人所理解的死亡。七十二弟子之不同表情反映出他們修行造化的差異,造化高者能理解涅槃的真諦,因而露出喜容,反之,造化低者就會對釋迦摩尼“之死”感到悲痛。此窟的前室中立有一碑,記載洞窟開鑿於盛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講解員說,莫高窟內立碑紀錄開鑿年代的洞窟唯此一座。我們最欣賞的是佛祖的衣服,貼身而飄逸,是不是有些吳帶當風的風格?我們在張掖臥佛寺也看了國內最大的涅槃像,但和這尊比較,藝術水准的差距是巨大的。

61、62、63窟,是曹氏家窟。曹家統治了敦煌百多年,開了好多個家窟。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裡的山川地形及社會風情。圖中所繪城郭、寺廟、樓台、亭閣、佛塔、草廬、橋梁等各類建築一百七十多處,是十分珍貴的古代建築史料。一九三七年建築師梁思成曾依據此圖,在五台山實地考察,發現了晚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重修的佛光寺大殿。可見畫圖的准確性。

窟的東壁以及南北壁東側下方分別繪回鶻公主、於闐公主、曹氏女供養人像。由這些女眷的打扮可看出唐朝美女的特點:圓形大臉,濃妝,眉上臉上,喜歡貼金玉或花,日本的藝妓的裝扮就很像唐朝美女,估計也是學咱們的 ^-^

甬道的壁畫上畫了黃道12星宮,就是白羊、雙子那些,原來那時就有這些了

在參觀16,17號藏經洞之後,我們還順道去參觀了藏經洞陳列館。陳列館是在莫高窟前原有三清宮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三清宮,俗稱下寺,位於第16,17號洞窟(藏經洞)對面。三清宮本是藏經洞發現者王道士的居所。

在2000年為了紀念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三清宮被改建成藏經洞專題陳列館。館內以豐富的歷史圖片、文物及文物復制品,展示了藏經洞文物封閉、發現、流散的歷史和這些文物的珍貴價值,展示了敦煌學百年研究的簡要歷程和主要成果,反映了與藏經洞的發現和文物的流散有關的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對於更深入的了解藏經洞以及敦煌的歷史和文物有不少幫助。

參觀完莫高窟,我們到對面的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簡單參觀了一下。第一展區裡有八個原大復制洞窟,均屬各時期的傑出代表窟。展現了自十六國至元代一千年間敦煌石窟藝術的風采,有興趣可以慢慢參觀欣賞。 另外第三展區--輔助展區剛好在做一個和西藏有關的展覽,也簡單參觀了一下。參觀的人不多。

莫高窟觀後感想和總結:

1. 莫高窟幾百個洞窟,都是工匠們一錘一鑿的鑿出來的。每個洞窟畫滿了精美的壁畫,有精美的雕塑,連地磚也刻有精美的花紋。壁畫由於歷史久遠,很多顏色都變黑了,但綠、藍等色還是鮮艷無比,因為這些都是用當時從西域進口的寶石磨粉做成顏料,這些寶石價值比黃金還貴。很多千佛畫,還貼上了金箔,絢麗無比。幾百個洞窟,就如幾百座寺廟,這是多麼宏大的建築啊,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古人對宗教的虔誠可見一斑。

2. 敦煌的雕塑,不像別的寺廟的佛像都是很刻板的,而是優雅生動的;壁畫色彩濃郁熱烈,漫天飛舞的飛天更是藝術的極致。創作壁畫、雕塑的工匠們,都是默默無名的,甚至是在古代地位低下的人,但正是這些民間藝術大師們,在這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融合中外的藝術進行創作,給後世留下了藝術的瑰寶。

3.日本日光市和敦煌是友好城市,據說敦煌的一些公共設施都是日本無償捐贈的。因為日本的文化學自唐朝,他們認為在敦煌找到了根。我們在莫高窟,就遇到了一大隊日本老人旅行團,他們拿著筆和小本子,一邊聽講解一邊認真記錄。其實這做法值得學習,要不十幾個窟聽下來,腦子就一團糊了,記不清哪跟哪了。

4.個人覺得莫高窟的保護措施做得還不夠好。像很多窟都是西夏時的地磚,花紋很精美,沒做任何措施(例如鋪個地毯或做成玻璃隔層)就隨便踩,要知道旺季是每天幾千人的接待量啊。正因為過度開發,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加速了壁畫、雕塑顏色的衰退。這和嘉峪關新城壁畫墓保護技術未成熟就不開放的做法相比,高下立見。當然莫高窟每年賺那麼多錢,利益面前是很難抗拒的。

5.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解說員,都是打扮知性的帥哥美女,解說很專業,懷疑是科班出身。印像最深的是其中兩位:一位女士,解說時出現了口誤而自己不知道,後有游客指出,她就急了,說我們都是專業的不會錯的,是你聽錯了,這位自信過了頭;另一位男士,解說完了說在同一窟不停重復解說受不了。但當游客們聽不過癮央他再講講時,他會笑笑說好吧,再給你講些細節,是個很 NICE的男士,估計迷倒不少MM.。

6. 莫高窟裡唯一一間商店在130號窟南大佛外面,裡面的白瓷雕像很漂亮,就是太貴了,最便宜也要500多,不知能不能講價。到了外面,還真買不到。

7. 外面有很多買紀念品的攤檔,東西便宜,但制作就比較糙了。我們買了些石板畫和駱駝公仔,留個紀念。

我們從莫高窟景區出來,碰到了的士和12路公交車搶客,的士拼車10元一人,公交司機不忿開出10元2人的低價。哈哈,我們樂於坐收漁人之利。

回到沙洲市場,我們在一家叫千年瓦罐小吃的店裡吃了個瓦罐湯,味道不錯, 回到賓館,取上行李,打車去機場。敦煌機場離市區20多分鐘車程,打的40元以內。敦煌是小機場,每天也就四五個航班。候機大廳擺放了一尊佛像,挺有敦煌特色的。

硬件措施還不錯,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就不敢恭維了。我們是五點半飛蘭州的東航航班,三點多就到了機場。四點半有班飛烏魯木齊的,直搞到四點半那班機才勉強上完客。好不容易飛機走了,這時屏幕顯示5點半有敦煌至北京、上海、蘭州三班機,廣播通知北京的乘客開始值機。這些游客好誇張,大部分都帶幾箱水果,有的還一人帶了十幾箱,辦托運那是相當的慢,值機排起了長龍,機場也不管,四個櫃台只開了2個,一直不增加人手。屏幕和廣播也沒通知別的航班開始值機。等到五點過了,我們也不管了,先值機了再說。差不多五點半(正常起飛的時間)才輪到我,機場突然廣播說飛蘭州的飛機准備起飛了,請抓緊登記,不但我估計好多人被嚇了一跳。後來問櫃台,說是三個航班合成了一個,說飛機會等大家的。這個敦煌機場真要不得,這樣的情況不早點通知,可見管理混亂,地勤工作效率也很低。飛機因此延誤了半個多小時。中國的航空,實在無法讓人坐著舒心一點,因各種情況延誤那可是家常便飯了。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