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臨近結束,手裡尚有一張普通日票,我無意浪費門票,且世博會還有幾個我有意前往的場館未曾去過,昨日(2010年10月16日)雖然是周六,觀者較多,但考慮到周日可以休整,我還是如前兩次一樣,選擇周六成行。
在南彙大學城世博16路站乘車時,聽在那裡維持秩序的一名女志願者言;斯日早晨6時半起在那裡排隊的人流就未曾間斷過,我當時估計斯日世博會觀者不會少。10時半許,車之世博會停車場,就見到黑壓壓的人群,為我第二次去世博會也未見入口處有這麼多人。在人口處甚至已拉起一道線暫時延擋人流,在那裡的一名志願者謂我為了安全要先延緩片刻進場,並雲一開場入園人數已過50萬了,並雲現在已可能要60來萬人矣,我雲斯日入園人數會不會到100萬,彼雲80來萬應該有的。下午16時許,我在意大利館排隊時,聽人從手機上網獲知的世博會即時消息:入園人數已至92萬多,我知自己的預測是正確的,當日人數可達百萬。晚11時半回到家,妻謂我斯日人數103.27萬人(16日晚10時數據),果我所料。三次游世博會而正值三次歷入園人數當日創歷史新高,看來我與大多數國人同節拍。斯日又恰逢農歷重陽,與百萬人同游世博,我過了一個特殊的重陽節。
此次游世博會,了卻了我未曾了卻的心願。前兩次游世博會游覽了一些場館,但還有幾個我想一觀而未能游覽的場館,其中就有美國館、法國館、意大利館。此次去世博會就想看看這幾個館。進園後已是中午12時許,我直接前往美國館,排隊近1個小時後入館。美國館除了放映三部短片外就沒有什麼參觀內容,不過美國人在這些短片裡不著痕跡地傳遞了美國的價值理念:多元、參與、創新、樂觀。美國在宣傳方面的技巧是國人那種迫不及待的灌輸和自作多情、自說自話、自我吹噓的宣傳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離開美國館後,排隊一、二個小時進法國館。法國館的亮點是展出一尊羅丹的雕塑《青銅時代》和幾幅塞尚、梵高等人的油畫名作。這些作品我在西方美術史書籍上看過文字介紹和圖片,這次終於見到原作,且無需出國門到法國的奧賽博物館而在上海,這是沾了上海世博會的光了。六幅藏品是法國畫家米勒的《晚鐘》,馬奈的《陽台》,梵高的《阿爾的舞廳》,賽尚的《咖啡壺邊的婦女》,博納爾的《化裝間》,高更的《餐點(又名香蕉)》。
排隊進意大利館差不多花了兩個多小時,意大利館的主題是“人之城”,展示了建築、汽車、音樂、藝術、時裝、名酒、珠寶等一切與人舒適生活有關的東西,感人以生活在意大利是人生美事的感覺。那裡有法拉利跑車、米蘭品牌服裝、寶格麗珠寶,在一座透明的封閉小作坊裡有兩名小提琴制作技師在那裡當場制作表演。館內入口處有一座裝飾有眾多雕塑的凱旋門式古代宮門復制品,為按照1:2比例仿制的安德烈亞•帕拉第奧設計建於1585年位於維琴察的奧林匹克劇院大門,這正是我第二次游世博會游畢英國館途徑意大利館時,從其燈火通明的玻璃門廳看到過這座門,而產生要觀意大利館的想法。中庭有一座按照1:5比例制作的世界上最大石制穹頂15世紀佛羅倫薩聖瑪利亞鮮花大教堂的穹頂不完整模型。一面牆體上垂直擺放了一個管弦樂隊的座椅和真實樂器,下方的屏幕上播放著樂團演出錄像。營造出了意大利歌劇院的氛圍。館內還循環播放正在建設中的世界最大的懸索橋——墨西拿海峽大橋的示意圖動畫。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像。就內容的豐富性而言,在我所參觀的場館中,德國館和意大利館是最勝的。
從意大利館出來,天已黑,又去了奧地利館。在那裡聽了一場小型音樂會,感受了奧地利音樂國度的韻味。本想到俄羅斯館看看,見那裡排隊人很多只好放棄。隨後又到加拿大館前,也有不少人聞詢工作人員言需1小時,便轉往附近的加勒比共同體聯合館,去那裡的海地、伯利茲、牙買加、蘇裡南、格林納達、圭亞那、巴巴多斯等國館。在加勒比共同體聯合館,才知瑪雅文化遺跡主要集中地是在伯利茲,圭亞那有世界上單極落差最大的瀑布凱丘瀑布,亞馬遜熱帶雨林有一部分在圭亞那境內。
出加勒比共同體聯合館見加拿大館排隊人漸少,便排隊入內。該館單體面積不小,不過展示內容不多,印像較深的只是一部據說由數千張照片連綴而成的反映加拿大人一晝夜生活場景的短片。
離開加拿大館已近22時,本想去巴西館看看,但那裡已閉館,見秘魯館還開著,便入內參觀。出館後,世博園內的場館多已閉館,包括俄羅斯館。盡管園區廣播裡表示24時才閉園,但場館都已閉,游客只能看看場館夜景燈光而已,意思不大,22時40分許,我便開始向5、6號門方向回返,站了差不多一天,腳掌已很不適,想搭園區國展線車,居然沿線中間站不停,只能走到世博軸。出6號門找到世博16路車返。
此次世博會之旅實際上是我的世博會告別之旅,如無意外,我不會再入世博會。上海世博會已於10月16日入園總人數已超過歷史上最多的日本大阪世博會所創的參觀總人數6421.88萬人次的歷史紀錄,而達到6462.08萬人次。我不知道到10月30日閉幕時,上海世博會能否實現預定的入園總人數7000萬的目標,但上海世博會入園總人數空前絕後是可能的。以後的世博會這樣的入園總人數很難被超越,僅此一點,上海世博會也可載入世博會史冊,而我三入其間,躬逢其盛,也留下了我自己的印記和回憶。別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