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世博

作者: 有夢才有真

導讀一直打算去世博園看演出, 當發現東方歌舞團的駐場演出已從10月7日以後的預告單中消失後, 即決定10月6日再游世博園。 早8點多出發, 公交、地鐵換乘後,約9點多來到馬當路站;出地鐵站, 走約200米到達換票點, 平日票補差40元換取指定日票。安檢基本不排隊,但換乘13號線時感受到人群的壓力,整節車廂基本都滿了。出世博大道終點站後轉園內免費大巴直奔世博文化中心, ...

一直打算去世博園看演出, 當發現東方歌舞團的駐場演出已從10月7日以後的預告單中消失後, 即決定10月6日再游世博園。

早8點多出發, 公交、地鐵換乘後,約9點多來到馬當路站;出地鐵站, 走約200米到達換票點, 平日票補差40元換取指定日票。安檢基本不排隊,但換乘13號線時感受到人群的壓力,整節車廂基本都滿了。出世博大道終點站後轉園內免費大巴直奔世博文化中心,順利在西門處換得東方歌舞團當晚7點的演出票。順便游覽了世博文化中心,在觀景台上能拍到中國館、世博軸、沙特館、印度館等周邊場館的照片。不解的是,世博文化中心上行的直達電梯是擺設,需步行繞過若干家餐廳後才得以到達觀景台;下行倒是有專人服務的直達電梯,但一路到達地下一層,原想乘回一樓,卻被電梯服務員指點從地下一層找出口,原來是成心設計的路線, 讓游客可以逛地下一層的商場/娛樂,大有被消費之嫌。

世博文化中心西門外就是慶典廣場,可以遠眺浦西園區,晚上在此可觀賞音樂噴泉表演。

隨後來到寶鋼大舞台,欣賞上海交響樂團小樂隊演出。演出很精彩,都是熟悉的外、中名曲。游人大概都去展館排隊了, 觀賞演出的人並不多,座位只坐滿約三成。

演出結束已近中午12點,來到不斷噴灑水霧的世界氣像館。畢竟已經入秋,水霧灑在身上已感到涼意。排了約40分鐘進得館中,內有展示地球自然現像的3D電影(感覺效果不如泰國館)。館中出來已是飢腸轆轆,轉了幾家附近的快餐店,看到名不副實的飯菜,完全沒了胃口。最後決定在澳大利亞館的餐廳買了份25元的烤雞翅充當午餐,當然還有自帶的小黃瓜,哦哦。

乘地鐵來到D區,觀賞綜藝廣場的少林寺功夫展演。一群少林小子輪番上演十八般武藝,外行也就看看熱鬧,只是覺得秀的成份太多。亮閃閃的大刀不知是什麼軟材料,居然能隨著揮舞折動並發出嘩啦啦的聲響,或許就是要這樣的舞台效果吧。倒是把赤身的人頂在若干紅櫻槍頭的表演需要些真功夫。最後的互動是請觀眾上台隨少林小子做健身操。主辦方不妨可以考慮給每位觀眾發一份刻錄健身操的光盤,回家還可以操練一番, 也算是對全民健身活動的貢獻吧。總之這場演出和世博官網上貼的圖片差距不小。似乎此表演非那表演。

看完演出來到C片區,以拍各館外觀照片為目標。路過西班牙、瑞士、德國、英國、意大利等熱們館,排隊的長龍看不到尾,難道游人全都集中到歐洲區來了?廣播裡不時介紹排隊超過若干小時的場館的信息。只可惜聲音太小,聽不清楚。而且廣播站點也不多。要了解各場館排隊情況還非得啟用11路不可。為何不考慮在各展館門口或主要地段設立顯示屏,列示各館的排隊情況(類似機場顯示飛機起降航班)?或許還能減輕熱門館的排隊壓力。輸信息的人力不缺,還可以替顯示屏廠家免費做廣告。看來對游人的人性化關懷真不是件容易做的事。

一路轉了不需要排隊或小小排隊的比利時歐盟聯合館(品嘗餅干和巧克力,欣賞安特衛普的鑽石,歐洲杯金靴)、摩納哥館(F1大獎賽)、荷蘭館(很有創意的獨立小屋設計,宛如空中樓閣, 在回廊上可以拍到對面的英國館)、盧森堡館(金色女子像,帶有濃郁宗教色彩的表演)、丹麥館(小美人魚雕像)。

此時已有疲憊之感, 放棄繼續參觀的打算,前往世博文化中心。在中華美食廣場的南翔小籠解決了晚餐(1份涼面+1份雙檔湯35元)。東方歌舞團的演出在晚上7點准時開始,當晚是東方歌舞團在世博園的260場演出的最後一場。很榮幸座位挨著主席台,視角不錯。男子3+1樂隊表演和各類舞蹈表演都很精彩,相較下,歌手們的表演就遜色許多,完全沒有當年朱明英、牟玄浦等前輩們的風采。前排的一位觀眾幾乎從頭到尾都在用自帶的攝像機錄像還用相機抓拍照片,假如人成了機器的奴隸倒也是挺可悲的。看完演出出來, 恰逢慶典廣場正在進行音樂噴泉表演,甚是壯觀。

時間已到9點,搭乘世博大道線換乘地鐵13號線。大概是遇到返程高峰,盡管每輛大巴只間隔約2/3分鐘,仍舊非常擁擠,但比上下班高峰期的公交車已經好過很多。途中突然想起,上午遇到的澳大利亞館工作人員介紹說晚上9點後進館不用排隊,臨時決定去碰碰運氣。果然館前已無人排隊,魚貫入館後,人群都等在環形劇場外聽小老外調侃。影片放映形式與眾不同,屏幕在旋轉的同時按影片內容升降,讓游客感受澳大利亞這片熱土。出館後,發現旁邊的泰國館排隊的人比中午還多,看來換票政策真是吸引了許多夜游的客人。

地鐵轉的士,晚10點30分左右安抵家中。

當天入園人數近30萬。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