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美術館/台灣張才先生攝影展

作者: binren60

導讀昨天下午去虹橋路劉海粟美術館看了一個台灣過來的城市攝影展。展出的是已故攝影人張才先生(1916~1994)四十年代在上海拍攝的照片,非常精彩。 主辦方在展會的前言中不小心就說了一句 “本攝影展開幕恰逢世博會在上海召開這一盛事……”,言下之意是迎合了 “城市,讓……”那句口號,——這樣的說詞明顯是在穿鑿附會,感覺會讓人啞然失笑的。因為攝影展近百幅老 ...

昨天下午去虹橋路劉海粟美術館看了一個台灣過來的城市攝影展。展出的是已故攝影人張才先生(1916~1994)四十年代在上海拍攝的照片,非常精彩。

主辦方在展會的前言中不小心就說了一句 “本攝影展開幕恰逢世博會在上海召開這一盛事……”,言下之意是迎合了 “城市,讓……”那句口號,——這樣的說詞明顯是在穿鑿附會,感覺會讓人啞然失笑的。因為攝影展近百幅老照片散發出來的氣息是復雜的,與今日世博會的熱鬧完全挨不到邊;當年的張才先生也決計不會想到要與日後的上海世博會做呼應。但是前面說到的攝影展十分精彩自有它的道理。一是40年代的上海距離今天並不遙遠,觀者對之無生疏感,再加上又值時代背景更替前的不幾年,回看那些圖片,很容易會去咂摸其中於今不同的意境。二是張才先生客居上海僅數年(42~46),說是過客,但在這裡誕生了他的女兒,因此對上海會有一份熱愛;之前的生活經驗僅限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和曾經求學幾年的東瀛,所以對遠東摩登大都市上海的文化、生活,處處都有一種新發現的感覺,具體就落實在對上海一些地標的拍攝,對社會重要事件的記錄,對市井生活的好奇,以及對社會貧富分裂的感慨。作者當時的年齡剛過25歲,自然持批評的眼光時頗多,於是作品中就多了一份人文關懷。

錄下這些照片。幾乎每一張裡的人物都是華洋雜存,因為翻拍技術不夠,畫片質量大打了折扣。底下的說明已不是原來的題簽,改寫過了。


(外灘的黃包車。)


(今日的威海衛路,街邊的小人書攤。)


(今日的西藏路人民廣場邊,17路電車福州路拐出來去大世界。)


(今日的中百公司門口,外國軍官和伴游女郎。)


(今日的時裝公司,南京路先施公司門口做大水。)


(大光明前,市中心的三輪車夫頭勢個個如周立波一樣清爽。)


(永安公司櫥窗,43年市民在關心汪偽政府收回租界的消息。)


(王家沙,隔壁銀行路邊的茶攤。)


(今日的溧陽路,白俄商販在兜售舊服飾。)


(大世界。)

下午4點閉館後出來,遇上一位從世博會急匆匆趕過來要參觀的,沒趕上這裡的看,又犧牲了世博園裡的游覽時間。聽他說當日下午世博會觀眾數過了90萬,驚出了我一身冷汗。

10月17日寫。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