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文明的遺跡--黃帝陵、窯洞、壺口離開歷史古城西安,帶著沒去參觀乾陵、昭陵的遺憾,我的專車卻朝黃土高原的方向駛去,帶著那顆海外中華兒女對尋覓文化起源的激動,帶著對母親河期待已久的思緒,當然還帶著那首美妙動人的歌曲:
我家就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有我的歌我的歌,我家就在黃土高坡,四季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八百年還是一萬年都有我的歌我的歌.......。
若不是早已從書上得知,真不敢相信,粗獷貧瘠的黃土高原,竟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由於黃河在這裡沒有下游經常泛濫的脾氣,而成為遠古先民能夠長期生活,並為後人遺留下文明根據的地方。就連中華民族偉大的始祖,也難逃黃河下游經常泛濫的威脅,據記載黃帝四十歲時曾向東遷都,但是在十二年後,還是得返回這片貧瘠的黃土地。
在中原黃河的泛濫是經常性的,黃土高原的泥土雖然貧瘠,然而卻鮮有讓人致命的洪水和隨意變更的河道,這是導致黃土高原能夠為後世保存著祖先的遺跡,並被認定為華夏文明發源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三門峽以後,黃河忽然進入地勢平坦的大平原,河水的減速使從黃土高原帶來的泥沙開始沉澱,並帶來災難,每每黃河泛濫之時,總會吞沒一切可以吞沒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在信史時代以後,黃河下游才會出現華夏文明的原因。
身為炎黃子孫,留著中華人的血、長著中華人的樣貌、說著中華人的話,來到了黃土高原,自然必當前往橋山去拜謁中華人的始祖--姬軒轅。相傳,當年黃帝從中原回遷橋山,打算造鼎,用於宴請各個部落的酋長,然大鼎造成後,有祥龍飛降到橋山來,黃帝乘祥龍成仙而去,隨他成仙的還有70余位隨員,有些人可能平時對黃帝的忠誠度不高,或是他們緊抓的盡是些無法承擔他們體重的龍須和黃帝身上的衣裳,結果紛紛跌落在橋山之上,他們只有睜著眼睛無奈地目送黃帝駕龍成仙,而這些無奈的人們唯有將黃帝遺留下來的衣裳和龍須葬於橋山,並成為現在橋山的黃帝陵。(關於黃帝成仙的故事,還有很多版本,而筆者總認為,這個故事比較有趣,也比較切合實際。)
黃帝已經成仙而去,故現在我們所見的自然是黃帝的衣冠塚羅!這是我的觀點,關於黃帝陵是衣冠塚之事,有些學者堅決反對這一說法,尤其是一個筆名蘭草的先生,更是堅持黃帝陵內就有姬軒轅的屍首。其實不管是否衣冠塚,我們總不能開挖老祖宗的陵墓,或者是無聊地做什麼開棺檢屍的事情,這是對先人的不敬。再說倉促的人生就那麼短短幾十年,何必耗費太多時間在求證一個先人的陵墓之上!不管是根據傳說或史料,到黃帝陵的拜謁者,都是出於對老祖宗的崇拜與敬仰,與陵墓是否真實無關。
來到橋山黃帝陵,山道兩旁都是蒼翠的古柏,據說最老的已有5000多年,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即使是七人也無法完全合抱,看樣子是很老,至於是否已經在地球上身長了5000多年,倒不得而知了。據說,自宋代,政府才開始規定百姓務必保護此處的柏樹,並設有專門看守人員。然而,到了人人都吃樹根嚼樹皮的年代,是否還有人會顧及保護橋山的古柏?5000年,好像不太可能吧!據說,這棵柏樹還是黃帝老爺子親自栽種的,希望五千年以後,有人還會記得鄧安哥(Uncle)也曾經在天壇公園裡種樹若干。
不管其他,還是到黃帝陵前鞠個躬,行個禮再說吧,對著由當代書法家、作家郭沫洛題的--黃帝陵的墓碑,碑後是一堆長滿青蔥灌木的土堆。據資料記載,在墳墓上堆土植樹,是戰國以後由一個名為孔丘的偉人開始發明,然後才逐漸盛行的,不管人們怎麼想,我們隨行的都在懷疑眼前這一切的真實性。
盡管帶著懷疑的心情,對黃帝的崇敬依然不減,他不但統一了中華大地的原始部落,更教會人們改革住房,人們從有巢氏時代的居住於樹上發展到使用岩石泥土在地面上建造房子,此外,在黃帝的時代,人們更懂得使用衣裳遮體、乘坐車船,在與蚩尤發生戰爭時雛形的陣法和弓箭更使蚩尤大敗,笛蕭琴瑟等樂器也陸續被發明,當然最了得的是懂得制造陶器,用於烹飪或貯藏食物。
不但黃帝本人了得,在他的領導下,華夏文明更有了燦爛輝煌的開端,在他的那個年代,他身邊的伴侶與群臣都為華夏的文明付出了巨大的貢獻。嫘祖養蠶、倉頡造字、隸首發明算術、容成發明歷法等。在他的那個年代,幾乎是華夏文明發明、發現成果最多、最具突破性的年代。
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黃帝陵,離開橋山,我們奔向舉世聞名的黃河壺口。途中我們停留參觀了窯洞,這個與黃土高原之名形影不離的特色中國民居。從前的窯洞,是貧窮的像征;現在的窯洞,雖然還是土牆、土炕,但已經裝上碟形天線。晚上7時,一家大小可以坐在炕上觀看新聞聯播,還是19寸的電視呢,比我到過的客家土樓氣派多了!今時不同往日呀!
可惜窯洞的衛生環境還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進入窯洞一股酸溜溜的氣味撲鼻而來。味道,可能是來自陶缸裡正腌著的鹹菜,也有可能是主人家午餐時用鹹菜送飯,更可能是.....,我不敢再想,也不想再猜。匆匆照過幾張照片,主人還要留我等用茶,而我卻以看風景為由,伺機溜到窯洞外頭。山坡下是成片綠中帶黃的玉米地,讓人不盡佩服黃土高原人的艱苦毅力,把這片窮山惡水的變成養育生命的沃土。想當年,就是這裡為中國的歷史創造了又一個以窮勝富、以弱勝強的歷史奇跡。這裡的人雖窮,但他們的熱情與誠懇卻是叫人難忘的,往後故地重游的機會雖然不大,我卻永遠會緊記著,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住著一群善良、默默耕耘的人們。
* * * * * * * * * * *
黃河,這一條養育著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河流,這一條使東方文明被稱為黃色文明的河流,中華人的文明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它起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流經黃土高原時呈“幾”字形,向東注入大海。在流經吉縣附近時,河道出現斷層而產生落差,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壺口大瀑布。
向來,黃河給予的印像就是連年的災難,每一場災難都為中國減輕了若干萬計的人口負擔,它可以說是世界上淹噬財產和生命最多的河流,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就是從黃河泛濫開始講起的。來到華大後,才認識到黃河有一段被稱為壺口瀑布的地方;若干年後,才在《紅河谷》中一睹它的風采,黃濁濁的河水,洶隆隆地吞噬了祭品、牲口還有少女的場面至今依然歷歷在目;再後來,是1997年6月1日的那天,號稱是為慶祝香港回歸拉開序幕,台灣的名導演兼演員柯受良飛越黃河的那一天,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卻花去了一年的時間籌備,到底是獻禮?還是中華民族史上的又一次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當初為飛越黃河時建造的酒店還在,但是要在這樣的窮山僻壤經營一家高檔次的酒店,談何容易。
據說,壺口瀑布是由大禹治水時鑿開的,好讓河水能夠通暢,這倒與大禹以疏導的方式治水的說法相符合,由於壺口鑿開後,黃河之水奔騰而下,玉皇大帝為鎮水分流,從玄武神龜背上取來“息壤”,投到黃河中去,即成為壺口瀑布下游不遠處的孟門神舟。現在,神舟上豎有大禹像,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勞。
真正的壺口瀑布,並沒有像電影、電視中看到的那樣,他與尼加拉瀑布、伊麗莎白瀑布相比,可算是“小巧玲瓏”。因為壺口瀑布的落差只有50米,雨季時寬度能達到60余米,旱季時卻收縮為30來米左右,這倒有點像中華民族的脾性--能屈能伸。壺口瀑布的規模雖不如尼加拉瀑布或伊麗莎白瀑布,但卻也水花飛濺,震耳欲聾,古人有:“湧來萬島排山勢,卷作千雷震地聲”來比喻它。
在離開瀑布還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就能聽到那轟隆隆的水聲,順著聲音望去,白中帶黃的煙霧在上下飄動,讓人有不禁想大喊一句:“我來到了壺口,我看到了黃河”的衝動。然而,此時從口中傳出的卻是“Wah,Wah,Wah”的驚嘆聲,激動的心情更是難以形容,相機的按鈕更是如呼吸般,“卡喳,卡喳,卡喳”的一下一下地按著,巴不得把整個壺口搬回家當紀念品。
圓了,我的中國心。滿了,我的中國情。此時此刻,一切盡在無法言語之中。
筆於:476次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