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最後兩天我們都進了園,老媽說了,既然來了,不多看幾個館不甘心。所以我們幾個“鬥志”不那麼強的(慚愧,在85歲的老媽面前,我們真是自愧弗如!)也只有咬牙“舍命陪君子”了,呵呵。
因為跟團和去東方明珠參觀那兩天,兩位導游都傳授了一些游世博的“攻略”,說只要不在每天開園的高峰時段去“湊熱鬧”,一些場館的預約券在10點之後和下午都有發放的。所以我們後來也改變了一人陪老媽走綠色通道,其余人被動等待的消極方式,在走綠色通道的同時,另外倆人也去看看不用排隊或排隊短一些的館。
不過,20號那天花幾個小時(先排隊領預約券,再排隊進館)看香港、澳門館的體驗,卻並不美妙,兩個妹妹大呼上當,說為它們花幾個小時排隊有點不值。
我覺得主要是這兩個館的場地太過仄狹,尤其香港館,小得都轉不開身兒(主要還是人太多了),其實他們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在香港館第一次欣賞到了所謂的3D 電影,感覺那翻飛的彩蝶就在我觸手可及的眼前晃,蹬著自行賽車的運動員帶著一陣兒風從你身邊擦過。還有設在二樓的幾台大型計算機,讓游客可以通過“開心照相機”、“模擬錢幣設計”和“探索香港未來”等多媒體展品和高科技互動游戲,對香港的開放形像及其活力有一個感性了解。
相比之下,澳門館的由一家三口全程導游介紹澳門今昔的三維動畫故事,雖說影像動畫逼真清晰,內容的深度上就略遜一籌,有點“小兒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