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一座城市的舊愛與新歡

作者: dellaqian

導讀一直以來,華沙這個詞在我記憶中等同於憂愁,蓋因這個城市在1655年到1657年的異族戰爭和二戰的戰火中兩受重創,尤其在華沙起義後,希特勒下令懲罰性轟炸,整整63天,一座優雅的城市化為煙塵;而波蘭這個國家給我的感覺等同於智慧,出過哥白尼、居裡夫人、肖邦、教皇保羅二世如此多名人,又有多人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不明白為何這個民族還如此多災多難? 未去華 ...

一直以來,華沙這個詞在我記憶中等同於憂愁,蓋因這個城市在1655年到1657年的異族戰爭和二戰的戰火中兩受重創,尤其在華沙起義後,希特勒下令懲罰性轟炸,整整63天,一座優雅的城市化為煙塵;而波蘭這個國家給我的感覺等同於智慧,出過哥白尼、居裡夫人、肖邦、教皇保羅二世如此多名人,又有多人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不明白為何這個民族還如此多災多難?

未去華沙以前,一直聽說那是一個猶如我們70年代時期的城市,但除了波蘭糟糕的交通和道路外,華沙絕對讓人眼前一亮。

舊城區以札姆克約廣場為界,廣場上有一根22米高的花崗石圓柱。圓柱頂端是決定定都華沙的奇格蒙特三世的青銅鑄像。這根圓柱是華沙最古老的紀念碑,也是華沙的像征之一。

二戰前夕希特勒叫囂:要在短期內消滅波蘭。波蘭人非常氣憤,出於對祖國建築文化遺產的熱愛,華沙大學建築系的師生們把華沙古城的主要街區、重要建築物都作了測繪記錄。戰爭一爆發,他們把這些圖紙資料全部藏到山洞裡,房屋街道雖然毀了,在1944年8月的華沙起義期間,超過85%的老城被德國納粹摧毀。城牆內的歷史性建築、教堂、宮殿、集市廣場和皇家城堡都在轟炸中成為廢墟。戰後在重建華沙城市時,蘇聯人主張要建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新華沙。而許多華沙居民聚集在市政府前議論紛紛,華沙大學的師生們把戰前畫的老城市圖紙拿出來展覽,人們逐漸形成了一致的意見,要恢復華沙原有古城的風貌,並最終迫使政府改變了原來的決定。當恢復華沙古城的消息傳開後,流浪在國外的波蘭人一下子歸來了30萬。波蘭政府順應了人民的要求,組織他們投身重建華沙的勞動中,波蘭人完成了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任務:在五年內重建這個最美麗的地方。他們小心翼翼地在頹垣敗瓦上如實地重建了整個老城。這次重建是根據保存下來的歷史記錄進行的,其中包括意大利藝術家卡納萊托(Canalletto)的油畫和作品。華沙老城後來作為特例於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一般是拒絕接受重建的東西,但華沙人民自發地起來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為世界所有的古城作出了榜樣,也對歐洲的古城保護產生了重要影響。

照片詳見《華沙,一座城市的舊愛與新歡(上篇)》http://***/s/blog_534bded90100h1u1.html;

《華沙,一座城市的舊愛與新歡(下篇)》http://***/s/blog_534bded90100h2w3.html


精選遊記: 華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