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不否認,來之前我對朝鮮一無所知,赴朝的動機也不太純潔:明知道我們短短兩天的行程並不會看到多少景點,但還是來了,因為要看看朝鮮與我們的差距,也重溫一下我們國家曾經有過的那段歷史。
列車速度不快,景色掠過眼前,大家都把眼光投向了窗外。沿途很少看到森林和山川,開闊的平原丘陵極目難盡,此時正是農忙時節,綿延數十公裡的農田顯示,這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田水利搞得真是不錯,比國內的許多地方都要好,雖然水渠都還沒有達到我們“三面光”的標准,但規劃建設相當合理整齊,有水渠的地方,就看到流水,看到水田。農業機械化程度卻很低,極少看到機械辦田的場面,不斷映入眼簾的倒是人指揮牲畜或是幾十人在一張田上勞動的鏡頭。插在田頭上一面面的紅旗吸引著我的視線,但我依然不敢把相機對准窗外,鐵路沿線到處都是持槍站崗的士兵,我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監視底下,對他們來說,這也許是間諜行為。
列車實在是有點慢,經常可以看到行駛在鄉村泥路上的汽車輕易地超過了我們。列車是單線行駛的,一路上也沒有見到有其它列車在行駛,進入站台,也沒有看到有其它車在侯客,偶爾有貨運車廂停在路邊,但殘舊得像是報廢了的。車站是陳舊而清潔的,每個車站的最顯眼處都掛有朝鮮已故領袖金日成的畫像,連同到處可見的紅色標語一樣醒目,導游說,標語上面的朝文是“堅決執行偉大領袖金日成的遺訓”。
在朝鮮,地區之間的人員流動應該是不頻繁的。朝鮮按照“道、縣、郡、裡”來進行行政區域的劃分,相當於我們的“省、市、縣、鎮”。列車沿途經過之處,極少看到公共汽車,只有少數的軍用大客車、貨車和面包車,沒有一點的城市氣息,應該是“裡”級的農村地帶了。人們大多數在風塵僕僕地趕路,能擠上汽車的都是一些穿軍裝的人或是穿制服的——因為很好區分,軍裝是草綠色,制服是灰色的,普通群眾的衣服以灰黑色居多。我想起出發之前丹東朋友說過的話:如果一個人在朝鮮掉隊了,根本不可能自己回到邊境,因為很少班車,有的線路甚至還沒有通班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