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花園返回地面,二妹陪著老媽去了澳大利亞館,我和四妹則進了附近的印尼館。澳大利亞館的外牆采用了特殊的耐風化鋼覆層材料,據說這幕牆的顏色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日漸加深,怪不得感覺它剛看到時是略帶棕紅的咖啡色,過了一會兒就成了深巧克力色了。這個館的外形有流暢的弧線,很像澳洲曠野綿延起伏的弧形岩石,而它的外牆最終將形成濃重的紅赭石色,宛若澳洲內陸的紅土。它的展館因為沒有進去,僅憑老媽她們拍回來的照片看,有一種感覺,澳洲人是比較幽默的,它的場館采用了不少漫畫性的卡通形像來表現歷史和現實人物,這是在其他場館難得見到的。
印度尼西亞館的規模之大,是我沒有想到的。它的內部共有四層,空間相當開闊,最有特色的是竹子被運用於整個場館的各個部分:館外的標志性植物、外牆的裝飾,館內的牆面、天花板、地板、廊柱,包括竹制的桌椅用具和竹雕工藝飾品,據說衛生間也是竹制的,最搶眼的就是印尼館前廳幾株高達20余米的竹子,頂天立地貫穿了整個場館,走進印尼館,就是走進了竹子的世界。至於資料介紹中一再強調的館中央高達17米飛流直下的瀑布,不知各位看官可曾留意到?反正我是沒有看到(在網上搜索有關瀑布的圖片,除了官方的效果圖一無所獲)。
在印尼館參觀的最後,向下傾斜的坡道把人們引向印尼古老的婆羅浮屠寺石塔前(沿坡道的一面牆壁是有關婆羅浮屠寺的浮雕),不知是原大還是縮微的復制品?塔後的牆壁上醒目地提示:“觸摸佛像的手掌”。這印尼館的“最後花頭”,還真吸引了不少游人的駐足,不過人太多,我們也就無緣沾到神佛的靈氣了,呵呵。
至此,我們在上海世博會進館的游歷,算是劃上了句號。本來還有就近的菲律賓館可看,但四妹說要去找蓋世博軸章的地方,並到特許紀念品專賣店轉轉(第二天就要離開上海了),所以就放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