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萊館相對來說就遜色不少,場館很小,雖有國寶展示,但是沒有什麼吸引人們眼球的特色,進去轉一個圈就出來了。因為護照全交給四妹去馬來西亞館蓋章了,所以我們只能用手上的扇子留了一個章。
這時老媽她們也從馬來西亞逛回來了,四個人一起進了柬埔寨館。柬埔寨的吳哥古窟是早就聽說的,這次看到館內復制的許多吳哥時期石制的城市建築設施、廟宇殿堂和大型石雕,還是感到有一種厚重的文化與藝術的歷史積澱。不過也有一些感慨,他們大力渲染的未受破壞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古跡,會不會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而古樸不再?
從柬埔寨的“石窟”走出來,我陪老媽去了新加坡館。從外表看,這個館有點像個出了水的潛艇,有一點怪異,我沒覺得有什麼好。據說它的建築大量采用可回收利用材料,外牆的設計和底樓中心區域的冷水池,能有效調節館內溫度。我不知道,為了環保節能就要把展館建得怪怪的麼?
新加坡館和香港館有些相似,也是用螺旋式的緩坡連接各層展廳。(香港館最後一層是電梯直上的,而這裡要從一樓推上三樓。在二層看過電影後,往三層去的坡度有點陡,最後我真的推不動了,要不是有幾個好心的年輕人幫忙,我只有請老媽下車了。)它的二樓近600平米的大廳沒有一根柱子,有幾個圓形劇場分別播放該國流行藝人的表演視頻和國情介紹短片。頂層和香港館一樣是個空中花園(當然整個館的規模、空間要比前者大許多),種植了好多罕見的植物和花卉,徜徉其間確實賞心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