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稀泥路(序) 回來幾天了,思緒卻始終圍繞著那段艱苦的旅程,那段被雨浸透的漫長泥路,陰,濕,冷,每一步都是機械性地向前移動著。
遠方,是目的地--安徽阜陽某鄉鎮的志願者學校。
***
這是一所由志願者建立的中學,早先最初產生建立這學校想法的是當地的一位農民,農民背著包去了北大,在校園裡問路時遇到了一個北大學生。
那個北大學生跟著他回安徽去看這所初建立的中學,他那次只逗留了短短幾日,可是回家後沒多久他又回來了,這次他停留了數年,直至今天。
此行我眼中所見的志願者非常樸實,只有一位志願者身上的gore-tek衣服還透露著原來的環境外,其他人已與當地農民相差無幾,套鞋,樸素甚至髒舊的服飾,沉默樸實的笑容。。。
那次座談會後去學生家家訪,學校到他家是10裡路,來回20裡都在雨中,踏泥涉足鄉間道路,等到摸到那學生家的時候天色已經黑了,等離開他家時候天空一片漆黑,冷雨中沒有絲毫星光月色,唯一的光源是自己的手電,黑暗裡高一腳低一腳地跋涉泥路,要不是同路人的援手我早就跌下了田埂,偶爾迎面來的客車頭燈是如此絢目,我以為我們會迷路,可是我們沒有,黑暗中,遠方不可見的學校就像無形的路燈指引著我們。
那段路,難以忘記。
幾天後,在人民廣場,我居然再也難以習慣周圍的喧鬧人群,在相形之下比較溫暖的冬雨中,我感覺自己的外殼已經凍僵,我極其渴望地思念著那段鄉野之路,也知道這次旅行只是開始,一切更長遠旅行的開始。
教室裡的露營
帳篷,睡袋,窗外沒有星鬥,身下枕著泥土。
在夢裡我不知身在何處,醒來卻在安徽小鎮中。
這是一所簡陋不堪的學校裡,清冷的夜空下,校舍立足於一片泥塘中,
盡管來之前做足了思想准備,來到以後也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但是眼前的所見所聞仍舊使我對這所學校的志願者老師充滿了欽佩之情。
舉幾個例子來說吧,小說”平凡的世界”開始談及學生在雨中站在操場上吃飯,沒想到我一去就體驗到了,下午兩點才迎來了我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在冷雨中我端著粗笨的飯碗,和大家及學生立在一片泥沼中狼吞虎咽,雨水很快彙入飯菜中。笑曰此乃天下第一湯是也。
學校以井水為主,可是那用手閘壓出來的井水所帶的鐵鏽味難以下咽,我並沒有嘗到想像中的井水的清甜,相反有一些同伴喝了水後第二天水土不服,身上生出了紅疹,這也是志願者都經歷過的一關。
廁所,典型農村式的,地上挖幾個洞,架些石板就了事了。其污臭不堪倒在其次,最難堪的是每次要穿越一片泥潭才能抵達此”方便場所"。方便之處不方便相信是阻攔不少熱心志士的原因之一。
另外教室和志願者的宿舍都是解放前的老房子有時還漏雨。。。
而短短幾天內所了解的來自環境和人的阻力更是在當初的想像之外。
那些志願者是旅行者與農民的混合物,他們是那片凍土的開墾者,試圖在荒原上種植出希望的果實。
可是,在那個讀完初中就鮮有人繼續進學的村莊,在每年只有少數精英才能進入大學的城市,在那些父兄大多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在那種回家不看課本,一吃好晚飯就睡覺的環境裡。。。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努力地拼一回。去改變自己的人生?
***
夜晚,四周的桌椅都沉睡著,只有部分地方可以書寫的黑板沉默著,用布裹成的粗糙黑板擦靜靜躺在頹然欲倒的講台上,我胡思亂想著,在這異鄉的帳篷裡裹著睡袋,居然也有了香甜的一夢。
天下同此生
發現那裡的學生很可愛。
不少女孩子眉目俊秀,有個喜愛唱歌的女孩有著乖巧可人的長相,而另一個對我說想當裁縫的女孩子有著忽閃黑亮的大眼睛,難描難畫的天生長睫毛,而一些孩子的裝扮也趨於城市化,有的還染了發。
可是他們當中只有少數去過車程一個小時的阜陽市,別說更遠的地方了,而他們中的大多數在一兩年後初中畢業卻會來到北京,上海,廣東和深圳。
這時你我都可能在路上遇到他們,可是你也許再也認不出當初你在旅途中偶遇的那個眼神清亮的孩子,他們只是你漠視的目光掃過的一群路邊等待招工的打工仔,你分享給他們的目光並不多於一塊路邊的基石。
可是可否想過,他們也有希望過著和你我一樣的生活?或者他們了解一種可能性,一種不一樣的人生。
多數學生告訴我們讀完初中將不再求學,我多希望他們能在學校裡學到社會技能,正如某志願者說的:即使是打工者,也是更能適應城市游戲規則的打工者?
一段回憶
座談會並非我的本意,可是它還是如期舉行了。
教室中幾十張桌椅一湊就成了會議室,學生圍成圈坐著,我和一些同伴也加入了其中。
開始組織者提的問題令人尷尬,過於直接,也在我期望之外:你有什麼理想,你要怎麼實現你的理想?
孩子們——————
沉默,尷尬的笑,沉默。
那些初一到初三的孩子有多少嚴肅思考並構劃過自己的未來?
於是我和一些同伴試圖改變氣氛:
這次來是想告訴你們,我們很喜歡你們,也希望幫助我們,我發現你們都很可愛。我們來也是為了幫助你們,因為我們不僅關心你們的現在也關心你們的將來。也許我們並不能做什麼,但是多了解你們一些,也許我們就能知道我們可以提供哪些幫助。。。。。
於是有個男孩子開口了,他悶著頭說了一句就哽住了:我的理想是考大學。
雖然此前這裡的老師告訴我這裡的學生考大學是多麼不容易。比率奇低,家境窘迫。
可是在這咬著嘴唇低下頭去的初三孩子面前,我們的心突然被一種奇異的感動漲滿了。是呀,你們就去奮鬥那麼一回吧,成功或者失敗你的人生都會不同!無論將來是農民,民工,裁縫或者大學教授,都希望你們能成功。
志願者和我們----
在這坦然的男孩子的直白前
心底裡沉默起來。
***
同去的大學教授談了自己從農村求學到博士畢業的艱難歷程,在黑板上留了一行字“知識就是力量”,而留下的照片中背景是這行字,前景是沉默著的志願者的臉龐。
而未拍下的是,聽故事時候那個想考大學的學生的掩飾不住的激動,也許,這就是他接近理想的開始吧?
lila
附:游記實乃個人觀感略記,如有失誤,請予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