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嘉峪關

作者: XIEJIAN

導讀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段,因有萬裡長城西起點--天下雄關嘉峪關而得名。“嘉峪”意為“美好的 山谷”,市域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處。 嘉峪關市總面積1298平方公裡,人口12萬,其中城市占30平方公裡,人口10萬。 嘉峪關市是新型的鋼鐵工業城市,成立於1965年,主要為適應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泉鋼鐵公 司而設。 ...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段,因有萬裡長城西起點--天下雄關嘉峪關而得名。“嘉峪”意為“美好的 山谷”,市域南靠祁連山,北倚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為平坦的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處。 嘉峪關市總面積1298平方公裡,人口12萬,其中城市占30平方公裡,人口10萬。 嘉峪關市是新型的鋼鐵工業城市,成立於1965年,主要為適應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泉鋼鐵公 司而設。城區規劃整齊,馬路寬闊,建築獨特,設施完善,已形成了“三業並舉,四通先行,雙帶 整推,合縱聯橫”的發展新格局,成為中國率先進入小康的36個城市之一。

嘉峪關旅游資源以嘉峪關城、魏晉壁畫墓、萬裡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岩畫等 最為著名。有二、三星級旅游賓館和國際旅行社提供全方位旅游服務。航空、鐵路、公路交通和現 代化通訊均較便利。

嘉峪關市屬溫帶干旱氣候,年均氣溫7.7℃,其中1月最冷,為-15℃,7月最熱,為29℃。年平均降 雨量80毫米。日照強、溫差大、降雨少、蒸發大。

城構築史,作圖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圖片形式濃縮在1,100&127;多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既為長城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時間內,對中國長城在時間、空間演化上有一個整體、直觀的了解。陳列內容分“春秋、戰國長城”、“秦、漢長城”、“北魏、隋、唐、遼、金長城”、“明長城”四部分。

博物館還設有“中國古代兵器裝備展覽”、“嘉峪關文物展覽”、“名人藏各類歷史文物六千多件,被譽為“長城文化的教科書”。

新城魏晉壁畫墓位於嘉峪關市東北20公裡處的新城鄉戈壁灘上,始掘於1972年。在嘉峪關以東至酒泉市以西20公裡的範圍內,共有1400多座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磚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從1972-1979年先後發掘了13座,其中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共出土壁畫磚700余塊,現有六號和七號墓室對游人開放。魏晉墓分為二室和三室兩種,有拱形斜坡式墓道相通,以干磚壘砌而成,多為家族聚族而葬的墓地。墓門有雕雲紋、水火圖、四神像圖方磚或仙靈異獸彩繪;地面鋪以各式花紋磚;墓室各壁為表現勞動人民各種生產生活、婦婢僕從的雜役和墓主人奢侈豪華的享樂生活的磚畫。畫像磚除軍事體材外,均是一磚一畫,筆法簡練,形像生動,系統反映了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科技等內容,其繪畫以中國傳統的寫實手法為主,早於莫高窟藝術,填補了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空白。

嘉峪關關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向北8公裡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裡,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裡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一百裡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台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裡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

天下雄關

懸壁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北8公裡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北坡,屬嘉峪關軍事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始築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原長1.5公裡,為片石夾土牆,現存長城750米,其中有231米的黃土夯築城牆攀緣於高150米,傾斜度為45°的山脊上,似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從山上陡跌而下,封鎖了石關峽口而得名“懸壁長城”。順城牆頂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陡峻處如攀絕壁,頗似北京八達嶺長城。有詩贊雲:“萬裡長城萬裡關,迭障黑山暗壁懸”。

萬裡長城第一墩俗稱天下第一墩,位於嘉峪關關城南7公裡處,沿戈壁灘至討賴河陡壁的北岸連上,與祁連雪峰隔河相望,以河為險,是明代長城上西端第一個台墩起點。

第一墩由明代甘肅鎮肅州兵備道李涵築於嘉靖18年(1539年)。原台長、寬、高均為14米,呈正方形棱錐體,歷經風雨衝刷,部分岸壁塌毀,使現存台墩依壁而立,其險無比。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遺存,近年來嘉峪關市政府投入資金,先後夯築了第一墩北側30多米的仿古長城城牆。並對第一墩設置護欄予以圍護。

旅客在第一墩可以憑吊蒼涼冷穆的歷史,並領略戈壁的浩翰和大漠的風光。

長城博物館位於嘉峪關市新華南路西側,建成於1988年底,於1989年10月正式開館,是我國第一座全面、系統地展示長城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

長城博物占地面積12,312平方米,陳列面積1,766平方米,主體建築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內設7個展廳,以“偉大的長城”基本陳列為主體,集中國史學界,文物考古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長城研究成果於一體,將從戰國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構築史,作圖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圖片形式濃縮在1,100&127;多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既為長城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時間內,對中國長城在時間、空間演化上有一個整體、直觀的了解。陳列內容分“春秋、戰國長城”、“秦、漢長城”、“北魏、隋、唐、遼、金長城”、“明長城”四部分。

博物館還設有“中國古代兵器裝備展覽”、“嘉峪關文物展覽”、“名人書畫展覽等。並收藏各類歷史文物六千多件,被譽為長城文化的教科書。

新城魏晉壁畫墓位於嘉峪關市東北20公裡處的新城鄉戈壁灘上,始掘於1972年。在嘉峪關以東至酒泉市以西20公裡的範圍內,共有1400多座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磚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從1972-1979年先後發掘了13座,其中8座是彩繪磚壁畫墓,共出土壁畫磚700余塊,現有六號和七號墓室對游人開放。魏晉墓分為二室和三室兩種,有拱形斜坡式墓道相通,以干磚壘砌而成,多為家族聚族而葬的墓地。墓門有雕雲紋、水火圖、四神像圖方磚或仙靈異獸彩繪;地面鋪以各式花紋磚;墓室各壁為表現勞動人民各種生產生活、婦婢僕從的雜役和墓主人奢侈豪華的享樂生活的磚畫。畫像磚除軍事體材外,均是一磚一畫,筆法簡練,形像生動,系統反映了魏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俗、科技等內容,其繪畫以中國傳統的寫實手法為主,早於莫高窟藝術,填補了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空白。

轉帖

http://www.chinasilkroad.com/Scenery/City.asp?City_NO=6


精選遊記: 嘉峪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