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掖

作者: XIEJIAN

導讀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於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 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為河西四郡之 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台、山丹、 民樂、肅南五縣及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方公裡,總人口117萬。 張掖市,為國家 ...

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於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 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為河西四郡之 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張掖地區下轄臨澤、高台、山丹、 民樂、肅南五縣及張掖市,總面積4.1萬平方公裡,總人口117萬。 張掖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 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臣,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停留長 達一年之久。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物 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 佳句。張掖屬溫帶干旱氣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氣溫7℃。市域總面積4240平方公裡,總人口 45,萬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萬。

張掖旅游資源豐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鼓樓最為著名。鄰縣有肅南馬蹄寺、山丹軍馬場、 新河驛等景 點。張掖有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便利,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規模。

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與張掖賓館有一牆相隔,有側門相通,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而得名。寺院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建起了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聖鏡”,右為“入摩地”,“祗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塑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後的靈柩曾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木塔寺原名萬壽寺,位於張掖市縣府南街,現為張掖中學校園。寺與塔初建於北周或更早一些,經隋、唐、明、清歷代重修。據《重修萬壽寺碑記》載,“釋迦涅時,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其建築技巧集世926年,為張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級,每級八角上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掛風鈴。塔主體為木質結構,外檐系樓閣式建造,塔身內壁空心磚砌,每層都有門窗、樓板、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飾,門楣嵌磚雕橫額。全塔沒有一釘一鉚,全靠差鬥拱、大梁立柱連結,縱橫交錯,相互拉結,渾然一體。登上塔頂,扶欄遠眺,全市風光盡收眼底。木塔寺內現辟為張掖市民俗博物館。

鎮遠樓俗稱鼓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彙於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樓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磚包的高台上,台基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結構精巧,造型雄偉壯觀。基座有“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與四條大街銜接。樓上四面懸有匾額:東為“金城春雨”,西為“玉關曉月”,南為“祁連晴雪”,北為“居延古牧”。現鼓樓東南角懸唐鐘一口,是以銅為主的合金鑄成,工藝精湛,渾厚雄偉。鐘高1.3米,口徑1.15米,重600公斤。鐘身飾有飛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龍圖案。此鐘古代多用來報時或火災報警。

馬蹄寺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北距張掖市65公裡,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游區。石窟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始建於。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存於普光寺馬蹄殿內,成為鎮寺之寶。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寵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飛天古樸稚雅,為國內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層二十一窟,寶塔形排列,內有佛殿,外有回廊,共開內外窟龕達49孔之多,造型奇特。馬蹄寺環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游客在這裡旅游還可以住裕固族帳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體驗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裕固族為甘肅省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現有一萬多人。裕固族是一個有著悲壯歷史的古老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固族可上溯至唐宋時期的回鶻,後歷經戰亂,東西遷移不定,一直到十四世紀後半頁才遷移到祁連山區定居下來。裕固族屬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徙。裕固族住帳蓬,穿長袍,飲食以牛羊肉、酥油奶茶、青稞酒為主。服飾花麗鮮艷,歌舞活潑歡快。裕固族的生活習俗和部分語言與匈牙利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已經引起了社會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是否源於同一祖先,至今仍然是一個亟待解開的謎。裕固族因其族源和習俗差異而有東西部之別,但都信仰藏傳佛教和原始宗教。裕固族熱情好客,民風淳樸,以歌舞美酒待客毫不吝惜。游客可在馬蹄寺裕固族帳房內欣賞到裕固族歡快熱情的草原歌舞,並品嘗獨特的銀碗美酒和手抓羊肉,過一番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

山丹軍馬場位於張掖地區山丹縣南55&127;公裡處的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早在三千多年前,這裡就已養馬。自西漢以來,這裡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裡遂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衰。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飼,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馱、乘、挽兼用的良驥,目前共有一萬多匹。

山丹軍馬場風光旖旎。游客到大馬營後,繼續東行50公裡到軍馬場一場,可舉行騎馬旅游、野營、參觀賽馬或馬術表演,並游覽自然風景名勝。這裡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視場地。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並播出後,山丹馬和軍馬場也名聲大振,成為重要的影視旅游勝地。

山丹新河驛位於山丹縣城東南20公裡處的漢明長城腳下,是新建成的旅游景點。山丹縣內長城遺址保存完好,312國道穿越城牆豁口,東西兩邊城牆綿延,新河驛即位於長城與公路交叉口2642號裡程碑以東2.5公裡處。這裡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一正方形土堡,邊長70米,總面積4,900,牆體上寬3米,下寬5米,黃土夯築,牆內存一驛井。目前這一遺址正在修復開發階段。建成後,坐汽車過往的游客可在驛站或2642號裡程碑處下車,.5公裡長的“絲綢古道”,體驗古人在絲路上長途跋涉的苦樂。新河驛旅游區為游人提供食宿娛樂服務。

肅南康隆寺獵場是甘肅省對外開放的三大國際狩獵場之一,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區紅石窩鄉境內,距肅南縣城80公裡,距張掖市91公裡。獵場因這裡有藏傳佛教寺院康隆寺而得名。康隆寺獵場地處祁連山腹地,場區東西寬40公裡,南北長60公裡,面積2400平方公裡。境內主要地貌由高山裸岩、高山灌叢和森林草原組成。海撥在2000-4500米之間,主要獵區主峰海撥3870米。康隆區草原豐茂,山地陰坡以雲杉、圓柏為主,天然林參天蔽日。獵區有雪豹、馬鹿、馬麝、獐、貂、猞猁、藏原羚、哦喉羚、蘭馬雞、雪雞、野熊等各種獵物,種類多,數量大,易獵獲。康隆寺獵場屬半濕潤山地草原氣候區。根據狩獵者的需求,可由各旅行社或甘肅省國際狩獵俱樂部組織,提供適應在野外狩獵生活的帳蓬、發電機、食品、醫藥、汽車、馬匹等基本的生活和交通設施。獵場每次可接待10余名獵人。外出狩獵主要騎馬,輔助以步行或乘車。獵人需自備防寒服裝和自認為必需的藥品。外國獵人辦理攜槍入境手續後,可自帶獵槍、子彈入境。

張掖康寧村塞外農家作客游康寧村隸屬於張掖市小滿鄉,全村地勢比較平坦,由南向北逐漸延伸,水源充足,屬於大滿灌區,耕地肥沃,主產小麥、玉米、少量糜谷、洋芋、豆類,經濟作物有胡麻、蘋果、葵花等。康寧村由於歷年來大力重視發展庭院經濟,種植梨樹,使得全村人均年收入一直處在全區各鄉村之冠,是個名符其實的“小康村”。金張掖1992-1993,白色的梨花一望無際,令游客贊吧不止,流連忘返。推出的旅游內容有:

⑴組織團隊由張掖出發抵康寧村,在鄉政府舉行座談會,聽取鄉村領導對康寧村發展的全面介紹,了解康寧村的現狀。

⑵參觀果園的生產情況,在地頭田間親手采摘品嘗各種應時水果。

⑶參觀康寧村的鄉鎮企業。

⑷走訪農家,深入了解農家生活。

⑸安排游客在農家作客,品嘗農家菜肴及各種地方風味小吃。

⑹欣賞當地戲劇秦腔、眉戶等。

甘川小吃一條街位於張掖市民主東街。街道兩側有各種小吃攤點一字排開,提供張掖特有的搓魚面、羊肉粉皮面筋、香飯、小飯、煎血腸、羊頭湯、魚兒粉、灰豆湯、雞肉墊卷子、山丹油果等各種風味小吃。整個街道干淨整齊,食品花樣繁多,物美價廉,香氣撲鼻。小吃街兩端有仿古牌樓拔地而起,再現了昔日的甘州風貌。小吃街一般從清晨六時開張到翌日凌晨三、四點收攤。

搓魚面用手掌將面條搓成一寸長,中間粗,兩頭尖尖的小魚形面段,以涼拌或熱炒食之。

羊肉粉皮面筋澱粉勾成的糊狀羊肉菜湯內加入粉皮、面筋做成,多用於早點。

香飯俗稱西北大菜,以面皮卷豬、羊肺,做成“卷干子”,切成圓片,上碼熟豬肉片、木耳、雞蛋、辣椒片等澆汁制成。

小飯地方早餐食品,由一分見方的小塊面做成,湯內加羊肉、粉皮、紅豆、豆腐等。

煎血腸以新鮮羊血與面粉和成糊狀灌入羊腸以油煎炒,佐以香醋、蒜泥食用。

羊頭湯將熟羊頭、蹄筋肉切條入碗,澆湯加粉絲、蒜絲、香菜,佐以辣椒油食用。

灰豆湯以張掖特產灰豆煮湯,豆粉多,豆皮薄,豆香濃,輔以芝麻砂糖,香甜可口。

雞肉墊卷子將薄面皮抹油撒蔥花成卷,切段入嫩雞肉湯蒸煮,湯煮盡出鍋即可食。

山丹油果將和成的兩張面皮中夾一層紅糖,做成佛手狀,入油炸熟,酥香甜脆。

轉貼

http://www.chinasilkroad.com/Scenery/City.asp?City_NO=4


精選遊記: 張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