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晉、冀、京一路游(7):大同

作者: 長空雁叫

導讀9月10日,同鐵賓館掛牌三星,但卻不供早餐,晨起外出吃刀削面,4元/碗,另外加肉3.5元。飯後出發赴雲岡,根據網上信息,火車站應該有3-2路公交車,直達雲岡,另外,也可以塔乘1路或21路公交到和平街下車,再轉乘12路赴雲岡。誰知,實際情況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大同火車站根本就沒有直達雲岡的公交車,而且,火車站也沒有1路及21路。後經一位交警指點,找到4路公交, ...

9月10日,同鐵賓館掛牌三星,但卻不供早餐,晨起外出吃刀削面,4元/碗,另外加肉3.5元。飯後出發赴雲岡,根據網上信息,火車站應該有3-2路公交車,直達雲岡,另外,也可以塔乘1路或21路公交到和平街下車,再轉乘12路赴雲岡。誰知,實際情況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大同火車站根本就沒有直達雲岡的公交車,而且,火車站也沒有1路及21路。後經一位交警指點,找到4路公交,上車投幣一元,到3-1路公交的始發站(站名忘記)轉車,再投幣1.5元,到雲岡站下車。

大同城內到處挖溝、修路,整座城市就好像是工地,交通十分混亂,就連一些非常繁華的地段,也被挖得一塌糊塗。4路公交途經華嚴寺,大殿屋頂上已經沒了瓦片,裸露著成排的木梁,這座著名的古寺也變成了工地。此外,大同的小偷也是十分了得,從4路公交換乘3-1路公交後發現,我的背包拉鏈已經被人拉開,不過,裡面只有雨傘、衣物和照相機三腳架等,都不是小偷感興趣的東西。到當天晚上為止,在大同游逛一日,身後的背包總共被人參觀過四次。幸好,值錢之物都在身前腰包之中,總算安然無恙。

雲岡距離市區16公裡,公路修得不錯,3-1路車開得很快,然而,抵達景區卻已是10:20,這主要是因為市內乘車耽誤了時間。眼前的雲岡也是一片繁忙,到處大興土木,就連景區的大門也被圍欄封閉,看樣子是要在石窟群的正前方打造一座“雲岡公園”。公路邊有條土路,直抵“雲岡石窟露天大佛”腳下,那裡是景區的臨時出、入口。土路兩側有很多攤點,出售食品及旅游紀念品,售票處是簡易搭蓋的板房,門票60元/人,60歲以上半價。

石窟群依山開鑿,坐北向南,綿延約一公裡,主要洞窟由東向西,編為№1至 №45號。窟內共有石佛造像510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身軀17米,最小者僅有數釐米高。在眾多的洞窟中,№16至 №20俗稱“曇曜五窟”,開鑿的時間最早,氣魄也最大,它們是公元460年至465年間,由北魏涼州禪師,曇曜和尚主持修造的。此外,五華洞(№9至№13窟)以及№5、№6兩窟也堪稱精華,這些洞窟多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開鑿,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最為引人注目的部分,其共同特點是規模宏大,洞中突出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的造像,而且,本尊主佛都是形體高大,占據了窟內的主要空間。那尊著名的“雲岡石窟露天大佛”就是“曇曜五窟”之№20窟正中的釋迦坐像,它高達13.8米,造型雄偉,氣勢渾厚,被公認為是雲岡石窟的代表之作。以往,我一直誤認它就是雲岡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就好像是龍門石窟中的盧舍那大佛一樣,然而,親臨雲岡後才發現,這裡的大佛比比皆是,即便是在同時代開鑿的“曇曜五窟”中,這尊露天大佛也只能算是老四。

從景區的臨時入口,也即“雲岡石窟露天大佛”所處位置由西向東行走,“曇曜五窟”一字排開,依次為第20、19、18、17與16洞窟。其中,№19窟的主佛高度達到16.8米,面相方圓,兩耳垂肩,著袒右肩式袈裟,是雲岡石窟群中的第二大造像。其窟外設東、西兩個耳洞,各雕一尊身高8米的倚坐佛像,這種布局方式,在雲岡石窟的三世佛造像中,屬於絕無僅有。

№18窟的本尊為釋迦立像,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右手持衣角舉於胸前。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雕像或深目高鼻,面貌蒼老;或嘴角上翹,笑容可掬;或雙手捫胸,慈容憨態;雕工精湛,令人稱絕。

№17窟的北壁為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它也是雲岡石窟中最為高大的交腳佛像,但保存狀況極差,雙手均斷,面目也已模糊不清。石窟西壁雕立佛,東壁雕坐佛,尚保存較好,此三佛亦合稱為三世佛。

№16窟的主佛也為釋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身著褒衣博帶式佛裝,胸前結帶下垂。聽一位帶隊來此的導游介紹,當年周總理陪法國總統來此觀光時,曾半開玩笑的以此結帶為證,提出西方男人十分喜愛的領帶,原本卻是中國人發明的。

信步走到№15窟跟前,它已不屬“曇曜五窟”,造像風格也完全不同,內中沒有大佛,而是將整個壁面、窟頂、門窗以及塔柱的表面,都雕刻了成行、成列的小佛。這種千佛造像的形式,也曾是佛教石窟藝術中非常流行的題材,大乘佛教認為: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但是,大千世界的發展卻是有其周期,每一個周期都要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時間大約是128億年,佛家稱之為“大劫”,每一劫中都有千人成佛,過去的莊嚴劫如此,現在的賢劫如此,未來的星宿劫亦復如此。因此,在真正的佛學理念中,“佛”是成千上萬的,並不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幾尊而已。此窟有柵欄封門,游人不得進入,只能站在窟外伸頭探腦。不過,該窟的外壁上卻有一座大型附龕可就近觀賞,內有諸多精美石雕,只是後壁上有三處明顯的破洞,那裡原本也是三尊佛像,1934年被帝國主義分子盜鑿,現陳列在美國紐約市藝術博物館中。

繼續向東行走,見到依次排列的“五華洞”,也就是№13 ~ №9 洞窟,五華洞造像的共同特點是雕刻細膩,色彩豐富(清代補繪)。其中,第13窟的主佛是交腳彌勒,高約13米,造型非常別致,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

第12窟洞開三門,前方排列巨大石柱,窟內的佛像都不算太大,但卻個個造型精美,色彩華麗,特別是洞窟頂部有一整排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的“伎樂天”,聽一位導游介紹說:這是1500年前北魏王朝皇家樂隊的真實寫照,也是研究我國音樂史的重要資料。這座洞窟還有一間後室,它與前室之間有門洞相連,但因柵欄阻隔,無法靠近,且後室內的光線十分昏暗,什麼也看不見。

第11窟為中心塔柱型石窟,窟中央設有方型塔柱,柱體四面開龕造像。然而,與雲岡景區中的絕大多數洞窟一樣,此窟也有柵欄,將游客阻擋在窟外,只能看到中心柱南側頂部的彌勒佛坐像及其下方的釋迦佛立像。試著伸直手臂,將相機探進窟內,也拍到了一些東、西壁上的情況,只見處處都是五彩繽紛的精美佛雕。

此窟外壁上方有一附屬佛龕,內有一尊造像,不知是什麼佛?外貌清瘦,是典型的北魏風格,她讓我想起2008年曾在天水麥積山石窟看到的那尊“東方蒙達麗莎”。

雲岡第5、6窟是一組雙窟,位於石窟群的中央,這裡原本是雲岡景區大門的所在位置,現因施工,大門被封閉。這組雙窟規模宏大,雕飾富麗堂皇,建造完成於北魏孝文皇帝遷都洛陽以前不久,是雲岡有代表性的石窟,展示了雲岡中期造像藝術之精粹。這兩座洞窟都允許游人入內觀光,每窟又設前、後兩室,前室外側還有高大的木結構四層樓閣,是清初順治年間所補建。第5窟後室的釋迦牟尼佛坐像是雲岡石窟群中體形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它雖建造於北魏,但外部彩色泥塑卻是唐代重裝。5、6兩窟都有保安,嚴禁拍照,即使不用閃光燈,也不能通融,不過,我還是設法拍到了一張(沒用閃光)窟內局部佛雕造型的照片。

我國有些地方的文保措施實在讓人難以理解,例如河南鞏義的永厚陵,散落在田野中的石雕,終年日曬雨淋,但卻不准拍照。08年去蘭州炳靈寺也是如此,露天岩壁上的古代佛像,可以讓陽光暴曬,但卻也是不准拍照。我家XH出差歐洲,去過法國羅浮宮,那裡的展品卻是都可以隨意拍攝。

雲岡石窟實際上有西、中、東三個石窟群,我剛剛走過的№20至№5窟屬於中區,它是整個雲岡石窟中的精華,若是旅游團隊前來,導游一般只是帶領游客走走這一區域,就算是已經來過雲岡。我是背包客,一切自己做主,既然來了(而且以後可能也不會再來),還是應該把整個雲岡石窟群,從頭到尾走個透透。

於是,觀畢第5、6窟後,繼續向東行,經過一條小山溝,來到雲岡東區石窟群。這裡有條長長的山崖,但卻只是稀疏地分布著4個洞窟,而且,№4窟風化水蝕嚴重,沒啥可看。№3窟史稱靈岩寺,開鑿於北魏遷都洛陽的前夕,是雲岡石窟群中規模最大的洞窟,窟前的立壁高達25米。然而,這座“靈岩寺”卻也是整個雲岡石窟群中最為空曠的洞窟,其建造工程僅僅完成前、後室南部的窟形、前室上層的彌勒龕以及東、西雙塔,其他部分的施工皆因隨後之遷都洛陽而嘎然終止,留下未經任何雕琢的空蕩窟壁。

唐朝初年,後人又在此窟的後室中補建了三尊孤零零的大佛,它們都面相圓潤,肌肉豐滿,具有非常典型的唐代風格。其中的主佛為坐像,高約10米,在整個雲岡石窟群中,除了20窟的那尊露天大佛外,就算這尊造像是我的最愛,因為№3窟中既無保安管理,又鮮有游人光顧,我可以不受任何干擾地在這尊大佛腳下支起相機,為自己選景、留影。

拍罷照片,繼續前行,走到雲岡景區的最東端,這裡有兩座小窟,分別被標為雲岡№1與№2窟。這兩窟也是開鑿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窟頂與內壁上也都布滿了石雕與彩繪,只是風化嚴重,觀賞價值較差。

調頭向西,返回位於景區臨時入口附近的第20窟露天大佛,由此處再向西行,便是雲岡景區的西部石窟群。這一窟群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的№21至 №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雲岡石窟的中區與東區都是修建於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系北魏王朝傾皇家財力之作,所以,一般都是規模龐大,雕飾華麗。西區窟群則是修建於北魏遷都以後,皇家工程已經終止,鑿崖開窟均為民間行為。因而,西區窟群的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其中,只有第39窟比較大,窟中心建有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鬥拱承托出檐,每層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我國早期造塔藝術的重要資料。

13:30離開雲岡石窟,原本是打算按照來時的原路線逆行,搭乘3-1路公交再轉乘4路公交,返回火車站,然而,正在候車時,見到駛來一部小巴,掛牌終點是火車站,以為是有了捷徑,於是登上這部“賊車”。在車上聽人說到火車站是3元(乘公交需轉車一次,車資總計2.5元),但售票員卻要我交4元,還說他們是私人經營,就是這個價。更可氣的是,此車根本沒把我送到火車站,而是離車站還很遠就把我趕下車,聲稱因為人少,不再往前走了。我提出抗議,售票員又說,他們是私人的車,我能拿他怎麼樣?人生地不熟,下車後正准備打的,遇到一位非常熱心的本地人,他帶我走了一段路,指點我上了另一路小巴,於是,又破費了2元,才算最終返回火車站。此刻,時間已是15:30,腹內早已空空,尋到一間午後尚在營業的小店,吃了一碗餛飩和一屜小籠包(5.5元),感覺意猶未盡,又買了兩碗方便面,帶回同鐵賓館。

風風火火地轉了大半天,實在是有些疲倦,在賓館房間內吃了一碗方便面後,又小憩了一會兒。16:45再次出發,還是搭乘4路公交,到四牌樓站下車,再沿大東街向東,步行約百米,就是著名的“九龍壁” ,門票10元/人,60歲以上半價。我國共有三座著名的九龍壁,除大同的這座以外,在北京的故宮與北海公園內,還分別各有一座。我對京城中的那兩座九龍壁早已非常熟悉,相比之下,大同的這座長達45.5米,幾乎是北京九龍壁長度的兩倍,高度也要高出1~4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九龍壁。這座九龍壁修建於明初洪武年間(北京的兩座分別修建於清朝康、乾年代),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2001年,大同九龍壁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7:15離開九龍壁,原本的計劃是還要前往華嚴寺與善化寺,後來聽說大同市內的景點都是17點以後就不再允許游人進入,因而只得作罷。這兩座古寺尤以華嚴寺最值得一看,但我上午乘車從其門外經過時,見到裡面已經變成工地,想到這裡,也就不再遺憾,於是,大步流星,前往鼓樓。

鼓樓距九龍壁約300米,位於大南街鬧市區的十字路口中央,始建於明朝,清代又屢加修葺,現為大同市的文物保護單位。08年游歷河西走廊,曾經觀賞過酒泉與張掖的鼓樓,此番入晉,又在臨汾見到一座鼓樓,它們都有類似城門的結構,下為高大磚砌基台,上建木構閣樓。大同的這座鼓樓則是風格迥異,它是一座有十字歇山頂的三層樓閣,從上到下都用木柱與回廊環繞,造型頗為別致。

拍了幾張照片後,17:30離開鼓樓,還是搭乘4路公交返回火車站。走進附近的一家羊肉館吃晚餐,要了一斤手抓羊肉(30元),一盤涼拌黃瓜(4元),還有兩碗米飯(2元),吃得很飽。歷時12天的豫、晉自助行就算到此結束,後面還要參加兩場聚會:其中,大學班級游承德是委托旅行社操辦;大學年級的北京聚會也是全部都由別人安排,自己只要跟著走就行了。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