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省6日游(三)

作者: anderdon

導讀D5: 一大早在漢庭連鎖酒店(西大直街店)裡吃了早餐,出門就攔了車,暈~車上還有個賣茶葉的女老板(原來在哈爾濱拼車十分普遍,在大城市裡被普遍認為非法的拼車行為,到了哈爾濱卻堂而皇之的上了台面,結果先送了女老板,再送我們一行人。車費則大家自己算的,比方說,後來的人是打表器5公裡上來的,10公裡下去的,則後來的人就付5公裡的錢,當然了裡面還有送 ...

D5:

一大早在漢庭連鎖酒店(西大直街店)裡吃了早餐,出門就攔了車,暈~車上還有個賣茶葉的女老板(原來在哈爾濱拼車十分普遍,在大城市裡被普遍認為非法的拼車行為,到了哈爾濱卻堂而皇之的上了台面,結果先送了女老板,再送我們一行人。車費則大家自己算的,比方說,後來的人是打表器5公裡上來的,10公裡下去的,則後來的人就付5公裡的錢,當然了裡面還有送最早客人下車所耽誤的行程費用,哈爾濱司機應該是很開心,要是一次能載4個不同目的地下車且順路的客人,那麼他將一次收取4個人的費用,即省油錢又收入大增,可惜苦了乘客,否則為何別的大城市都禁止“拼車”呢?)

酒店其實距離索菲亞大教堂不遠,一路上堵車嚴重,司機為了節約時間,還繞了個很大的圈子(昨晚的司機也是這樣的,可見哈爾濱的交通狀況之差,連司機都懶地等,當然了這個錢是算在乘客頭上的)總算到了目的地,下客站是大商百貨門口(大商百貨算是一個全國性的連鎖百貨,目前重心在東北三省和青島一帶,經常攻城略地,但是黎孟波沒看到有什麼特別之處,股價卻是高的離譜)

聖索菲亞大教堂廣場前的老外還是很多的,多以俄羅斯人為主,還有個噴泉廣場,好多小孩在那裡戲水打鬧的。教堂位於廣場的中央,像是個四不管的建築,孤零零地矗立在正中央,有點形單影支的樣子,附近代化建築林立,又讓大教堂與周圍建築風格格格不入。聖索菲亞大教堂屬於東正教的教堂,是拜占庭式的建築,很喜歡這樣的建築,因為本人在中國的大地上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式樣的建築,那樣的敦實,那樣的錯落有致。教堂前還有很多白鴿,是當地人用來賺錢用的,通過購買鳥食來喂養。現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已經失去了一個教堂的功能,被改造成了“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門票20元,裡面就是些哈爾濱的老照片,不過教堂的穹頂,我很喜歡。對這兩樣都不感興趣的朋友,就不用浪費這個錢了。在同行的強烈要求下,才進入其中,感覺還是可以的,至少比外面人少,穹頂拍出來的效果也不錯,雖然有些斑駁。牆面上懸掛著哈爾濱百年老照片,反映了哈爾濱的城市變遷。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裡面也就逗留個15分鐘,就出門了,一個出租車起步費的價格就能到中央大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叫司機把車停在華梅西餐廳附近,就准備進去吃午飯了。沒想到裡面人可多了,還要排隊,鬧哄哄的,有點像薩莉亞和巴貝拉的風格。也就打消了在裡面吃飯的念頭,對面還有一家百年老店——馬迭爾餐廳,裡面環境優雅,人也很少,估計比華梅西餐廳要貴一點,趕忙用手機上大眾點評網,點了紅湯,灌蝦,雞肉色拉等等,雞肉色拉最差,灌蝦很好吃,蝦也很大。另外點了格瓦奇,和我上次在烏魯木齊喝的還是有點差別的。後來陸陸續續來了好多人,難道是被我感召過來的嗎?連服務員都輕聲嘀咕:今天怎麼這麼多人啊?還抽調了其他部門的同事一起來幫忙呢。內部裝修是俄羅斯風格的,牆上還掛著上世紀在這裡登台獻藝的藝人的照片,從這一點,就能看出這裡已經有一定歲月的積澱了。

離開馬迭爾餐廳,就隨意地閑逛在中央大街上,嘴裡叼著一跟馬迭爾雪糕(網上的攻略說很好吃,不就是上世紀90年代上海的香蕉味雪糕麼,也就那樣,價格卻要2元),整條馬路上很多地方都有得賣。大街兩邊也不是什麼大商店,就是森馬等品牌的服裝店,整條街定位不高,十分親民。中央大街的盡頭就是防洪廣場,像征著1957年哈爾濱人民戰勝洪水的場景,防洪廣場旁邊就是斯大林公園,正前方是松花江,江裡就是太陽島,由於輿論普遍對太陽島給予負面評價,也就沒有上島參觀,只是遠遠地眺望了一下。防洪廣場附近有沃爾瑪超市,去那裡補充了糧草輜重,就打車回賓館取行李,然後去火車站了。切記,哈爾濱的交通非常擁堵,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去火車站,否則真的要堵在路上了。拼命地趕路才到達火車站,自認為留的時間十分充裕,沒想到到了車站,這個時候離開動車發車也就10分鐘了,在車站裡拿了一拼西藏的礦泉水(很多地方乘坐動車都送的,可是上海站另類地不送)上了火車,我就放心了(3個多小時的路程就能到達沈陽了)

到了沈陽,天色已黑,20點的樣子,拉著行李箱走了500米,就是提前在攜程預訂的格林大飯店(四星)。這個飯店說是說四星的,但是設施陳舊,牆上還有鮮血,偶爾一住倒是勉強為之。另外賓館送一次健身,一次游泳倒是很不錯的,可惜游泳池晚上21:30關門,在水裡沒撲騰幾下,就被撩上了岸。上岸後就去床上睡覺了,不知不覺間就進入了夢鄉。

【D5花費】

出租到聖索菲亞大教堂8.5

進入教堂20元

馬迭爾餐廳57元

馬迭爾雪糕2元

沃爾瑪購物42元

出租回火車站再去賓館16.5

沈陽吉祥餛飩8

蘋果6元

地圖3元

格林大飯店住宿114元

泳帽15元

D5花費292元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位於哈爾濱市內,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積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築的典型代表。1986年列為市級一類保護建築;96年1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7年6月,聖索菲亞教堂修復並更名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

聖索菲亞教堂巍峨壯美,具有濃郁的異國情調,成為哈爾濱市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她歷盡風雨,飽經風霜,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重要遺跡。

公元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成通車,沙俄軍隊也侵入了哈爾濱。為了穩定遠離家鄉士兵的軍心,1907年,聖索非亞教堂破土動工,當年落成。1923年9月27日,聖索非亞教堂舉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禮,一座富麗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築精品竣工落成。

聖索菲亞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教堂平面設計為東西向拉丁十字,牆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上冠為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蓬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後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為鐘樓,7座響銅鑄制的樂鐘恰好是7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並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

【馬迭爾賓館】

馬迭爾賓館始建於1906年,當時賓館富麗堂皇、門庭若市。馬迭爾在俄語裡的意思為現代時髦的意思。1934年遭日偽軍隊的殘酷破壞,開始衰敗。1946年,哈爾濱解放後,馬迭爾被改為中共中央東北局 招待處,隨後幾易其名,但始終未能再現當年的繁榮景像。

在哈爾濱,"馬迭爾"這個名字盡人皆知,它與秋林一樣,都是充滿異國情調的老字號。馬迭爾旅館建造的年代晚於秋林商行,於1906年建成開業,它是當時哈爾濱旅館建築中最豪華的多功能旅館之一,集餐飲、娛樂、住宿於一體,正如(哈爾濱指南》1931年俄文版廣告中所述"馬迭爾旅館擁有最豪華的舞廳及餐廳,最現代、最舒適的客房"。今天的商家喜歡用外語名字作為店名,而馬迭爾旅館卻是地道的外語音譯,關於它名字的含義曾經有過爭論。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市最繁盛、最有規劃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塊花崗石鋪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彌敦道。整條街區分為多個不同的段落,兩旁聳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貨公司,便是有名的時裝店及特色食肆。由於街上禁止車輛行使,因此不論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樣是川流不息。這條長街始建於1900年,街道建築包羅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71棟。涵蓋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現在的中央大街已經成為了集休閑、游覽、購物為一體的步行街。

【哈爾濱防洪勝利廣場】

哈爾濱防洪勝利紀念館

建於1958年,為紀念1957年哈爾濱人民戰勝特大洪水修築永久性江堤而建造,是哈爾濱的像征。設計師為巴吉奇、李光耀和茲耶列夫。整座塔高22.5米,刻有“塔鎮江天”,由20根7米高的古羅馬式回廊圍繞。塔基前有兩層水池,上層標志1957年洪水最高水位120.30米,下層標志1932年洪水最高水位119.72米。水池之上的水位標注線則標志著1998年洪水最高水位120.89米。塔的頂端是防洪築堤英雄們高舉紅旗的立體塑像,像征著哈爾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一次次戰勝洪水的英勇與團結。哈爾濱Ⅰ類保護建築。

D6:

一大早,自行解決了早飯。打車就去了沈陽故宮,一大早,這裡沒啥游人,很清靜,就是門口站著很多統一著裝的講解員在那裡招攬生意。從大清門進入故宮,目光所及之處便是崇政殿,又稱為“金鑾殿”,是皇太極、順治早朝的地方,這裡也是整個沈陽故宮的核心部位。接著往右拐,參觀十王廳和崇政殿,雖然沈陽故宮的大房子不多,但是亂走一氣,最後還是要走冤枉路的,得有次序參觀。

十王亭與正前方的大政殿遙想呼應,十王亭是滿族十大王旗辦公的地點,大政殿是一個八角亭,是皇帝辦公的地方,這種君臣在一起辦公的場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少見。此外,大政殿還進行一些禮儀活動,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軍隊出征等等。這幾個地方就是滿族在入關前的重要辦公場所了,比起北京故宮的辦公場所堪稱迷你了。

左拐是清寧宮和鳳凰樓,這也是沈陽故宮的兩個主要建築,清寧宮是皇帝和皇後的寢宮,十分簡樸,沒什麼過分的奢華裝飾。鳳凰樓十分有趣,有三層,琉璃瓦鑲嵌,屬於當時首都最高的建築,故稱之為《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有些宮門是不開放的,只能外邊瞅瞅,還有一些則因為缺乏成設,也無甚看頭。據說在沈陽故宮深處,還有一個“文溯閣”,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是乾隆時期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由於時間緊張也沒有進去一探究竟,反正寧波天一閣我已經去過好幾次了。

出了沈陽故宮的大門,問了幾個行人,要走1公裡的樣子,就能走到“張氏帥府”,張作玲和張學良父子辦公的地方,門票不是很便宜,40元一位,正如之前驢友所說的,學生證在東北三省不通用,只能揮淚買了全票進去了。門票屬於套票,包括張氏帥府+沈陽金融博物館+趙四小姐故居。因為時間緊張,沒有去聯票中的後面兩個地方,一點選擇余地都沒有。

張氏帥府分為四合院、大青樓和小青樓三大主題建築。四合院的大門口,有拴馬凳,裡面包括南門、門房、過道門、傳達室、電話室、衛士房、東西廂房,一進一進的,裡面現在成列著各式的照片和紀念品供游人參觀,匆匆掠過,也沒有仔細欣賞,越來越發覺參觀名人故居是件無聊的事情。房子裡就是些照片,每間房子又都很小,而且還擠滿了導游團的人馬,兵強馬壯的,在喧囂的喇叭背後,絕對破壞了那一份些許的寧靜。

穿過四合院,黎孟波便能看到大青樓了,一幢羅馬風格的建築,全樓由青磚建造,所以到現在看上去還十分的精致。裡面有老虎廳、宴會廳,在這裡發生了“東北易幟”、武裝調停中原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是東北近現代歷史的見證和縮影。老虎廳裡面有一張完好的老虎皮,當年張學良應該就是在這裡休息的吧。辦公的地方十分簡單,側對著窗戶,2張辦公大桌。臥室的擺設幾乎完全按照曾經的樣式,簡約中透著奢華。

大青樓前面的小青樓是張作霖為她的夫人壽氏特別建造的,兩層的樓房只開放了底層,皇姑屯事件後,張作霖在被炸傷後醫治無效而最終死於小青樓中。

在小青樓邊上邊上就是出口景區的出口,出門打的去火車站的格林飯店拿了寄存的行李,又驅車去了沈陽桃仙機場,百度地圖上看到沈陽格林飯店到機場只有20多公裡的路程,再算上張氏帥府到格林大飯店最多5公裡的路程。也就30多公裡的路程,最後竟然支付了99元的車費,詭異的計價系統。(5公裡內每公裡1元,5-15公裡每500米收1元,15公裡以上,每315米收1元),暈死了,超過15公裡後,變成了每公裡3元了,大慟~~進出仙桃機場還要收過路費,來回都替出租司機交掉了,司機還一個勁地解釋,他要空車回市區,因為機場不讓外來出租車來接客,凡在機場接客的出租車每月得交500元給機場,什麼破機場呀,從來沒聽說過有這種事。果然到了候機樓門口,我們的車子一根道,接客的出租車是在另一根道的,兩者互不相同,回程乘坐的春秋航空,竟然被安排在另外一個航站樓,拉了行李走了好一段,呵呵~那個司機也不知道這個情況啊,早知道直接把我們放在新航站樓了。登記口在二樓,竟然要走樓梯去二樓,而且是詢問了工作人員之後才找到這個樓梯,指示牌一點都不清晰。幸好機場裡有裝冷飲用水的地方,暫時緩解了口渴之苦。沈陽機場的吞吐量也不大的樣子,春秋航空的飛機也沒有晚點,准時起飛,到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機場大巴換出租,回到了溫暖的家。

D6花費:

出租到故宮5.5元

故宮門票50元

拍戲照10

張氏帥府50元

出租回賓館到機場49元

回家大巴20元

花費184.5元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 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沈陽故宮

這座占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始建於1625年(後金天命十年),建成於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築90余所,300余間;清朝入關後對盛京皇宮又進行了保護和擴建,到乾隆時基本形成今日規模。

沈陽故宮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那極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更是“別無分號”。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

構成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主要建築

大政殿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十王亭

十王亭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的反映,此建築布局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史所僅見。其東側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之處。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像,歷史上少見。

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裡程。

大清門

大清門

大清門是盛京皇宮(今沈陽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俗稱午門,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像征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門莊嚴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築混成一體,顯得十分協調。

大清門建於天聰六年(1632年)之前,為盛京皇宮中皇太極續修的早期建築之一。原稱大門、正門。1636年定宮殿名時稱大門為大清門。大清門的滿文譯音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為門)。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杆。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前月台兩角,東立日晷,西設嘉量;殿內“徹上明造”繪

鳳凰樓

以彩飾。內陳寶座、屏風;兩側有熏爐、香亭、燭台一堂;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於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鳳凰樓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有三層,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清寧宮

清寧宮

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後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檐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

文溯閣

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是沈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築,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檐硬山式,前後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後廊檐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采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張氏帥府】

張氏帥府位於沈陽市,始建於1914年,總占地3.6萬平方米,是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2002年更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主要有大、小青樓、西院紅樓群及趙四小姐樓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是北洋政府末代

國家元首張作霖及其長子、偉大愛國者張學良將軍的官邸和私宅,始建於1914年,總占地3.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76萬平方米,是迄今東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名人故居。

張氏帥府是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龐大建築群,其中既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帥府花園,又有歐式風情的大青樓、邊業銀行、紅樓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樓和趙四小姐樓。1991年,,張氏帥府被列為我國優秀近代建築群。

張氏帥府內大量的石雕、木雕、磚雕和壁畫作品飽含濃郁的東北民俗風情,它們取材廣泛、寓意深遠、制作精美,個個栩栩如生,是研究中國建築藝術與民間習俗的珍貴藝術資料。

張氏帥府作為張氏父子兩代的官邸和私宅,曾是東北的政治中心,期間歷經兩次直奉大戰、武裝調停中原大戰、東北易幟、楊常事件、九一八事變以及新舊中國的巨大變遷,飽經滄桑的張氏帥府已成為東北近代歷史的見證與縮影。

1988年,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張氏帥府被定名張學良舊居陳列館暨遼寧省近現代史博物館對外開放,2002年正式更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

館內基本陳列《千古功臣——張學良將軍業績展》、《張作霖生平大事與張氏家族展》、《張學思將軍業績展》,全面展示了張氏父子兩代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張作霖辦公室、張學良辦公室、東北政務委員會辦公室、老虎廳、小青樓、趙四小姐樓等一系列的復原陳列展覽,再現了張氏家族當年生活及重大歷史事件的場景。

十余年來,張氏帥府博物館的各項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舉力、各類型展覽百余次,出版了以《張氏帥府》為代表的多部學術專著,已發展成為集東北近現代史、名人紀念性質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如今,張氏帥府共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達200余萬人次,已成為沈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游景觀之一,每年都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海內外廣大游人。

大青樓

大青樓是張氏帥府的標志性建築,建於1918年——1922年,為仿羅馬式建築,因該樓采用青磚建造,故稱大青樓。大青樓總建築面積2460平方米,樓高37米,是當時奉天城的最高點之一。整體建築富麗堂皇,外部立體浮雕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內部主要房間的壁畫裝飾技藝獨特,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大青樓堪稱民國時期東北建築的經典之作。大青樓融辦公與居住為一體,作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主政東北時期的重要辦公場所,曾歷經兩次直奉大戰、東北易幟、處決楊、常、武裝調停中原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是東北近現代歷史的見證和縮影。

小青樓

小青樓位於張氏帥府的東院,由於地處帥府花園的中心,又有“園中花廳”的美譽,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層磚木結構小樓,建成於1918年,因其采用青磚青瓦建築而成,俗稱小青樓。它是張作霖為他最寵愛的五夫人壽氏專門修建的。小青樓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小巧精美、造型獨特,整座樓體呈凹字形,中間為兩層高門樓,二樓有外廊式陽台,其正面朱漆廊柱、雕梁畫棟、彩繪雀替,體現出傳統的中國建築風格,小青樓梟混線條的雕飾、窗口飾以鎮石、樓後頂部砌有環形女兒牆等手法則是典型的西洋風格。小青樓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小青樓作為張氏帥府第一座仿西式建築,它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磚雕等中國傳統工藝來裝飾。分布在小青樓的28幅雀替木雕,多以梅花、柳枝、蘭花為主,雖風格各異,但各個栩栩如生。而小青樓兩側壯頭的垂簾磚雕,以寓意深遠的松、鶴為主畫面外,飾以代表吉祥、喜慶的中國結,整組構圖搭配和諧,布局嚴謹對稱,具有較強的藝術觀賞性。小青樓最為考究的是,它的每個門窗的上面均采用鎮石磚雕裝飾,這些鎮石磚雕以花、鳥圖案為主,形像逼真,令人嘆為觀止。小青樓外部裝飾精美,內部裝修同樣豪華氣派。小青樓上下兩層,內設5個房間。其中,一樓東、西兩個房間分別為壽夫人臥室和會客廳,二樓除東西兩個居室外,還設有一個寬敞的中廳。小青樓是沈陽地區近代較有代表性的優秀建築之一。壽夫人搬到小青樓後,為避免引起其她幾位夫人的不滿,聰明的壽夫人把大夫人趙氏生的女兒首芳、二夫人盧氏的二女兒懷英、四女兒懷卿、四夫人許氏生的三女兒懷曈、五女兒懷曦接到小青樓二樓居住,所以早期小青樓亦被稱為“小姐樓”。 1923年,當壽夫人得知張作霖在天津相中了天寶戲班的馬月清後,立即親赴天津將馬月清接回帥府,並以貼身丫鬟的名義,安排馬月清在小青樓二樓居住。1924年馬月清生下女兒懷敏後,母女始搬到大青樓居住。此後,隨著幾位小姐的陸續出嫁,小青樓便成為壽夫人與其四個兒子學森、學俊、學英、學銓單獨居住的地方。小青樓也是張作霖日常生活起居的一個重要場所。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傷的張作霖就是在這裡走完了他短暫而充滿傳奇的一生。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帥府被日本人占領後,小青樓的使用屢經變遷,先是同大青樓一道經過改造,被辟為偽滿洲國國立圖書館。1946年2月,大青樓被國民黨沈陽黨部占用後,小青樓又成為黨部書記章寶慈的私人居所。1948年沈陽解放後,小青樓由東北圖書館使用,初為單身宿舍和辦公室,1949年被辟為兒童閱覽室。1952年小青樓被改為遼寧省作家協會家屬宿舍。1973年以後,小青樓歸遼寧省圖書館,作為家屬宿舍使用。1990年小青樓正式劃歸張學良舊居陳列館,經過重新修繕,於2001年對外開放。

趙四小姐樓

趙一荻故居,俗稱“趙四小姐樓”,位於張氏帥府的大院的東牆外,為一座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築,因1928年—1930年間,張學良將軍的紅粉知己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趙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築面積428平方米,獨立成院,清幽雅致。整幢小樓裝飾精美別致,這裡既有體現中國傳統風格的描金彩繪,又有雕刻廊柱等歐式建築藝術的鮮明特色。其室內陳設以法式家具為主,盡顯豪華氣派。 2001年10月,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將“趙四小姐樓”進行全面修繕後,正式對外開放。內設會客廳、舞廳、餐廳、琴房、起居室、書房、辦公室等多個房間的復原陳列,真實再現了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將軍共同生活的真實場景,演繹著他們偉大、動人的愛情故事。趙一荻故居不但是張學良將軍和趙一荻“當代冰霜愛情”的歷史見證,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處引人駐足的亮麗人文景觀。


精選遊記: 大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