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地以其廣褒、蒼涼的自然景觀,神奇的藏族文化和濃郁的宗教氣息吸引著各國旅游者和探險家們。在西藏可以得到很多獨特的體驗----走入雄渾的雪山;觀賞清澈
的高原湖;朝拜紅白相間的布達拉宮和遍布各地的寺廟;感受藏傳佛教凝結於稀薄空氣
中的法力;聆聽喇嘛頌經和寺廟裡法號、鼓、鑼的奏鳴....。所有這些,加些,加上高
原缺氧,日光灼射,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氛圍---獨一無二的西藏氛圍。這個氛圍使人頭痛
、氣短、失眠,使人對眼前的景色嘆為觀止對藏傳佛教、藏族文的好奇心日重。在這個
氛圍裡,人們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自然對人的震撼,為宗教的信仰和威嚴所折服。
1997年6-7月間,我在西藏旅行了十三天。在這十三天裡,我不僅走遍了拉薩各大
寺院,還造訪了喇嘛的寓所、廚房,有幸同喇嘛們長談;我還眺望了念青唐古拉雪山,
驅車羊卓雍湖畔,還進入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座處女峰----卡魯雄峰,以登山者的姿態
攀登到海拔5810米處。我手攝了幾百張相片和大量錄像。這十三天的經歷在我的旅行生
涯中份量沉重。
《西藏始末紀要》是這樣描述西藏的道路:“亂石縱橫,人馬路絕,不可名態。”
雖然現在的狀況已今非昔比,但除了青藏路和拉薩至日喀則中線的路段,大部分西藏的
公路仍是土路。
進藏路線是50年代已為人知曉的青藏、川藏、滇藏路和70年代逐段改造、連通的新
藏公路。這些公路將青海格爾木市,四川成都市,雲南昆明市和新疆喀什市同拉薩連結
起來。從地圖上看拉薩,頗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意思。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川藏路全
長2416公裡,中途要翻越十四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還要跨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
急流。這些年來由於洪水,泥石流和路面滑塌,川藏路和滇藏路常年不能全線通車。即
使勉強通車,也是走走停停,遇到塌方搶修,等上三、兩天是常事。更令人望而生畏的
是在川藏、滇藏路上交通事故頻繁,路況不佳,車況不良,司機疲勞是車禍的根源。這
兩年在這兩條路上行駛的載客轎車已近絕跡,貨車也越來越少。
新藏路漫長而荒涼,全長2600多公裡的路面幾乎都在高原上並且途經荒涼的阿裡地
區。單車走新藏即使是再好的車,也不是絕對安全的況且西藏同新疆喀什的人員、物資
交流有限,這條路不是熱線。剩下來的就只有青藏路了。這條路線長1165公裡,沿線海
拔雖高,但相對高差小,雖有河流但流量小,流速緩。其起點格爾木市有鐵路相通,與
內地的交通方便。經過70-80年代大規模的改造,路面鋪上了瀝青。現在青藏路已承擔
了出入藏物資的90%,出入藏人員85%的運輸量。這條路是西藏的生命線。
很多進藏的旅行者或為節省旅費,或為觀賞沿途風景,乘車沿青藏線進藏。此行單
程要30小時左右,每輛車上配備三名司機,可見不是兒戲。在途中翻越5231米的唐古拉
山口時,高山反應對不少人是個考驗。
最快捷的進藏途徑是乘飛機。西安、重慶、成都都有航班直飛拉薩。但只有成都的
航班是每日出發。順便提一句,成都還有飛往西藏昌都的航班。昌都邦達機場是世界上
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改裝後的波音737飛機可在邦達機場起降。但是這個航班經常停飛
。
我喜歡走高原,登雪山,身處惡劣環境,面對大尺度的空間。這是我進藏的主要目
的。在西藏1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
脈盤桓其間。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50多座。為了挑選一個合適的去處,我花了不
少心思。首先是山的高度。我登頂過海拔6100米的雪山,循序漸進,這次的目標應是65
00米左右的山峰。第二是進山路線不可太長離公路不宜太遠。我們的山隊伍只有我同朋
友周衛倆人發生意外時要便於自救以這兩點為,翻遍從中國登山協會搞到的地圖、資料
,確定我們的攀登目標是山南地區浪卡子縣以西的卡魯雄峰。這座山高6647米,位於拉
薩---日喀則公路(南線)南側,面對7191米的寧金抗沙峰。此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攀
登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