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國慶皖北六日行(上)-獅子山漢墓/皇藏峪/虞姬墓/垓下戰場/

作者: 和風溪語

導讀十一放假去哪裡呢?接到朋友L的電話,離國慶假期只有十來天了,出行線路的規劃自然而然的落到俺肩上。研究來研究去,最終商量確定了皖北六日行路線。一輛車,4個大人1個小孩,其中2位是司機,可以輪換開車。 D1 北京-京津-德州-泰安-徐州 早上6:00 公主墳集合,走京津高速,經河北,進山東。 中午12:30出高速口進入德州吃飯。找了一家小飯館,門面不大,生意卻是 ...

十一放假去哪裡呢?接到朋友L的電話,離國慶假期只有十來天了,出行線路的規劃自然而然的落到俺肩上。研究來研究去,最終商量確定了皖北六日行路線。一輛車,4個大人1個小孩,其中2位是司機,可以輪換開車。

D1 北京-京津-德州-泰安-徐州

早上6:00 公主墳集合,走京津高速,經河北,進山東。

中午12:30出高速口進入德州吃飯。找了一家小飯館,門面不大,生意卻是非常興隆,點了家常菜 宮保雞丁、紅燒豆腐、梅菜筍絲、三鮮餃子等,大家一致認為味道很棒,結賬才花了68元,真是物美價廉啊!

18:40 到達江蘇徐州,出高速進徐州市區。

19:30 在百惠家美安頓好住宿,標間135元含早餐。房間稍稍有點小,但是很干淨。旅店外面就是小吃一條街,我們幾個都是愛吃小吃的主兒。想當然地要了鴨血粉絲湯、八寶粥等本地小吃,味道可口且舒適,5個人才花了20幾元。

D2游徐州獅子山漢墓/宿州皇藏峪,宿靈璧縣

上午先游覽徐州獅子山漢墓,門票80元。

獅子山漢墓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它位於徐州市三環路獅子山,四千余件兵馬俑是漢墓的重要陪葬品,它發現於1984年,時隔十年後,發掘了主人墓——漢墓。漢墓位於徐州東郊獅子山南麓,鑿石為室,穿山為藏,墓室嵌入山腹內深達百余米。其龐大的規模、恢宏的氣勢、奇特的建築結構,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墓中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二千余件(套),有金、銀、銅、鐵、玉、石、陶等質地,其中不乏傾城傾國的藝術珍品,如雕龍玉璜、弦紋玉環、雕花玉厄、螭虎紋玉飾、鑲玉漆棺、銅扁壺等,均是國內考古的首次發現,尤其珍貴的是科學工作者根據王陵中殘留的楚王遺骨,首次成功地復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像。在中國的漢代,盛行靈魂不滅,普遍認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由此產生了“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也極力摹仿現實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隨葬品方面盡量做到應有盡有,幾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應物品與器具。

獅子山楚王陵整體上是一座占地龐大的公園,漢墓的主體則是一座博物館。南面進門面對的就是獅子山,山下被鑿空作為楚王的墓室。獅子山漢墓是坐北朝南。王陵的西側是漢兵馬俑博物館,由博物館向北是一個湖泊,中間兩座金字塔型的建築從水下探出水面,通過兩條石制的曲廊與岸邊相連。這就是被稱做是水下博物館的漢兵馬俑第五、六號坑。湖泊的北側是一座帶有漢朝風格的高大建築,那是漢畫像石館。向東是劉氏宗祠。獅子山向北是羊龜山王後陵,名為“漢陵遺香”,暫時還沒有制定開掘計劃。整座園區雖然龐大但卻規化得很好,處處綠草如茵,樹木蔥蘢。漫步園內,總有一股若有若無的飄渺香氣如影隨形,仔細一找,呵呵,原來是桂花。園內遍植桂花樹,品種不少,正逢十一國慶,小小的桂花開的正盛。

獅子山楚王陵是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獅子山漢墓最大的看點就是金縷玉衣和漢兵馬俑。漢兵馬俑分布在六個俑坑,四千多件陶俑組成的方陣,像征著衛戍楚王陵的部隊。其中第5、6號坑是在湖面以下,稱為“水下兵馬俑”,清華大學為此特意設計了水下博物館。除此之外獅子山楚王陵還出土大量金玉文物和錢幣,具備較好的觀賞性。

中午12:40 在銅川找了一家活魚館吃午餐,點了他家的特色菜酸菜魚、炒豆腐絲等四個菜,才花了45元。

下午進入宿州,一路顛簸,來到皇藏峪景區,門票40元。

【【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位於皖北蕭縣東南。是江北罕見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亞熱帶和暖溫帶交彙地帶,為皖北地區唯一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次生林。皇藏峪古稱黃桑峪,因昔日峪內長滿黃桑樹而得名。公元前205年春,項羽、劉邦大戰彭城,劉邦慘敗,僅和十幾名隨從輾轉逃進此峪藏匿才幸免於難。後來,他登基做了漢朝開國皇帝,人們便將此峪改名為皇藏峪。皇藏峪地貌類型為山東古老丘陵向南的延伸,最高峰平頂山海拔389米。園內山涯陡峭,洞泉百出、山幽林茂、古木參天,可謂是“山回疑無路,徑幽峰回轉”。素有皖北小黃山之稱。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明朝兩淮運同薊門許一誠、清朝進士陳觀國、民國知縣賴以平等大批文人墨客都曾親臨皇藏峪。近代,著名政治家“南海聖人”康有為於1917年春在徐州小住時,為實現多年的夙願,曾專程來皇藏峪游覽,寺僧以鹽腌香椿芽款待他,令他感慨良久。他回憶起劉邦當年落難此峪時,曾以香椿芽衝飢,並留下“但願香椿長春”的祝語,就以《詠香椿》為題寫下了詩句。自此以後,皇藏峪香椿芽作為佳肴,更加身價超凡,名揚四方。

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景點:

1、皇藏洞:景區峭壁中有一天然洞穴,深十余米,呈圓形,底平壁光,形勢險峻。一巨石擋住洞口,曰“飛來石”。漢高祖劉邦曾藏於洞中避免了一場劫難,故稱“皇藏洞”。

2、瑞雲寺:始建於梁大同年間(公元535年),宋瑞拱年間改名為瑞雲寺。它背負懸崖,面臨深淵,三進三階院落,共有房閣99間。

3、拔劍泉:泉口為鍥形,似劍鞘,泉水清徹,終年不涸。公元前205年,劉邦兵敗彭城,逃到此處,飢渴難耐,抽劍怒貫巨石,劍拔泉湧,故名“拔劍泉”。

4、天門寺:始建於元至正年間,明宣德四年,知州楊秘重建,更名為“天門禪院”。寺院三面環峭壁,四十四間,整個建築依山就勢,造形古樸端莊。寺內七尊玉佛,舉世無雙。

5、曬書場:相傳孔子周游列國時,微服過宋,忽遇大雨,書簡全濕,雨過天晴後,便在此曬書,書壓茅草皆向西傾斜,至今如故。】】

皇藏峪本來是一個偏僻的山谷。因漢高祖劉邦曾在此藏身,如今已經開發成皖北地區著名景區,雖然遠離鬧市,但在國慶期間仍然游人如織。 快到皇藏峪時,路兩邊都是燒雞公的土菜館在招攬生意,估計是本地的特色菜。

買票後進入園區,一片郁郁蔥蔥,林蔭如蓋,古木參天,清泉潺潺。已經看過了馬扒泉和拔劍泉、皇藏洞等人文景觀,給我印像深刻就是那些千年古樹。

古樹們或立於道邊,或立於山坡之上,而園區的管理人很細致,給這些古樹都立了牌子,說明它的名稱、樹齡及簡介,大約在300年以上的古樹大都說明。比較多的樹種有黃連木,五角楓,青檀等。而且從大門開始,越往上走古樹們的年齡越長。那些樹不僅形狀奇特,而且樹身粗壯巨大,樹徑一米以上的比比皆是。記得快到皇藏洞時,最古老的一棵青檀有3500歲了,形狀奇特,彎彎曲曲,疙裡疙瘩,盤根錯節。 哎,它佇立在那裡,3500年的風風雨雨啊,目睹了人世間的多少滄桑變換!讓人深深地為之震撼和折服。

晚上開夜車,一路趕往靈璧縣。

21:00 在靈璧縣找到一家令人滿意的商務酒店,標間96元,房間裡的設施基本是新的,還可以免費打國內長途。

靈璧縣以奇石著稱,是一個在皖北經濟發展相對發達的大縣。靈璧石居全國四大奇石之首,鬼斧神工,渾然天成,集皺、瘦、漏、透於一體,以色、形、質、紋等儲美而揚名,享有“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之美稱。其石質堅貞,其姿千種,其形萬狀,或沉倚偉岸氣勢雄渾,或各顯神態風姿綽約,或晶瑩溫潤風采迷人,或玲瓏幽遂妙趣無窮,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所珍藏。

D3游靈璧縣奇石市場/虞姬墓/垓下古戰場,固鎮縣-淮南-壽縣,宿壽縣

吃過早餐,我們順著酒店老板的指點,驅車直奔今天的第一站--靈璧縣奇石大市場。但今天不巧,沒有大集,也就是沒有四面八方的商販來此擺地攤賣石頭,只能參觀固定的店鋪了,是個小小的遺憾,誰叫俺們更喜歡看地攤貨呢,嘿嘿。同行的5人中,有2位是“石頭發燒友”,轉悠了很久才回來,回來時已經買下了一塊200元的靈璧原石,形似活潑的小老虎。

奇石市場出來,驅車直奔第二站--虞姬墓。

【【虞姬墓坐落在今靈璧縣城東15華裡。公元前202年楚漢決戰垓下(今靈璧縣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城後村),項羽兵少糧盡,四面楚歌,陷入重圍,遂夜飲帳中,面對寵妾虞姬、駿馬烏騅,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歌罷而泣,虞姬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歌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拔劍自刎;項羽突圍,倉皇出走,途中築塚葬此。

遙想劉項爭霸之年,一時多少英雄豪傑,風起雲湧;彼時多少鮮血白骨,遍灑河山。然項羽最終落敗,四面楚歌聲中,虞姬為堅霸王爭戰意志,自刎帳中,情耶義耶,令人悵然。烏江邊上,烏騅馬亦不忍獨活,縱身江流以報主,情耶義耶,令人血熱淚盈。

項羽的落敗,自是讓人感嘆。有清人的悼祭文刻於墓東廊壁,上雲,項王之敗,於鴻門之計之不得時已注定,想來確實如此。項霸王若不懷婦人之仁,亦不會落得慘淡下場。正因此性格,故有在對待虞姬之態度上有籌措猶豫。虞姬預感結局,有殉情之舉,由此順理成章。】】

我們來的時候,虞姬墓因墓園後面正在大規模的翻修,僅隔離出來墓丘這一小塊地方供游人憑吊,門票10元。賣票人告訴我們待全面整修好以後,面積將擴大幾倍,門票也要漲到40元。

進門首先看到一塊陳舊的墓碑,中間有明顯的水泥拼接的痕跡,上面的文字受損嚴重,很多字已難以辨認。

墓身正面還有一塊石碑,兩側題刻“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 額刻“巾幗千秋”四字,正中則是“西楚霸王虞姬之墓”。 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悲虞姬、嘆霸王之義,令人不禁感懷唏噓。

墓身呈一大圓丘形,圍圈的磚塊已破敗變形,丘上盡是雜草亂樹。沿墓丘一圈,是寬約2米的石灰石塊的甬道,植有松柏九棵。另有水杉三五棵。守墓房舍也是破敗不堪,房內正面是項羽懷抱虞姬的雕像,側面掛了幾塊牌匾,其中有一塊是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的題字,另有一塊是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憑吊感懷之後,L 提議向虞姬墓獻花,大家紛紛響應,然而墓園內如此狹小哪來鮮花敬獻,只能分頭采集一些草地上的野花和串紅,配上兩支松柏,插在墓碑前的香爐內,大家三鞠躬後這才離去。

回到靈璧縣城吃午餐,花牆牛肉湯+面餅,據說是宿州名吃,好吃卻很便宜。

今天的第三站—霸王城和垓下古戰場

【【濠城史稱“垓下”,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垓下,劉邦一舉摧毀項羽楚政權。垓下戰役奠定了漢王朝400多年歷史。濠城文化底蘊豐厚,民間廣為流傳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別姬”等動人凄美的故事均出自濠城,因此濠城的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垓下之戰”古戰場遺址(俗稱霸王遺址),現屬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垓下古戰場遺址占地約25公頃,當年楚霸王項羽用於屯兵據點之地——“霸王城”,為不規則土築城,雖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城址猶存,仍可見當年風貌。城四周古漢墓星羅棋布,解放後曾出土大量國家級保護文物,如“駑機”“鎏金龜”“銀縷玉衣”等。

垓下現為垓下村,位於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已是一座村莊,村頭立有一座大型的項羽懷抱死去虞姬的雕像。走在古戰場遣址上,依衡還能看到出一些古城寨的壕溝痕跡,據老人們講,那裡就是霸王城,為霸王囤兵之所。那片土地上也屢屢出土有漢初時的文字花紋漢磚銅鏃,可能是垓下大戰時的遺物。

“垓下村”,在歷史上老百姓叫它“霸王城”。“楚漢相爭時,項羽與劉邦在此對峙,項羽夜築城壕,軍士每人一擔土,一夜之間築起周長九裡十八步的堅固土城。”“偶逢大雷雨,烏雲遮天,狂風怒吼,隱隱約約可聞士兵喊殺、戰馬嘶叫、兵刃相撞聲。”類似的傳說在垓下村祖祖輩輩沿襲下來。 據當地群眾說,早些年每當大雨過後,在土城的周圍常有殘劍和箭簇露出地面。可見這裡當年的戰鬥規模之大。

沱河流到濠城鎮西邊時一分為二,一條經濠城鎮南,向東而去;一條北上,流經霸王城西側,再轉向東,沿著霸王城北側,繞城再向南,與南邊的沱河交彙,將霸王城嚴嚴實實地圍在中間。現在的考古發掘已經證實,濠城鎮的沱河段是霸王城的護城河,河堤既防洪,又是城牆。這個霸王城,就是劉邦與項羽決戰所在地——垓下。小小的霸王城,只是廣大戰場上的一個營壘,所謂的霸王城其實不過是士兵以衣兜土、圍而成城的軍事堡壘。

如今“垓下村”,住著幾十戶農家。史學界基本認定:現實中的“垓下村”就是歷史上的“垓下”,而整個古戰場的範圍應該是以此為中心,分布於現在的泗縣、靈璧、五河、固鎮等縣交界處的方圓百余平方公裡的廣大地域上。】】

我們一路風塵,趕到霸王城時已經是下午3、4點鐘,遠遠的就看到了那座碩大的雕塑—霸王懷中美人垂首,兩把利劍斜刺天空。走過雕塑往北,順著鄉村土路,淺淺的水溝裡雜草蘆葦成片叢生,傳說這是以前的護城河。再向前幾步,小樹林中有一塊當地政府所立的石碑,上書“垓下遺址”。

進入小村,在村中的一塊空地上,有當地政府矗立的一匹白色石馬雕像,昂首嘶鳴,它應該就是那匹烏騅馬吧?

在空地旁邊的淺水塘邊,有一株巨大的樹木十分獨特,一棵粗大的榆樹摟抱著一棵嬌弱的桑樹,它們互為連理相擁相生,這個“榆抱桑”的景觀,百姓傳說是“霸王別姬”的化身。

更為奇特的是,在距離“榆抱桑”不到5米的地方,還有一棵“桑摟榆”,一棵橫斜著向池塘方向生長的瘦弱的榆樹,與一棵粗大筆直的桑樹同根而生,像極了項羽懷抱自刎而死的虞姬,把兩千多年以前那個生離死別的情景真實地再現了出來。這兩組樹是自然天成還是後天人為,已經不得而知了,真是可歌可嘆。

【項羽從垓下走向了敗局,走向了最後的人生。他走了,但留給後人的感嘆實在多多,惋惜也多多。他的不肯過江東,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精神曾感動了多少後人。他的英雄本色,英雄豪氣,他的男兒血性,他的人性豪情,他的悲劇結局,真讓人嘆息,讓人感慨,讓人傷感,讓人敬佩,讓人敬仰。項羽,這個歷史上的大英雄,真可謂英雄常使世人淚滿襟。】















精選遊記: 宿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