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泰寧自助游3-尚書第

作者: 往往

導讀看圖說話游武夷---3尚書第 從寨下出來,就來到泰寧縣城,去看了目前我國南方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寧的尚書第。走進一個古街,雖有一些賣東西的店鋪,人卻不多,看來這裡的商業氣息還不太濃。慢慢走到一個大宅門前,這就是泰寧的尚書第了。 想不到,在偏背的小縣城居然出了這麼個大人物。此人叫李春燁,是明末天啟年間的兵部尚書 ...

看圖說話游武夷---3尚書第

從寨下出來,就來到泰寧縣城,去看了目前我國南方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寧的尚書第。走進一個古街,雖有一些賣東西的店鋪,人卻不多,看來這裡的商業氣息還不太濃。慢慢走到一個大宅門前,這就是泰寧的尚書第了。

想不到,在偏背的小縣城居然出了這麼個大人物。此人叫李春燁,是明末天啟年間的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尚書第就是他的宅院,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也就是公元162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了。這個府邸占地有54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5幢,輔房8幢,共120間,坐西向東,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後有花園,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寧傳統的“三廳九棟”建築格式排列的封火牆木構架建築群。據說在前面城門口曾設有下馬石和“文武官員在此下馬”等石碑,現已毀。

因為在山西看過常家莊園,所以感到這個有官職的人家雖然也很排場,但比起那些大富商還是不夠規模。泰寧是閩西北一個不起眼的山區小縣,面積不過1539.平方公裡,人口僅12.5萬。但歷史悠久,西漢時為閩越王無諸校獵的場所。資料說:直到解放初期,城區還保留著近90%的古建築,明清時期的民居、寺廟、橋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牆遍布城區,使得泰寧這座小山城格外古樸。然而由於大山環繞,交通閉塞,導致經濟貧困落後,人口僅剩4萬余人。有這麼一首民謠為證,“小小泰寧縣,三家豆腐店,城內磨豆腐,城外聽得見”。然而很可惜,近幾十年來,特別是“文革”期間,沒有很好地重視古跡的保護,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築,如孔廟、三賢祠、城隍廟、文昌塔、古城牆等都被拆除了,現在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較完好的尚書第、世德堂等古建築群。 所以你看,文革的影響有多麼大。連這樣僻靜的小地方也被掃了四舊。

跟著一個導游聽講:文革時有好多牌匾紅衛兵要砸,住在這裡的一位李氏老太太知道紅衛兵要來砸這幢門樓時,情急之下,連夜發動李氏族人用黃泥把門樓上的“四世一品”、“鏤空花”、“財神爺”、“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後塗上雪白的石灰,寫上“毛主席萬歲”。當紅衛兵要來砸時,一看傻眼了,誰也不敢動,這幢門樓就這樣被完好無缺地保留了下來。“四世一品”,這是明朝天啟皇帝賜封李春燁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燁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親和李春燁夫婦。

今年6月18日,山洪暴發,水淹了有兩米深,縣城很多地方都淹了,這也是百年不遇的。

邊走邊看,草草一過。









(“清朝師柱”這塊匾,是當時福建布政使司莫儼皋為李春燁所立(布政使司相當於現在的省長)。“清朝”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 “師”指的是李春燁加封為太子太師(其實李春燁並沒有教過太子,只是賜予他的加官封號)。“柱”就是把李春燁譽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四世一品”,這是明朝天啟皇帝賜封李春燁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燁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親和李春燁夫婦。)







精選遊記: 武夷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