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泰寧自助游5---下梅村

作者: 往往

導讀武夷古鎮下梅村 到了武夷山不忙著再看山,在泰寧丹霞地貌已經看得太多了。所以,上午在司機的推薦下我們就來到了離武夷山市區6公裡的下梅村,這個小村不大,全村有500多戶,現有人口2000多。我們在導游帶領下進到村子裡。首先的印像:如棋盤布局的下梅村,雖然沒有江南古鎮的寬宏和奢華,卻是生態和諧,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聽導游講下梅村具有獨特的風水意 ...

武夷古鎮下梅村

到了武夷山不忙著再看山,在泰寧丹霞地貌已經看得太多了。所以,上午在司機的推薦下我們就來到了離武夷山市區6公裡的下梅村,這個小村不大,全村有500多戶,現有人口2000多。我們在導游帶領下進到村子裡。首先的印像:如棋盤布局的下梅村,雖然沒有江南古鎮的寬宏和奢華,卻是生態和諧,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聽導游講下梅村具有獨特的風水意像。山護村落,水養邑人,山環水抱營造了一個封閉安寧型的村落。

一條900多米的人工小運河將下梅村古民居建築群分為南北兩條街,營造出既有江南水鄉風格,又具本地特色的景觀。數座拱橋、板橋將南北兩岸古民居店鋪前的廊道貫通。沿河有數百米的廊道,從村東到村西,晴天遮陽,雨天可防雨。廊子裡用長木板架設了坐凳,還用碗口粗的木柱沿廊道直立溪邊的廊柱橫架成了坐凳的靠背。

最關鍵的是,這裡是一個活著的古村莊,村民都是照常生活在這裡,商業氣氛還不濃厚。來的旅游者不算多。我們後來參觀的大戶人家的後人還在裡邊居住,據說門票收入村子每年是要分給這些人家的。村裡人有很多悠閑地坐在廊凳上品茶、談天、打牌,老人們則抱著孫娃坐在廊凳上戲耍。這溪邊的廊道成了村民公共交往的空間。但是,這裡的保護卻做得很差,電線到處亂拉,想找個沒有電線的地方拍照都難。







這天是一個大晴天,因為前幾天一直下雨,好容易出了太陽,橋頭、欄杆上曬著衣服被褥。溪邊不時有村婦洗濯、淘米,一對對鴨子在溪上戲游,劃出一道道富有節奏的水紋,倒映在溪水中的古建築屋影、橋影、人影……交相輝映,極富情趣。可惜陽光好,反差大,照的照片都不太好。

聽導游講下梅村古建築群,興建於康熙年間。因當時下梅村是茶葉的集散地,興盛時每日行筏300艘,轉運不絕。當年山西榆次常家就是從這裡販茶,一直銷到俄羅斯,去年去了常家莊園,看到那個大富商的宅院真是非同一般的豪華,今年又看到當年常家致富的發源地,想像不出來,當年交通不便,路途遙遙,那些山西商人是怎樣歷盡千辛萬苦開創了這條茶馬古道的。



富戶紛紛在下梅村建造豪宅。建築結構以磚木為主,利用挑梁減柱來擴大建築空間。宅內一廳三進、三廳四進、東閣西廂、書房、樓台一應俱全。為了采光、集雨、通風,還設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廳,天井裡擺著條石花架,供戶主養花、賞花用。結構精巧的閨秀樓、書閣、花園、經堂、廂房形成了下梅村古建築的獨特風格。有一個隱士居住在這裡,居然有五進廳堂,規模之大難以想像。

邊走邊看,下梅村現仍留有典型的清代民居30余幢。各民居布局錯落有致、疏密相間,巷道曲徑通幽。每座民居的大門都有精美的磚雕裝飾,多以歷史人物、民間風物、神話傳說為題材。這些磚雕中的藝術精品,當推鄒氏家祠、鄒氏大夫第裡的“小樊川”、“參軍第門樓”、“西水別業”、“隱士居”、“方氏參軍”等古宅的門樓。還有柱礎、石基和石花架上的石雕圖案,挑梁、吊頂、欄杆、窗欞等的木雕圖案,都是精致而古樸。別致的園門,古樸的村屋,雖欠修繕,卻不失原始風貌。

走累了,剛好來到了一個茶室,精美的茶具,泡上武夷山大紅袍,還有武夷精品茶金駿眉。

金駿眉,首創於2005年,由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正山茶業承制,由北京張先生、孫先生、武夷山的江元勛先生、梁駿德先生等共同研制成功。該茶青為野生茶芽尖,摘於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態野茶樹,6至8萬顆芽尖方能制成一斤金駿眉,結合正山小種傳統工藝,由師傅全程手工制作,是可遇不可求之茶中珍品。其外形黑黃相間,烏黑之中透著金黃,顯毫香高。所以價格也是相當不菲的,少則千元,多則萬元價格不等。金駿眉聞其有烤紅薯味,品其有淡淡蜜味,水入口甘醇。其泡出後出湯好似滴油一樣,實在是視覺和味覺的絕妙享受。

可惜我們都不是品茶高手,不然那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精選遊記: 武夷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