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西塘
-- 老社長 2010-11-22 記
西塘,江南水鄉,早有耳聞。
那些關於西塘的傳言,有褒有貶,興許客觀,然而畢竟見仁見智。
秋末的一個傍晚,我來到了西塘,讓我終於有機會親自品味西塘。
(一)西塘初遇
穿過一片碎石路,扎進一條窄窄的長長的弄堂,我和老婆一前一後,跟在旅館伙計的屁股後面。巷子裡有些黑。也許是月光,也許是附近小店裡通過來的燈光,昏暗的面前,依稀能分辯哪裡是路,哪裡是牆。我們茫茫然走著,無法端詳這個就在眼前的小鎮的面貌。
拐到一條巷子,又走進一個過道。黑黑的,矮矮的,窄窄的,短短的。過道頭就是水了,裡面晃動著水那邊的燈光的影子。抬腳往二樓爬去,樓梯木板松松垮垮,吱吱呀呀,似乎是抗議經年累月的重重重壓,又仿佛是淺吟歷久彌新的歲月之歌。
小小的房間還算干淨,臨水,推開窗子可以看見對面的長廊,商鋪,游人。舊式的椅子,茶幾,和一張雕花的床,不曾想過會在這個江南的小鎮子裡碰到這樣有意境的夜宿之處。對於這個意外的收獲很是高興,雖然房間裡的蚊子多的像被捅了窩的馬蜂一樣,明目張膽,成群結隊。這,也是平生第一次見識,聊且算是對人生總歸平衡的又一次詮釋吧。
(二)西塘的夜
嘈雜的聲音又一次透過窗子,撲到耳邊。越聽不清楚,越是想知道,西塘的夜色裡,嚷嚷竊竊的是些什麼。
石頭橋上堆疊了幾層人,此起彼伏的相機閃光,讓眼前愈發黑暗,不知道下一步是否會掉到水下去。
廊下,昏黃的燈光裹著花花綠綠的人流;廊的這邊,是一個挨一個的小店,店主或熱情洋溢,或懶散自在,或文學小資,或冷酷另類……;店裡,有每個旅游景點都有的小拾物,小吃,也有少見的後現代奇珍異寶。有那麼個小店,可以付款寫下明信片,約定將來的某一天店主寄出給你留下的地址和署名的人,頗有創意的生意。……廊的另一邊,就是河了,並不清澈並不寬闊的水上載著來來往往的幾條游船,船上坐了些著了醒目的橙色的救生衣的男男女女。男男女女們在欣賞岸上的風景,他們又成了岸上人的風景。倒是岸兩邊三三兩兩掛著的燈籠,映在晃動的水裡,像一只只眨動的眼睛,成就了些些小鎮的魂。翻過送子來鳳橋,廊的盡頭,酒吧裡短促的鼓點,震的破舊的窗格子颯颯作響;屋子裡面旋轉的彩色燈光,讓人眩暈。在這些個昏暗嘈雜的屋子裡,躲藏著些剛從鋼筋混凝土中的燈紅酒綠處輾轉到幾百年前的古鎮子的小屋裡繼續燈紅酒綠的年輕人,這也是一種穿越?!
空氣中依舊彌漫著炸臭豆腐的味道,巷子裡依舊回蕩著討價還價的聲音。
抬頭望天,居然有一輪滿滿的月,就在窄窄的巷子中間透出的天上掛著。月光不算明亮,但安靜的出奇。身邊的人和景,如煙霧般輕輕渙散而去;人仿佛飄在了巷子上空,俯視著五彩的流動的巷子。很想飛到遠方,看看月光下的人們,又在做著什麼……
(三)西塘的晨
青藍色的,不知道是煙還是霧,繚繞在靜靜的水面上。拍動了一天的水,終於有了片刻的安寧,還有漂浮在水面上的幾片平躺著的菜葉。游船偶爾劃過的水面,迅速就恢復了平靜,河水分明是還沒有睡醒。水邊洗涮東西的女人們,躡手躡腳;地上灑了些水,男人輕輕地掃著地;屁股後面跟著一個留著口水的,吃東西的小孩;兩三個游人,靜靜地在長廊下慢行……。
沒有人願意去吵醒這個日夜陪伴著小鎮人的尚在睡夢中的鄰居,人們只是在輕輕地享受著小鎮清晨的味道。又在靜靜的等待,等待一切醒來後去重復新的一天……
(四)西塘深處
不經然間,西塘醒了。
剛剛還灰亮的天此刻似乎有了些陽光。嘈雜的聲音越來越近,剛剛褪去的味道又在巷子裡彌漫開來。紅紅綠綠的小旗子,飄動在巷子裡黑黑的人頭上面;還有各色旅行團的帽子,和別在美女導游腰間的擴音喇叭;那些晚上消失在閣樓裡的男男女女,此時又精神抖擻地擠在街上。
閃躲著迎面而來的行人。再一次透過人縫,張望街邊的小店;還是昨晚的那些店主,一樣的熱情,懶散,小資,另類……和那些似乎是經年擺著的沒有動過的小拾物,小食品……。河水也歡騰了起來,嘩啦嘩啦的,跳躍在游船間。
拾步拐進入小店邊上一條巷子裡,頓時,如織的行人和沸騰的聲音消失在身後。眼前,仿佛是另一個世界。低矮的青磚小屋裡追打出一男一女兩個小孩,格格的笑著又消失在另一扇門後。房子側面是一塊巴掌大的土地,上面長著幾棵絲瓜,彎彎曲曲的絲瓜藤纏繞在幾根隨意搭在一起的細細的竹竿上,架子上幾片凌亂的枯黃破碎的葉子,和幾個依舊掛在藤上的表面皺皺巴巴但很長很粗的絲瓜。繞過架子,是半截青磚的圍牆。堆在牆根的土堆上曾經長滿過青草,現在已經枯黃了,中間還夾雜著些落葉。矮牆的後面是一株並不挺拔也不高大的樹,躲在擁擠的挨在一起的房子中間。看上去有點像撐起的一把傘,只是傘面有些破了,有一邊還缺了些傘骨,顯的不圓,也不密實。不過我猜,孩子們肯定喜歡它,喜歡這把破舊的傘。因為樹底下的是踩平了的地面和一塊凳子大的石塊。
西塘有園,頗有些名聲。西園,醉園,……門前擠了些排隊買票的游人。
甩開隊伍,在長廊的盡頭,瞥見一個敞開著的門。抬腳邁過門檻,門眉上是三個刻在青磚上的碗大的字--“些子景”。宅子現在的主人也是一位愛好盆景的文人藝術家。
付了十元,宅子的主人領著我們開始參觀這座小小的宅子。眼前的人不是宅子的舊主,宅子也不全是本來的格局。原本五進,百多年下來,主人換了又換,房子難免改動,目前只剩下四進了。
聽著主人的介紹,我們繞過影壁,不大的小院子裡四周擺滿了盆景。據新主人說是他幾十年積攢下來的自己栽培的盆景。古人的宅子講究前廳後堂,這個小小的院子原本是舊主人的前廳,然而已是物移人非。如今新主人布置滿滿的盆景,陪伴著影壁牆後留下來的一叢竹子,古風猶存,也算沒有辜負宅子透漏出來的當年舊主人濃濃的雅趣。
幾步穿過一個門廊,來到天井,返身回望,那叢竹子就像畫一樣定格在門洞裡。遙想當年,主人推門而見的首先就是這叢竹子。文人愛竹,虛心有節;又能聽雨知雪,伴風移月。只是這樣的竹子,如今不曾再有多少可以藏身的地方了,也難見再有幾個懂她的主人了。
抬眼處,門樓的瓦片上長著簇簇枯草,掛滿了縷縷細蔓;紅紅黃黃的葉子串在幾條秧上努力地斜掛在門樓上,門洞邊的牆上;另一頭又筆直的垂下來,像幾根簾子一樣晃動在門前。四個青磚刻字,終於還是沒有被牆上掛著的秧秧蔓蔓所全部掩蓋,正透過片片紅葉面對著天井--“修禮以耕”。搖頭晃腦地讀罷四字,仿佛舊主人也在輕輕頷首。
新主人拿起毛筆,蘸了蘸清水,在堂前地下的磚上寫起來字。
“水清魚讀月,花靜鳥談天”。
十個字一氣呵成,是左手寫的,而且是反的。我和老婆相視一望,讀到的都是驚訝。
新主人依舊在介紹著老宅的故事。我們隨身走進堂屋,滿屋裡擺的是新主人收藏的幾十座古老的掛鐘,牆上掛的是新主人的一幅幅剪紙作品--新主人是剪紙藝術家,西塘三把刀裡的剪刀。
二樓,是新主人的作品展列室,有六七十年代很紅很紅的歌頌勞動人民的剪紙故事,也有民間傳說,人物故事,花鳥魚蟲,古今中外,無所不有……
樓梯轉角處掛的是一幅鑲在鏡框裡的拓的鄭板橋的字: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正如我所料,古老的小鎮西塘一定有沉澱多時的故事,也一定有不常看的見的美麗。
(五)西塘再見
天上月明千裡共,人間春色九州同。
借用古宅裡門上貼的這份對聯做個結尾。
我想對西塘說:再見!西塘會有新故事,西塘也還有老故事!
(後記:知道下午四點後進出鎮子不再需要門票,所有我們選擇了傍晚來到西塘。事先也聯系預定了一家小旅館。店家幾次三番的打來電話詢問,並在確認我們到達的具體時間後,主動要求在進鎮子的入口處見面接我們。原來是怕我們被別家旅館接走,因為在約定見面的地方,我們一停車就上來了幾個邀請住旅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