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貝格印像
張鳴雨
班貝格(Bamberg,又譯作班堡或巴姆貝格)是德國西南部巴伐利亞州上弗蘭肯行政區的一座小城,是巴伐利亞州的直轄市,班貝格縣的首府所在地。它位於雷格尼茨河和美因河彙流處。班貝格市的面積為54.58平方公裡,接近長春市建成區面積(642.07平方公裡)的1/12,人口為70,063(2006年6月1日)。它所在的班貝格縣面積1167.37平方公裡,加上班貝格市的面積,為長春市雙陽區面積(1663平方公裡)的73[[[%]]];人口為144,993人(2006年12月31日),加上班貝格市的人口,為長春市雙陽區人口(38萬)的56.6[[[%]]]。班貝格縣下轄4個市32個鎮。
雖然去過德國,但是卻無緣這座小城。它讓我產生興趣,是因為海迪大姐曾在這裡的國際藝術家之家做過訪問學者。2007年至2008年,海迪大姐和來自多個國家的12位作家、藝術家(繪畫等視覺藝術領域和音樂領域)在這裡研修一年。在這裡,海迪大姐不僅潛心研修文學,與各國藝術家、文學家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還用她那作家的視角去觀察和審視這座城市、這個國家,把自己一年的觀察與思考寫成《我的德國筆記》一書。大姐還把對班貝格的印像,在班貝格的感受寫成博文,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過大姐博文優美的文字、流淌的情愫,我知道了班貝格,激起了對班貝格的好奇。
過去沒去過班貝格,今後也可能沒機會去班貝格,但是有了互聯網,借助谷歌地球、維基百科等網站,認識、了解、感受、觀察班貝格也並不難。從那時起,我抽出一點閑暇時間,一遍遍地神游這座給海迪大姐以文化滋養的城市,在飽覽城市風光的同時,用心地體會這座城市的豐富內涵。
這是一座聖城。班貝格最值得驕傲的是它的宗教地位和教堂建築。這裡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主教的駐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是班貝格的建造者。1007年,巴伐利亞公爵亨利二世的兒子,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二世在班貝格建立了天主教主教區,同年又下令建造城市的第一座大教堂,這座大教堂先後兩次被焚毀,13世紀最後一次重建後保存至今。16世紀,班貝格在天主教會的統治下,經歷了巴洛克時代的文化發展,直到1802年班貝格被巴伐利亞軍事占領,成為巴伐利亞的一個省,主教退位,班貝格地位的獨立性自此終結。
然而,班貝格卻在多場戰爭中非常幸運地免遭破壞,城內有2千多座歷史遺跡,其中最傑出的建築作品就是附帶4個鐘樓的後期羅馬式和前期哥特式的主教座堂。除此而外,還有聖•米切爾教堂及修道院,聖•馬丁教堂,聖•斯特凡教堂,聖母教堂、聖•甘戈爾夫教堂,安娜教堂以及班貝格騎士塑像等。曾經擔任班貝格主教的教皇克萊門斯二世就葬在大教堂裡,這是阿爾卑斯山以北唯一的一座教皇墓地。
數百年間,由於歷任主教的經營,班貝格成為德國一座絕無僅有的教堂城市。
這是一座王城。班貝格可以說是坐在龍脈上。這座由皇帝興建的城市,從一開始就雄心勃勃地要打造成為世界的首都。它的建造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1002年—1024年在位)早在1007年建城之時,他就將班貝格提升為主教和皇帝的駐地,作為他的權力中心,希望它成為宗教和政治的中心,成為一座“新的羅馬城”。自此班貝格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繁榮。班貝格的第二次振興是在巴洛克時代,當時的班貝格大主教邀請了一大批德國巴洛克時代的傑出建築師改建班貝格城。雖然班貝格沒有“六朝古都”榮耀,但是它的歷史元素、它的王者之氣卻一直延續下來,大教堂、老皇家庭院、巴洛克宮殿伯廷格宮(Böttingerhaus)、建於雷格尼茨河上的市政廳等一千多座歷史建築被列為保護文物,大教堂中至今仍沉睡著班貝格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歷史人物,包括奠定一千年前班貝格政治中心地位的亨利二世,著名的國王康拉德三世,以及前面提到的教皇克萊門斯二世。不過,與當初雄心勃勃的建城計劃大相徑庭、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班貝格成為美國占領區,此後一直都是美軍在德國的駐地。
這是一座水城。班貝格得天獨厚之處是它的發達水系。雷格尼茨河(Regnitz)從東南蜿蜒流過市中心,在城西北與美因河在這座小城附近彙流。班貝格最著名的景點和古建築——老市政廳就修建在河流中央,老市政廳對面是雷格尼茨河中心的一座小島,島上有昔日的蓋耶沃什王宮和玫瑰園。由於水系發達,小城的許多建築臨水而建,人家濱水而居,歷史上也曾有許多居民以捕魚、航運為生,濱河一段被當地人自豪地稱為小威尼斯。如今,這裡的也有像威尼斯的貢多拉一樣的小船,為來到這裡的游人擺渡搖擼,欣賞水城風光。每年的八月二十三日,雷格尼茨河小威尼斯段都會舉行班貝格最古老的傳統劃船競賽。
1985年,為這座水城又添風采的是美因-多瑙運河全線通航。這條被稱為“歐洲運河”的跨流域通航運河從萊茵河支流美因河岸的班貝格到多瑙河的凱耳海姆,全長171千米,寬55米。其間需翻越汝拉山,最大落差175米,工程十分艱巨,沿途修建了16座長190米的船閘。工程於1921年德國政府和巴伐利亞州組建公司開始啟動,大規模建設始於1960年,直到1992年才完工。運河大大縮短了北海和黑海之間的航程,溝通了兩大水系沿岸的國家,還有跨流域調水、農業灌溉和水力發電等效益。這條運河在班貝格市區比鄰雷格尼茨河而過,把市中心老城區圈成一座東南西北走向的狹長島嶼,並在注入美因河前與雷格尼茨河彙合,彙合處建設了一座航運碼頭。這些使得班貝格更增添了水城的風情與魅力。
這是一座大學城。班貝格有著名的班貝格大學,其全稱為班貝格奧托•弗裡德裡希大學。這是一所創建於1647年的綜合性公立大學,它以兩位貢獻者的名稱命名,以文科為特色,學生近萬人。設有語言與文學院、天主教神學院、信息系統與應用計算機科學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社會與經濟學院、社會工作學院等6個學院。在一個只有7萬多人口的小城,有這樣一座師生上萬人、歷史悠久、在德國排名比較靠前的大學,班貝格完全有資格擔當大學城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