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之五

作者: 自助游俠2001

導讀南下之五:2010年8月3日 為了趕在交通早高峰前抵達上海,我們5點40分從錦溪芳芳客棧啟程。在我的煽動下,大家同意去甪(音“鹿”)直古鎮溜一圈。反正現在不要門票。據說,“萬盛米行”舊址就在甪直古鎮上。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課文“多收了三五鬥”的內容“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 ●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Lùzhí) ...

南下之五:2010年8月3日

為了趕在交通早高峰前抵達上海,我們5點40分從錦溪芳芳客棧啟程。在我的煽動下,大家同意去甪(音“鹿”)直古鎮溜一圈。反正現在不要門票。據說,“萬盛米行”舊址就在甪直古鎮上。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課文“多收了三五鬥”的內容“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

●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Lùzhí),這是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對江蘇省蘇州市甪直鎮的高度評價和贊譽。甪直鎮作為神州水鄉古鎮的佼佼者,的確名不虛傳,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跡、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贊嘆不已。

甪直是葉聖陶先生的故鄉,這裡有葉聖陶實驗小學,這裡有他文章《多收了三五鬥》裡提到的萬盛米行。我們在米行門前留影,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更加珍惜今天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仇恨壓在老百姓頭上的三座大山。

●萬成恆米行是甪直鎮一家老字號店鋪,始於民國初年,由鎮上沈、範兩家富商合伙經營。米行規模宏大,有存放米食的廒間近百,是當時吳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為甪直鎮及周圍10多個鄉鎮的糧食集散中心之一。米行的格局為“前店後場”,前面是做買賣的店鋪,後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場和儲存糧食的廒倉。米行的河埠頭當地方言叫“河灘頭”,為裝卸谷米的碼頭。一對新谷登場,這裡舟船彙集,就會出現小說中所描繪的熱鬧場面。

●萬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鎮南市的萬成恆米行,位於甪直鎮南市河的西岸。它地處甪直古鎮南大門,從南塘港北行進南大橋,或從鎮域西側的田肚江東行過衙門浜橋就來到萬成恆米行的河埠頭。新中國成立後,這家米行跟其他米行一樣,被改造為當地糧管所的糧食收購站和糧食倉庫,一直承擔著為國家收購甪直地區農村的夏糧小麥和秋糧稻谷的任務。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農村改革不斷深入,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國家對農民糧食生產和收購政策不斷放開,地方糧食收購的職能逐漸完善。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地方糧管所的糧食收購和居民糧食供應走向市場化,“萬盛米行”也從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今天我們看到的“萬盛米行”,是甪直人民政府為開發古鎮旅游業,於1998年籌資改造的,地點在與“萬盛米行”原址相隔一百多米的南市河東岸。改建後的“萬盛米行”,力求再現民國年間江南的米市風貌,三開間門面的屋檐下懸掛著“萬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鋪內設有收售糧食的櫃台,上掛“萬商雲集”牌子。店鋪後是寬敞的石槔大院,穿過院子來到“耒耜堂”,堂內陳列著江南舊式稻作農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成為一處獨具水鄉風情的“農具博物館”。

暮靄中的甪直古鎮——

●甪直,全稱: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被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鎮古稱“甫裡”,又名“六直”。周圍有吳淞江、清小江、界浦江、東大江環繞,又鄰近澄湖、獨墅湖、金雞湖、澱山湖、陽澄湖等湖群,故素有“五湖之廳”與“六澤之衝”之稱。鎮南2公裡的張陵山有青蓮崗文化類型與良諸文化類型的遺址,發掘得新石器時代墓葬11座,出土文物211件,距今已6000年。並有晉張蒼梧夫婦(漢張良後裔)的合葬磚室墓一座,有墓碑仍存。

上圖是古鎮入口處“甪端”雕塑的正、反面照片。

依然是小橋流水,依然是悠閑自得,依然是陽光高照,依然是大汗淋漓。粗略一轉,在古鎮入口處找了飯店吃早餐。

7點30分,結賬58元。

7點35分,由甪直入滬寧高速。

8點,到達滬寧高速蘇滬界花橋收費站,交費15元。

8點15分,到達滬寧高速上海江橋收費站,收費45元。其中通行費15元,還貸款30元。同時發給一張有效期一周的“上海市貸款道路建設車輛通行費標識”,要求貼在車擋風玻璃上。

臨出發前我們按規定到當地派出所辦理了“進滬車輛通行證”,當時負責辦證的女警官告訴我們不用辦的,沒人查,她剛從上海回來。我們認為辦一張穩妥,即使不用也可以算作紀念。事實證明,不用辦也行。

上海就是上海,過了收費站就開始堵車,進入武寧路堵得厲害!平均時速10公裡。

9點30分,到達朋友介紹的賓館——龍城迎賓樓。此賓館坐落在一條比較寬闊的河的東岸,和它同側的是上海的棚戶區,甚至連棚戶區都算不上,疑似一些違章建築;對岸就是高樓林立的繁華街區。這種鮮明的對比,這種視覺的衝擊未曾見過。網絡上搜索知道,這條河是龍華港。

●上海南端有一條河,西接漕河涇,東連黃浦江。開埠以來的河道被稱為龍華港。依河而伴的路西通漕寶路,東鄰龍吳路,如龍擺尾,故稱龍漕路。龍華港與蘇州河,一南一北,遙遙相望,面北背南的龍華港自然就居以“下河”之稱。

通往賓館的一座小橋只能容行人和自行車通過,我們只好在賓館對岸的一片空地上停下車,再步行至賓館。雖然是朋友介紹的賓館,並且事前給我發過照片,我也有心理准備,但是真正身臨其境的時候心裡犯開嘀咕了。不過在上海而且世博期間,這種價位的賓館屈指可數哦!

硬著頭皮步入大堂,左手邊是總台,一位帶花鏡的阿姨級服務員在打電話,我隱約聽到好像是在訂中午的工作餐。趁她打電話的空環顧大堂,右手邊是一組供客人休息的沙發和兩個茶幾,牆角的空調沒開,一個落地扇在辛勤工作著。正對大門的牆壁上貼著一副上海城區圖,緊靠總台的立柱上(朝向服務員的一面)張貼著一份協查通知,三位犯罪嫌疑人被排列在一張A4大小的復印紙上。

阿姨打完電話,很熱情地幫我們辦理入住手續。“標准間有兩個,三人間沒有,等有了三人間再給你調。”後來直到我們離開上海也沒盼到三人間,這裡的生意還真火爆!

“今天太熱了,將近40度。”她邊擦汗邊對我說。“給你一個空調好的房間。”“謝謝,謝謝”我隨聲附和到。

拿到房卡,402、404兩個房間。老式的房卡,只能用來取電,不能當鑰匙。

“沒有樓層矮一點的房間?”我問

“沒有了。”阿姨答道。那就委屈父母爬樓吧。母親說“咱家也是四樓,沒事兒!”

總台背面就是樓梯,每層樓在衝樓梯的地方都有一個服務台。走到二樓的服務台又有兩個“阿姨”在忙碌著。事後發現,“阿姨”服務員就是此賓館的特色,一看就是國營的。哈哈!看到我們走上來,忙問“哪個房間?”“402、404”“先去402吧,404還沒打掃好。”我們按要求集中到402房間。剛才在二樓的一位阿姨跟上來開門。

房間裡的設施還是不錯的,很干淨。像是90年代初期的賓館,樸實無華。房間面積比較大,有線電視、空調、電熱水器、圈椅、茶幾、衣帽鏡、衣櫥、獨立衛生間一應俱全。

“不錯,不錯”母親贊許道。

稍事休息,我想起車放到河對岸似乎不妥,那裡很多垃圾車出出進進的。連忙和妻子跑到總台,阿姨說如果是小車可以開到賓館的後院,但是需要去繞一下,門口的小橋不可以過車的。

繞了一大圈,路過龍華機場,聽說過上海的虹橋和浦東機場,沒聽說過龍華機場呢!

●上海龍華機場,位於上海市中心區西南部,黃浦江的西岸,毗鄰著名的龍華寺,是中國民航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運營時間最長的機場,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創建於民國11年(1922年),稱龍華飛行港,有飛機8架。民國16年前後,改為陸軍機場。民國18年6月,由航空署接管改為民用機場,並設立龍華水陸航空站管理機場。同年投入民航運輸。1966年,上海至中國各地的國內航班,均由龍華機場遷至虹橋機場。1978年,龍華機場改名為中國民航管理局龍華試飛站。1982年改為龍華航空站。1983年以來,分別由航空站、上海飛機制造廠、上海飛機研究所、民航一○二廠、民航中專和技校、上海市跳傘俱樂部等單位使用。

把車子開到賓館後門,這裡有位修鞋師傅已經靠著大門撐好了遮陽傘,開始一天的忙碌了。“看來此門不經常開,這樣安全。”我心想

就我們這一輛車“孤苦伶仃”地在龍城迎賓樓的後院裡停了3天!

回房間的時候,路過二樓服務台,服務員阿姨熱情地問我們:“你們是哪個房間的?”說話間順手拿過一大串鑰匙。“我們是404的”我回答說,“那就上去吧!”熱情、安全,是龍城迎賓樓留給我們的印像。

這裡共四層樓,二、三樓各設服務間,二樓的服務員負責一、二層,三樓的服務員負責三、四層。今天在三樓值班的是一位有東北口音的阿姨,我和她攀談起來。她是遼寧營口的,來上海很長時間了,為何來上海不便打聽,看裝束像在上海定居,不是外來務工。這位阿姨知道我們帶父母來看世博,很熱情地把她手頭上的一個能折疊的塑料小椅子借給我們,說是帶著看世博方便,老人走累了可以歇歇。這個小椅子真的派上了用場。再次感謝那位阿姨。

11點30分,又該吃午飯了。繁華的大上海,驕陽當頭,去哪裡吃飯?這是一個難題!“賓館周圍找找唄!”父親一聲令下,我們五個人浩浩蕩蕩下樓了。

路過一、二樓之間的賓館“經理室”時,一位廚師打扮的人從裡面走出來,反應機敏的我立馬和總台阿姨的訂餐電話聯系起來。是來給賓館送餐的吧?賓館能訂他的午餐,說明性價比一定不錯,跟他去吃!“老板,我們跟你去吃午飯吧?”“好呀!”廚師痛快地回答,送上門的生意誰不高興!

廚師很熱情,他騎電動車,走走停停,我們跟著他。通過交談得知,他是飯店的老板,姓朱,他的飯店是周圍最經濟實惠的。(朱老板自己說的,我們沒有比較就沒有發言權)

沿著龍華寺向西再向南,大約走了有10分鐘,來到朱老板的飯店。

朱老板是安徽人,連他母親和他妹妹也在店裡給他幫忙。

一樓的員工忙著裝盒飯,看來外賣的生意很好,裝好的盒飯堆成了小山,我們跟著朱老板來到二樓,一上樓梯就看到左手邊的牆上張貼著朱老板女兒的獎狀。這裡已經有兩桌客人了。在朱小妹(老板的妹妹)的推薦下,我們點了幾個具有濃郁安徽特色的菜肴,米飯免費續添的。最後結賬:54元。天呀,這是上海呀,五個人,葷素搭配,色香味俱佳,才花五十多塊錢?太好了!誰說上海消費水平高?大家一致同意,把“大別山農家菜館”定為我們本次上海之旅的唯一指定餐飲單位。祝願大別山家常菜的生意興隆,越來越火!

返回賓館的路上,順手拍了龍華寺和龍華塔。

●上海龍華寺位於徐彙區中部,龍華路2853號。它以千年古塔、龍華廟會、龍華晚鐘成為名聞遐邇的宗教勝地和旅游景觀以及江南名剎。 據《同治上海縣志》載:“相傳寺塔建於吳赤烏十年,賜額龍華寺。”唐代皮日休《龍華夜泊》詩雲:“今市猶存古剎名,草橋霜滑有人行。尚嫌殘日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在唐人詩中已稱龍華為古剎,可見其歷史悠久。另有一說為五代吳越王錢鏐所建。以後龍華寺歷經興廢,今寺系清光緒年間陸續重建,1949年後龍華寺重加整修。

●龍華塔位於上海市徐彙區。被譽為滬城“寶塔之冠”的龍華塔,與龍華寺相對成立。相傳是三國東吳(222-265)孫權為孝敬他的母親而建,故又名報恩塔。賜額“龍華”,用藏西竺康居僧會所請得的五色佛舍利。塔身高40.6米,為七層八角,磚木結構。塔內壁呈方型,底層高大,逐層收縮成密檐。每層四面皆有塔門,逐層轉換,塔內樓梯旋轉而上,供游人登塔遠眺。塔頂飾有七相輪,新鑄塔剎重達3.2噸,由復盆、露盤、相輪、浪風索等18個部件組成。塔現樓閣式曲柱重金,飛檐面翹,檐下懸有56個銅鈴,風動鈴響,姿態雄偉美觀。

●2010年7月30日上午10點,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法會暨“龍華古寺淨素月餅灑淨開爐加持儀式”在大雄寶殿隆重舉行。龍華古寺首座海晏老法師率領本寺法師,為擺放整齊的各式各樣淨素月餅及贈送禮品灑淨加持,本寺素食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忠武居士陪同有關嘉賓領導上香祈拜。上海東方移動傳媒記者拍攝了這一莊嚴時刻。隨後,法師們誦著經咒,又來到素食公司生產車間,從選料間開始,依次為研磨、制餡,打模、烘烤、包裝等各區域作了吉祥灑淨、佛力加持,希望我們的淨素月餅能在佛光注照下完成生產流水線,為每一位有緣品嘗的眾生帶去吉祥和幸福。

路過志願者服務站,我們大體咨詢了一下交通路線,熱門場館等,太熱了,趕緊回房間涼快。

16點,睡了一大覺後,動身前往浦東。我們從賓館出來,在龍華路上的“龍華路華容路”站乘坐44路公交車,到徐家彙換乘地鐵一號線到人民廣場,再換乘地鐵二號線到陸家嘴。上海的空調公交2元/人,地鐵4元/人,一次出行,我們就得30元。

父母很多年沒到上海了,看看浦東新區的高樓大廈,看看黃浦江畔的東方明珠,兩位老人心潮澎湃,發自內心地贊嘆偉大的祖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趕緊留念!

此圖選自網絡

下圖選自網絡

而後乘坐82路空調車從陸家嘴到達世博7號門。那是相當得遠!或許我們不認路,心理上的錯覺吧!不過暮色中的浦東新區給我們留下深刻印像。路上,好多熱心的上海市民告訴我們看世博應該在哪一站下車,為此一位阿姨和一位老伯爭執起來。由於他們的方言聽不懂,不知爭吵內容,只能從態度和語氣、語速上判斷。謝謝你們,所有熱心的上海人!

無所適從的我們在耀華路長清路站下車。此刻,濛濛細雨大了很多,我們只好找地方避雨。邊避雨邊吃提前准備好的晚餐。避雨的地方離地鐵7號線出口很近,看到一位精明的婦女在向路人兜售雨具。由於我們只帶了兩把遮陽傘,只好花10塊錢買了一把傘。

買傘後不出五分鐘,哈哈,雨停了!

19點,每人花90元購買世博夜票由7號門入園,夜票老人和兒童沒有優惠。

我們只轉了C片區高架步道——塘子涇路——博成路這個區域的8個場館。斯洛伐克館、芬蘭館、挪威館、丹麥館、愛爾蘭館、烏克蘭館、希腊館等,土耳其館當晚閉館。首先到達葡萄牙館,人太多,不看!我們定的原則就是排隊超過30分鐘的場館一律免看。最後參觀了西班牙館,這是整個世博游中我們參觀的唯一熱門館。西班牙館外面包裹的藤片和館內的大娃娃給我留下深刻的印像。兒子更熱衷於在姑姑送給他的世博護照上蓋章。

姑姑已經幫他把中國館的章蓋好了。

挪威館底部基座

葡萄牙館

愛沙尼亞館

西班牙館內這個孩子胖得可愛吧?

這就是那個可愛的胖娃娃,你看看他有多高?

你看他淡藍的眼眸裡是不是透出一絲頑皮,一點可愛?

西班牙女郎和中國帥哥

21點40分,乘園區內的龍華東路線交通車,通過過江隧道到達日本產業館附近,又換乘一次免費交通車到達世博一號門。然後,在一個高架橋下經過多方打聽,找到733路停車站,這裡是終點站,又經過漫長的路途,終於在當天到達賓館。

23點30分,經過7個多小時的運行,我們安全返回。累困交加!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