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鏡像(16-19)富士鎮上空的煙霧/失落的箱根之旅/追逐富士山/想起了莊則棟

作者: WXCTravel

導讀作者:廬山紫竹 (16) - 富士鎮上空的煙霧 我們在東京游覽時一直都沒有忘記過要抽空去看看富士山。一天早晨,在東京秋葉原購物,順便打聽到只要坐上新干線到新富士,就能見到那神聖的山頂時,我們二話沒說,立即轉道東京站,登上了東海道新干線。 到達新富士時已過中午,在人流稀少的車站裡,我們是唯一的游客。放眼四望,車站的牆壁上,到處都貼滿了巨大的富 ...

作者:廬山紫竹

(16) - 富士鎮上空的煙霧

我們在東京游覽時一直都沒有忘記過要抽空去看看富士山。一天早晨,在東京秋葉原購物,順便打聽到只要坐上新干線到新富士,就能見到那神聖的山頂時,我們二話沒說,立即轉道東京站,登上了東海道新干線。

到達新富士時已過中午,在人流稀少的車站裡,我們是唯一的游客。放眼四望,車站的牆壁上,到處都貼滿了巨大的富士山招貼畫和相片。讓人感受到這座市鎮與富士山之間的特殊關系。

車站內,正在展出富士山攝影圖片展,幾位老人家坐在展廳內的一張桌子旁,正在低聲交談,看到我們進來,馬上全部轉過身來,對我們微微點頭,算是打了招呼。我們猜,他們很可能就是照片的作者們。展廳裡的照片從各種角度反映了富士山的四季風光,而且風格各異。其中我特別喜歡一張蔚藍色的富士山照片。整張照片處在一種藍調之中,只見遠處藍色的富士山峰被一朵純白的雪蓮覆蓋著,山的前面則是一片深藍色的大海,靜靜地沐浴在蔚藍色的天空下,站在照片的面前,仿佛我的心靈正在被淨化,馬上就有一種神閑氣定的感覺。回到英國後,我特地查了一下富士山的資料,發覺富士山離開海岸線還有相當遠的一段距離,倒是在周圍地區分布著本棲湖,西湖,河口湖,山中湖以及盧湖等五大湖泊,像光環一樣圍繞著這座聖山。

在車站內的日本旅行社櫃台前,一位中年女士接待了我們,她的英語是我們在日本旅行時所遇到的最棒的一位。她告訴我們在新富士或富士在平時是沒有辦法用肉眼看得到富士山的。她邊說邊遞給我們一張彩色的觀光地圖,指著富士山北面的一個小湖泊對我們說,如果真想要看富士山的話,可以乘坐巴士到這個叫做河口湖的地方,路上大約兩個小時。可惜今天去那裡的最後一班巴士已經於五分鐘之前開走了。見到我們失落的模樣。她打開抽屜,從裡面取出一些富士山的照片連同地圖一起遞到我們手裡,並且祝我們好運。

既然看富士山無望,又聽她能說這麼流利的英語,我馬上就意識到她可能是解答我內心一個疑點的最佳人選。原來當我們第一次坐新干線經過新富士時,就發現窗外籠罩在一片白煙之下,這些白色的煙霧從一枝枝細細的煙囪口冒出來,然後裊裊上升,變成一股股青煙,逐漸和天上的白雲融為一體。這個現像一直讓我對富士的環境耿耿於懷。今天的機會可不能放過,我一定要親自聽到這位日本女士的解答。

當我把這個情況向她反映時,她面帶笑容解釋道,富士是日本傳統的造紙工業基地,那些煙囪以及冒出來的白煙正是當地造紙廠的副產品。但是這些白煙在排放之前已經經過了特殊處理,完全符合排放標准。她還告訴我,她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富士,幾十年來既沒有聞到過異味,也沒有出現身體不適現像。最後她還強調說,富士的造紙工業和目前中國的造紙廠所排放的污染物完全沒有可比性。作為一個中國人,雖然對她的最後一句話感到刺耳。可是我不得不承認,富士鎮上的這麼多的煙囪要是有污染的嫌疑,肯定是一時一刻都無法生存下去的。

新富士站外,是一個很大的巴士廣場,站台上除了一些候車雨棚和巴士站牌以外,一個人也沒有。巴士站外就是公路。我們站在公路旁,眼到之處,同我們在新干線看到的基本一樣。當一股股的細煙,慢慢向上擴散時,如果攔腰切斷煙囪的襯托,看上去還以為是一幅耀眼的雲彩霓裳圖呢。

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希望奇跡發生。面朝富士山的方向,我們企圖透過縷縷的青煙,找到那能勾起我們幻覺的輪廓。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荒唐的舉動。因為除了茫茫的雲海,什麼也看不到。與日本最神聖的富士山有著親密關系的富士竟以這樣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實在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煙囪和煙霧是富士鎮一怪異景像



(17) - 失落的箱根之旅

既然在新富士不能看到富士山,我們回到車站,展開富士山觀光交通圖,希望附近有另一個地方可以遠眺。當我們發現JR鐵路可以一直通到離富士山更近的御殿場時,我們決定再試一下運氣。

我們重新登上了開往東京的新干線,經過三島,熱海來到了小田原。小田原是一個很大的中轉站,當我們按計劃准備乘坐JR線到國府津站去換乘御殿場線時,卻發現有很多人在排隊購買箱根登山線的車票。我們馬上意識到,這是一條更佳的路線。真是計劃不如變化快。我們立即改變主意,購買了能坐到終點的箱根登山鐵路卷。

登山列車上擠滿了乘客,火車開進山裡以後,高大的樹木,密集的叢林和深邃的山谷在窗外交替出現。原來日本還是有真正的大自然景觀的,只是我們一直沒有機會看到而已。因為登山的緣故,火車行駛得很慢,當火車停在湯本站時,所有的乘客都下了車,這是因為湯本是第一段鐵路線的終點站。也是一個溫泉旅游熱點,所以吸引了很多游客。但是站在對面站台上等待從湯本開出的登山列車的乘客仍然不少。

當第二輛列車啟動時,其實登山才剛剛開始。一路上,我們發現乘坐的列車上升的速度加快了。當列車在爬高時,可以聽得見列車輪子摩擦時所發出的喀喀聲。我們必須要牢牢地抓住安全吊繩或者扶手才能保持平衡,這種攀援方式讓我們興奮不已。我們還發現列車在攀援時采用的是"之"字形的來回行駛,而不是像汽車在盤山公路上環形上升。這不禁讓我想起了20多年前我在香港坐過的太平山登山列車,當列車在爬坡時,雖然沒有像今天這麼艱難,但也同樣會發出好似精疲力盡的喀喀聲,讓我感到異常刺激。如今這種感覺非但又回來了,而且變本加厲。

登山火車到了強羅以後,我們還得再換一次車,才最後到達海拔近800米的纜車站- 早雲山。

早雲山車站是箱根登山火車的終點和空中纜車的起點,也是一個溫泉旅游的好地方。但是我們希望能走得更遠,這樣才離富士山更近。可是,我們被告知,即將出發的空中纜車是今天的最後一班,如果我們到第一站大湧谷下車,在那裡只待半個小時的話,可以趕上最後一班返回早雲山的纜車。要是繼續往前,當天就沒有辦法回來了。無奈之中,我們只有先買上第一站的纜車來回票再說。

由於是最後一班纜車,可以容納18個人的諾大車廂裡就只坐了我和我的朋友兩個人。當纜車在空曠的山谷上空慢慢滑行時,真有一種"會當臨絕頂"的震撼。而不是僅用"壯麗"一詞就能概括的。當我們越過了茫茫的林海上空以後,就開始在冒著熱氣的山谷上空移動,這是一個遍地布滿岩石的峽谷,只有深褐色的石塊和硫磺的結晶體,猶如遠古時代留下的城堡廢墟。白色的煙霧正是從那些岩石的夾縫中冒出來的。這就是大湧谷,一個延續了三千年的活火山,而且至今還在苟延喘息。

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湧谷觀景平台上,可以聞得到山谷裡不斷散發出來的硫磺氣味。一條長滿野草的山路可以直通山谷。山路旁,一塊警告牌擋住了去路,上面寫著注意安全的細則。望著那終日都在噴湧煙霧的谷底,我真懷疑,不知哪一天哪一日,這裡也許會再來一番驚心動魄。平台上除了有一座廟宇以外。通往山谷的小路旁也擺放著一尊地藏菩薩,菩薩面前的香缽裡點著幾支棒香,不知是誰插在那裡的。極目遠眺,延綿的山巒一望無際,山坳處,一輪夕陽在雲層裡忽隱忽現,把整個天空都染成了金黃色。我們竭盡全能,將全副注意力放在富士山的方向,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可是始終是枉費心機,天際深處,除了晚霞紅雲,群山環抱。富士山始終都沒有展露自己的容貌。

再坐空中纜車往前走就是盧湖了,假如我們能在明鏡般的盧湖旁遠眺天邊那恍如雪蓮的富士山巔,那該是多麼唯美的一件事。但是我們知道這樣的機會今天不會再有了。將希望留給將來吧,最後一班纜車正在等著送我們回早雲山呢。

苟延喘息的大湧谷



蒼涼還是壯觀?



(19) - 想起了莊則棟

離開日本的前一天,我們必須要從東京回大阪了。在東京到大阪的新干線途中,有一個城市深深地吸引了我們,那就是我們這一代人都耳熟能祥的名古屋。

這要從 37 年前的一段"小球推動大球"的佳話說起。而這佳話中的主人公就是中國第一位獲得世界乒乓競標賽三連冠的乒乓健兒莊則棟。莊則棟自 1961 年起連續在第 26 , 27 和 28 屆世界乒乓競標賽上獲得了男子單打冠軍以後,成了中國人民的驕傲。但是隨著國內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中國不僅自動放棄了 1967 年和 1969 年在慕尼黑和斯德哥爾摩舉辦的後兩屆賽事,曾被中國政府一度捧為英雄的莊則棟也被打翻在地,成為革命的對像。

經過了幾年文化大革命的爐火焚燒,中國重新產生了要回到脫離已久的世界大家庭去的願望,因此當 1971 年日本舉辦第 31 屆世乒賽時,中國組織了以前世界冠軍莊則棟為主力隊員的賽團奔赴名古屋。故事就從這裡拉開了序幕。一天,在中國運動員乘車去比賽場地愛知縣體育館時,美國運動員 科恩錯上了中國代表團的車。莊則棟不僅大膽而主動地向科恩表示了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的友好感情,並且接受了科恩回贈的一件運動衣。這則新聞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極其平常,可是在當時的形勢下,卻震驚了西方媒體。莊則棟究竟是英雄還是賣國賊,也成為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爭論焦點。

當美國代表團繼續將橄欖枝拋向中國,向中國代表團提出回國前想順道訪問北京的要求時,不僅中國外交部不敢接受,就連周恩來總理也對此躊躇不決。假如不是在中美運動員離開日本的前一夜,中國最高決策人毛澤東主席連夜改變了主意,決定馬上邀請美國運動員訪華,中美關系的新紀元還不知再等到哪年哪月呢?

所以,每當談起中美關系正常化時,我們這一代人自然地就想起了莊則棟。而作為打開中美關系的發源地名古屋也因此有幸將永載史冊。回顧起這段歷史,我們心潮澎湃。今天,我們一定要親眼見到這部傳奇故事的發生地,親自來瞻仰在旁人眼裡也許微不足道的愛知縣體育館。

從名古屋新干線站下車,我們發現了這座古老的城市興建了許多現代化的建築物。除了中心火車站以外,站前站後的廣場上也都被眾多富有特色的樓宇所包圍。由於我們的時間不多,一出車站,我們馬上就按照預先的計劃搭乘地鐵名城線直達愛知縣體育館和附近的歷史古跡名古屋城。為了能同時探訪這兩個地方,我們在愛知縣體育館的所在地市役所的前一站名城公園下了車。

公園裡的游人很少,完全不像中國城市的公園裡那到處都是早鍛煉的人群。我們沿著公園裡的小道散步時,可以遠遠望見樹梢的上空浮現著一座同大阪城風格相近的翠綠色樓宇,那正是名古屋城裡的天守閣。同日本大阪城和熊本城一樣,名古屋城是日本封建割據歷史上的三大名城之一。

就在名古屋城入口的不遠處,我們見到了矗立在城牆邊的愛知縣體育館。這是一幢毫不起眼的水泥建築,遠遠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扁平的盒子。到了跟前才發現是一個專業體育場館。場館外的寬大的石階樓梯可以直通樓上的比賽大廳。透過圍繞著場館的半透明長窗,我們看到了穿行在走廊裡的年輕男女運動員。

我們圍繞場館轉了一圈,場館正門廣場上一尊女排球運動員擊球的銅鑄雕塑,很容易讓人回想起日本女排的光輝歲月。在體育館的接待處,許多學生模樣的青少年在排隊報考新學年的各類體育訓練班,訓練班的科目除了游泳,排球,壘球以外,還有乒乓球。我們不好意思破壞場館的規矩,因此只是在門口徘徊了一陣。不知道場館裡的工作人員或者這些前來報名的新學員們有沒有聽說過發生在 30 多年前的軼事。當莊則棟和美國運動員科恩在愛知縣體育館的照片,隨著電波傳遍全世界時,愛知縣體育館也成了人們注視的焦點。

站在愛知縣體育館的台階上,我又一次地想起了你 - 莊則棟。

名古屋車站廣場



愛知縣體育館-第31屆世批賽乒賽舉辦地



篇幅所限,為原文節選。要看完整原文及其余7張圖片,請到鏈接:

http://www.chuchairen.com/2009/03/wxc16-19.html


精選遊記: 東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