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在余姚境內,從高速公路行車至大隱出口,沿余姚方向至河姆渡遺址牌坊向北至渡口過姚江人渡即達遺址。遺址共分為博物館、遺址現場展示兩部分組成,目前,均免費參觀。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
遺址現場展示位於博物館東南,以考古發掘場景復原和“干欄式”建築重建,再現了先民生產生活場景。在考古發掘現場內布滿密密麻麻的木建築構件,特別是木結構水井口遺跡,是我國南方迄今發現最早的水井結構。但人工修飾的痕跡很大,至少遠古的木構件不會存放在露天。
博物館第一展廳為序廳,以照片、模型、文物等,概括地介紹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況。特別是展出的兩個完整的人頭骨和復原的頭像,讓觀眾見識到我們遠祖的模樣。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態環境的模型,形像地再現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狩獵等生產、生活場景,栩栩如生。
第二展廳反映稻作農業及漁獵采集活動。展出的實物有 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的稻谷遺存等。此外展出的還有耕作、加工工具。另外,從這裡陳列的骨哨、骨箭頭、彈丸等漁獵工具,以及酸棗、橡子、芡實等果實來看,證明漁獵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
第三展廳反映河姆渡人生活和藝術兩個內容。陳列著干欄式建築木構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陳列的還有種類繁多的紡織工具,展示了當時成熟的紡織技術。展出的以像牙、骨、玉、石、 陶、木為材質的文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構思奇特的藝術作品。
離開遺址時間已經不早,我們一路驅車趕到紹興,趕緊用餐,以便及早回到上海。兩天的形成安排妥當,相當圓滿,既欣賞了雪竇山優美的自然景色,又探尋了一回我們老祖宗的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存。總體來說,不虛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