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離開故土久了,未免就會惆悵,惆悵家鄉的三樣東西,鄉情、鄉音和鄉食。不管走得多遠,心最想念的是故土的親人朋友;不管去往哪裡,耳最想聽的是故土的濃濃鄉音;不管飄零何處,胃最想煞的是故土的那一口家鄉味。
家鄉的味,最勾引人的卻是那平常得再平常不過的小吃。就是這平常不過的小吃,有時會讓我們的心過不去,甚至是:夢繞情牽。
第一樣小吃:冷面
上海有一樣小吃只有夏天有,其他季節絕無。據說有個大胖子怕熱,可他一到冬天,就想著大夏天,無他,想冷面,想吃冷面,想煞冷面。
本人在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2-r1190251-detail.html 《尋訪上海的30碗面》中之所以沒有寫冷面,概因冷面在上海的小吃中是一朵秀麗的異葩。冷面,確切的說應該叫“上海冷面”,一走出上海,絕對吃不到。很多地方把“冷的面”叫“涼面”,只有上海的冷面叫冷面,還有朝鮮的冷面也叫冷面。但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面,猶如毛澤東和金日成都曾叫紅太陽一樣。
從前的人想冷面,想的時間比較長,要從秋天想到冬天,再想到春天,春暖花開了,可老天爺就是不讓大地升溫。那個大胖子就急了,天天盼天熱。天一熱,櫃台上擺出了冷面的架勢(店家一般為冷面專門辟一角落,全封閉,內裝空調以保持低溫,顧客可清楚地看到玻璃後面的冷面和澆頭及調料),大胖子一准來一瓶冰啤酒,一客冷面,還是一客清冷面。一口冰啤,一口清冷面,一臉的滿足,標志著為時兩個月的熱天開始了。
現在的人想冷面,想的時間比較短,想一個冬天就可以了。吃的時間比較長,可以從春天一直吃到秋天,我真是感覺不到上海有春天和秋天。還沒有聞到春風催花香的情致,天忽地一下就暴熱了,還沒有聽到秋風掃落葉的肅殺,濕冷的冬日就席卷了大地。說句實在話,吃四、五個月的冷面,也許來年真就不想再吃。子曰:“不時,不吃”,意思:不是時節的東西,不吃。都已經“秋分”已過的時節,天依然還是33度的大熱天。
上海吃冷面的地方多到數不過來,到哪裡去吃呢?不要到面館,要到飲食店,或稱點心店。從前上海堂堂正正稱“店心店”的至少有幾千家,現在你若是上點評網上去查“飲食店”或“點心店”,可能只有百來家。大家都要面子,都改名了。
“四如春點心店”,據上海市地方志記載,成立於1929年。早年開在瑞金一路15號,以後可能搬遷到過福州路上。再後來就是到長壽路的大自鳴鐘那裡,最後淪落到:普陀區石泉路72號(近鎮坪路)。
它家也改名了,改成“食府”,叫“四如春食府”,一條兩邊都是老公房的街道門面房,“食府”兩字怎麼叫怎麼別扭。一腳踏入,人聲鼎沸,環眼望望,還是“點心店”。
點一客清冷面(二兩)3元,一碗牛肉粉絲湯4元,一客鍋貼(一兩)3元。
三樣東西都要自己去拿,沒人跟你端。先奔玻璃房的冷面,看裡頭的服務員取盤,裝面,澆一勺醬油,再一勺醋,再一勺花生醬,手法嫻熟,滴醋不漏,也是一種視覺享受。等把冷面、湯、鍋貼、碟(加醋,吃鍋貼)都放好,才細細的端詳這盤冷面。
上海的冷面不裝在碗裡,都裝在盤子裡,以使冷面散得開。一客好的冷面,看著要有蓬松感,有點點油油亮亮。我為何在如此多的店家中只選“四如春”呢?1937年前後,冷面的制法都是將面條煮熟後,用冷水衝涼而成。1949年後,衛生部門因冷面用生水衝涼而予以禁售。1952年,“四如春點心店”采取將面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的辦法加工冷面,獲得成功。不僅符合衛生要求,且加工後的面條硬韌滑爽,備受上海人民的喜愛。
不要小看這爿店,它可是“上式冷面”(算我秋葉飛起首創的叫法吧!)的鼻祖,新中國第一家允許賣冷面的店!入口果然不同凡響,硬韌清口,酸鹹到位,裹著一點花生醬的香甜,爽!與很多家冷面不同,這面吃口竟然非常滑溜。一般店的冷面,若花生醬調得過厚,就會有點黏,過黏就成麻醬拌面了(見30碗面之“味香齋”)。
上海的冷面,用的是小闊面,若不是,肯定不好吃。吃冷面,一定不能干吃,得來點湯什麼的。干吃冷面,上海人叫洋盤(1),會噎著,而且是很深刻的噎,估計這輩子會忘不了的那種噎。
最絕配的湯,應該是熱的咖喱牛肉湯、血湯或油豆腐線粉湯。還有一種配法,也令人回味無窮。我小時候,有的點心店會在熱天賣“赤豆刨冰”,當把蓋滿整個杯口的刨冰邊緣一點點的挖到碎冰下面的水裡去後,就可以一口刨冰,一口冷面,吃個舒坦。整個夏天也會因著這一口一口的味道而深埋於記憶中,無法忘懷。
更有一種配法,就是那個大胖子喜歡的吃法,一口清冷面,一口冰啤酒,中西結合,妙趣無窮。我也喜歡如此吃法,冰啤酒要一大口喝,清冷面也要一大口吃,在夏天的時候,其爽心的程度,不亞於冬天大塊吃羊肉喝燒酒。當然有人吃冷面,一定喜歡放澆頭。
玻璃房的冷面間,調料的邊上一般會放一大鍋一大鍋的澆頭,早年店家多用搪瓷鍋,搪瓷鍋是過去時代的產物,如今用不鏽鋼鍋的偏多。吃冷面,經典的澆頭就兩個:三絲和辣醬。三絲適合喜歡清淡口味的,辣醬適合濃重口味的。三絲一般是肉絲、青椒、綠豆芽(或茭白絲) ,與冷面一起入口,四味一體,爽口解饞。而辣醬澆頭一經加入,這面就口重了,會把冷面的本味偏掉,但有人就是喜歡如此吃。更有甚著,吃大排冷面的時候,會讓服務員加大排湯,一加還兩勺。口各有嗜,非為絕對,喜歡的就是最好的。
“四如春”的這碗牛肉粉絲湯我就不說了,怕玷污了冷面鼻祖的清譽。鍋貼我也不說,怕後面的30樣小吃之“鍋貼篇”再也寫不出文字。
30碗面吃了半年,歇半年後,30客生煎又吃了半年,再歇半年,來吃30樣小吃。其實上海的小吃何止30樣?就算只吃30樣小吃,每樣吃半年,歇半年,再吃,共需耗時30年。到那時,我肯定吃不動了。以我的身體狀況,也沒指望能吃上30年。
最重要的是,那些店會等我嗎?
注:洋盤(1):不懂,不內行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冷面店:美新、四新、盛心、友聯、豐裕、王家沙、大富貴、喬家柵、滄浪亭、又一村、老盛昌、味香齋、萬壽齋、吳越人家、德興面館、老城隍廟小吃廣場等。
小小聲明:本文首發於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