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號和11號,我們繼續在台北參觀,先後去了中山博物院、陽明山、中山紀念館、101大樓。原先只知道台北有故宮博物院,因為裡邊收藏和展覽的都來自北京故宮。其實這裡找不到故宮博物院,只有中山博物院,從南大門的牌坊看,有點像南京中山陵的大門,博物院一樓大廳中央是中山先生的坐像,與中山陵墓室紀念堂坐像相似,但顏色不同。為什麼要給博物院加上紀念孫中山的主題?我猜可能是想強調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張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中山紀念館在中山先生像下邊,用金字銘刻著的不是總理遺囑,而是他親筆題寫的禮記中關於天下為公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衿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段話其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追求的共同理想,今天台海兩岸都在努力踐行這段老祖宗的遺教。所以這段話其實也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語言。用這段話來紀念孫先生,比用總理遺囑少了點黨文化的味道,多了些民族的情懷。
結束台灣游的最後一個節目是參觀101大樓,這座高達508米,曾經是世界第一高樓的101,是台灣經濟騰飛的產物,是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像征,是台灣人民的驕傲。
下邊五層是商場,由於時間有限只好忽略不計。在購票時被問及有無參觀過花博會的卡,如果有可以享受優惠。因為不知道用過的花博卡還有這等用途所以沒有帶來。雖然不能享受優惠,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101對游客的友好。
乘每分鐘上升一公裡的世界最快速電梯,用40秒不到的時間就到達382米高的89層,這裡有室內觀景台,每個人可以領一台帶耳機的自調解說機,沿窗邊轉一圈有13個觀景口,到幾號觀景口,撥動相關號碼,就能聽到對眼前景色的講解。高度不同對感覺有明顯的影響,高度可以拉近距離,我們在中山紀念館看101大樓,覺得相當遠,可是在101的89層,看中山紀念館就在腳下。
在觀景台上看到的台北雖然廣大,但非常陌生,因為我們兩天來的活動集中在北山下邊一線,市區內主要街道沒有經過,或許偶爾涉及也不知道,特別是那些曾經風雲際會攪動歷史神經的地方,像紅衫軍倒扁的凱薩格蘭大道,像阿扁去中國化搞的什麼自由廣場等等,都不知在何方,因為陌生,所以本來可以溫故知新畫龍點睛的高台觀景,實際上變成好像到設計院裡看城市模型。
再步行上91層,參觀懸掛在中間的風阻尼器,就是直徑5.5米重660噸的一個大圓球。據說它可以增加大樓的穩定性,抵消狂風對大樓的影響,幫助大樓承受每秒60米的風速。我不知道這麼大這麼重的球是怎麼吊上400米高的樓層的,也許是把材料吊上來就地焊接起來的吧。
保證大樓穩定的另一個因素是基礎牢靠,在我們看不見的地下,打進了380根基樁,每根基樁的直徑是1.5米,這些基樁一直打到地下的80米深處。因此大樓可以承受2500年一遇的大地震。這幾年地震風災沒給台灣少找麻煩,山垮摟塌多曾發生,但101經受考驗巍然屹立。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台灣能做成這樣一座建築精品不能不令世人欽佩,欽佩台灣人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