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達裡湖冬捕紀行

作者: 閩山茶客

導讀2009年12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克什克騰達裡湖冬捕節開幕,來自國內外的1000多名游客參加了首日的冬捕活動。漁民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裡湖冬捕節現場進行了捕魚作業。 位於克什克騰旗境內的達裡湖是內蒙古第二大湖泊,面積238平方公裡。達裡湖冬捕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捕魚方式。 這天,天剛蒙蒙亮。人們就開始了從經棚鎮前往達裡湖的旅程。 達裡諾爾是蒙語,漢� ...

2009年12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克什克騰達裡湖冬捕節開幕,來自國內外的1000多名游客參加了首日的冬捕活動。漁民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裡湖冬捕節現場進行了捕魚作業。

位於克什克騰旗境內的達裡湖是內蒙古第二大湖泊,面積238平方公裡。達裡湖冬捕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捕魚方式。

這天,天剛蒙蒙亮。人們就開始了從經棚鎮前往達裡湖的旅程。

達裡諾爾是蒙語,漢語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寬闊的湖,諾爾就是湖。它在內蒙克什克騰旗的西部,湖周長百余公裡,呈海馬狀。它為堰塞封閉式半鹹水湖,屬高原內陸湖。湖水無外瀉,總儲水量達16億立方米,水深10~13米,最大水深13米,面積238平方公裡,容積 16.0億立方立米 。

克什克騰旗所在地的經棚鎮距離達裡湖有75公裡。

達裡湖生態環境良好,因此成了鳥類的天堂。這裡有鳥類134種,其中國家1級保護動物有丹頂鶴、白鸛、黑鸛、大鴇和玉帶海雕等5種;國家2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小天鵝、灰鶴、白鶴等18種,被列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鳥類物種多樣性保護優先序列的有21種。經過專家多次考證,這裡鳥類有15目32科109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二級保護鳥類18種。此外,尚有許多具有經濟價值的鳥類。這些鳥類中,屬於《中國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中規定的鳥類有62種。但為什麼這些鳥類會居於此呢?回答很簡單“良禽擇木而棲”。

《口北三廳志》已記載“達裡湖鳥嶼,為水禽聚集之所。”鳥嶼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達裡諾爾湖位於內蒙古高原,地勢高,光照條件好,水面廣闊,人煙稀少,其次湖域島嶼壘壘,不僅是當地鳥類棲息繁衍的良好場所,又是西伯利亞到中國東南沿海候鳥之重要繁殖地與歇腳地。國家重點保護的丹頂鶴、白枕鶴等鳥類於此也有發現。達裡湖享有我國第三大天鵝湖的美譽。

在祭湖場地,一人多高的“頭魚”架兒立在祭湖場地門口。



關於達裡湖的華子魚還有個傳說。據說當年康熙大帝幸臨草原,從達裡諾爾湖捕魚後,又在草原上采集了白蘑、山花椒一起烹制,鮮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開,並說吃了這裡的魚,朕便不想天下的魚了。回到京城後,仍念念不忘,以後又多次派人來捕魚,飛馬送入京城。

的確,華子魚鱗細肉豐,煎、燉、炸、烹味道鮮美。從傳說到品嘗全魚宴,人人都說味美。究其原因,這裡的魚全靠自然繁殖,不需人工撒魚苗。水質特殊也是主要原因。

今年的冬捕儀式就將在這冰封的達裡湖上舉行,此時冬捕點湖面結冰厚度已達80釐米,無數的生命就在這堅實冰層的呵護下休養生息。

開幕儀式活動就在這選定的長、寬均為48米的正方形冰面上進行。前期准備工作已做了20多天。

但據《克什克騰旗志》記載“相傳清康熙用駱駝從黃河馱百條鯉魚,放生於此。”從黃河至達裡湖萬千裡路,康熙帝可謂用心良苦。從清明到端午節前後,正是各類魚產卵期,在這漫長的春季裡,魚群始終沿著牧草返青的河道溯流蜂擁而上,有時竟造成水流不暢。當地人說,手腳輕盈的人可以踩魚背過河而不致落入水中。

華子魚有頂著冰凌產卵的習慣。《王國維遺書》上記載“每三、四月間,自達裡諾爾湖溯河而上之魚,堵塞河渠,殆無空隙,人馬皆不能過,漁兒爍之名蓋本於此。”

儀式前的各項准備事宜正在忙碌的進行。9盆聖火呈圓型擺放在主席台與供桌之間。

為了維持達裡湖的生態鏈,每年春季魚產卵的時候湖區工作人員要護魚防止偷捕,而到了冬季,捕撈隊隊員們在選定日子之後就要做准備冬捕的相關事宜。

蘇魯錠的蒙語意思是“長矛”,是蒙古的像征,是戰神的標志。

據耶律楚材自轉記載,帖木真出生的時候,手中握著一塊胎血,掰開後發現,是一個兩頭尖尖的菱形圖案。後人說成吉思汗手握著“蘇魯錠”出世,是上蒼派來拯救蒙古民族的英雄。

後來由遼國來到蒙古的金帳第一謀士耶律楚材派俘獲的俄羅斯能工巧匠按此圖案打造了一個標志物,取名蘇魯錠。設在成吉思汗金帳的頂部,並作為蒙古軍隊的軍棋和軍徽圖案。從此,蘇魯錠代表著戰神,代表著成吉思汗,代表著至高無上。

冬季捕魚開始的那天要舉行祭湖神等儀式,還要放鞭炮祭湖神。

挺拔的蘇魯錠格外引人注目,用“蘇魯錠”裝飾的祭壇旗門,分外莊嚴肅穆。

祭祀湖神用的冰雪敖包。也早已用蘇魯錠與各色的經幡裝扮一新。

蒙族姑娘裝扮一新,參加慶典。看得出來,她們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氣溫已是零下二十余度,蒙族漢子已是霜花滿頭。雖是天寒地凍,他們倒也精神鑊鑠。頭戴著皮帽,脖子上圍著脖套,腳上穿的是氈疙瘩(一種用羊毛做的硬靴子),身著厚厚的皮襖。

難怪冬天的蒙族漢子會被稱為“中國北方的愛斯基摩人”。

族人管家著蒙古袍,皮靴,狐皮帽子,站在祭壇旁邊。前來做法事的喇嘛也裝束一新。

今天這場盛事的主持人,身著蒙古皮袍,頭戴狐皮帽子,腳穿皮長靴。頗為威武。

祭祀的隊伍已排列整齊。在祭祀現場外圍,立有一排繪有日月火的九面旌旗。各相關人等,均已到位。

參加祭祀典禮的舞蹈者,在彩妝的蒙古族姑娘簇擁下開始緩緩入場。隊伍帶來了一批新的蒙古族美女。她們朝氣蓬勃,個個恪盡職守。

台前擺設一長案,用來放置九種貢品,貢品是牛肉干、羊肉干、奶制品、鮮牛奶、水果、白酒或奶酒;點心就是果子、糖塊、五谷等。

在貢品案前設立三個香爐;香案前方安置九個用火撐子支立的聖火盆;

香爐前鑿開一冰窟,用來祭祀湖神時向湖裡敬獻各類貢品;在冰窟右側各擺放一箱漁網,用於祭祀漁網神靈和敬獻貢品;在蘇魯錠祭壇左側立一冰雪敖包,上面插些松枝,拉出幾條經幡線。

每到冬季捕魚前都要舉行“醒網祭湖”祭祀活動,人們認為漁網上附著有神靈,非捕魚期漁網入倉後已經沉睡多時,捕魚前需要喚醒。

祭湖的重要祭祀物品-烤全羊,也扎上了紅綢。舉行儀式的場地已安排好,各類使用的祭祀物事都已排列整齊。

按照達裡湖的漁家傳統習俗,在冬季捕撈活動開始前先要舉行“祭湖醒網”儀式。人們以天為父,以地為母,喚醒沉睡的網,讓湖神保佑人們過一個豐收年。

這百年延續下來的儀式流傳到今天,所表達的是湖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對大自然的感恩。

9:30分,祭湖的儀式正式開始。

伴隨著悠揚的馬頭琴聲,莊嚴的祭湖儀式在聖火盆點燃的一剎那拉開帷幕,凝重而低沉的音樂聲中,古老而又神秘的祭湖儀式開始了。

族人代表神情莊重,舉起手中的火把,點燃聖火!他們高舉火把並肩繞場一周,即將用手中的火把點燃九盆聖火。



遠道而來的各路記者和攝影愛好者舉起長槍短炮一路伺候,使傳統儀式增添了科技含量。

祭祀隊伍繞場一周,氛圍莊嚴肅穆。人們用跳蒙古祭祀舞、誦祭湖詞、獻哈達等形式,祈禱今年捕魚獲得豐收。

隨著鼓樂奏響,表演者頭戴怪異的面具開始舞蹈……他們動作莊重而虔誠。圍繞聖火,隨著急促的鼓點,他們的舞步歡快而不時變化。他們用心靈在舞蹈,以真誠祈禱神靈降福。

熊熊的聖火,像征著他們向往的光明、富裕。

蒙古祭祀舞: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跳神儀式。

傳說它是於16世紀後半葉隨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一起傳入內蒙古地區,逐步演化為祭祀舞,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了。達裡湖畔的蒙古祭祀舞有著自己的獨特風格。傳統的舞蹈將儀式推向高潮........。



主祭人開始誦主祭詞,祈求湖神保佑……,喇嘛點燃香火。身披紅衣的喇嘛在祭壇前誦“吉祥經文”。身披紅衣的喇嘛在祭壇前誦“吉祥經文”。經文呢喃,法鈴清脆。雙手加持,法鈴嗚咽......。

之後蒙古族祭祀誦辭者著羊皮襖,狐皮帽,氈靴。正在頌詞。

頌詞者向冰窟瀝下貢酒。



族人管家與頌者切割烤全羊。然後將這些貢品拋灑在冰窟中,獻給湖神。

陪祭的姑娘引領祭祀誦辭者,前往祭祀冰雪敖包。他們要圍繞冰雪敖包,按順時針方向繞三圈,以求吉祥。

主持人宣布祭祀儀式結束,開始冬捕。參加冬捕活動的拖拉機,今日也盛裝出行。



在極度寒冷的冬季,漁民們一般在凌晨就要出發前往“冬捕”現場了。直到中午前後捕魚結束.

整個“冬捕”過程通常要歷經十余個小時。除參與捕魚作業的漁民外,普通人很難去經歷冬捕的全部過程。

在極度寒冷的冬季,漁民們一般在凌晨就要出發前往“冬捕”現場了。直到中午前後捕魚結束.

冬捕”顧名思義就是冬季捕魚,再說准確些就是冬季的冰上捕魚。

冰上捕魚要把魚網下到冰下才能捕到魚。

魚網從入網口下水,再牽引到數百上千米以外的出網口。一網下去居然能捕到上萬斤魚甚至十數萬斤魚。這正是“冬捕”的神奇之處。

一次“冬捕”往往要動用的人力幾十甚至上百,經歷十多個小時,還有一套非常繁復的作業流程。

首先,用冰镩子(钎子)在冰上穿鑿出入網口和撥杆洞口。

過去冬捕全靠人工作業,現在就享福多了。在冰面上打眼,也用上了鑽孔機。撈魚網與漁網也是冬捕的重要工具。

“冬捕”時是每年最冷的季節。為了保證能在中午前後結束捕魚,漁民們必須在凌晨三、四點就從駐地出發前往作業現場。

到達捕魚地點後,首要的工作是確定入網地點、捕魚的區域和出網地點(這件工作一般在前一天就做了)。

在預先選定的地點,我們看到各種工作早已准備就緒。

冬季水面冰封後冰下的水溫通常保持在零上4度左右,在這樣的溫度下魚會扎堆兒呆在一個地方不動。而扎堆兒的魚群究竟呆在什麼地方則要完全憑漁民的經驗了。

如果捕魚地點、區域選不准的話,忙活半天捕不到魚的情況也是有的。

捕魚區域就是下圖撥杆洞圈定的區域。捕魚區域也是漁民根據經驗確定或方或圓,或大或小。

入網口和出網口相距數百米直至一兩千米不等。入網口和出網口多為兩三米見方的方洞(出網口也有三角形的)。

撥杆洞間隔八九米或十來米,為直徑30釐米左右的圓洞。撥杆洞是將魚網從入網口牽引到出網口的重要一環。撥杆洞雖然不大可數量很多。視入網口和出網口的遠近,有時撥杆洞可多達數百個。

選擇好下網地點、出網地點和捕魚的區域“冬捕”作業就開始了。

魚把頭會根據經驗選擇冰面平坦、底質無障礙和魚群集中的網場,在下網處、出網處的拐角處插上不同規格與顏色的旗幟,標明網場範圍。網場形狀呈六邊形,寬度600米左右,長度3500米左右。

網場選定後,工人在冰面上開鑿長2.5米、寬2米的長方形下網眼,接著把引杆放進冰洞,引杆後面牽動著尼龍牽引繩,牽引繩連接著長達800米的大網,徐徐地置入水下。

接著撥杆(又叫走杆),下網。

冰上的入網口、撥杆洞打好後,將引繩木杆從入網口下到水下,通過撥杆洞用撥叉撥動引繩木杆前移,這就叫走杆。走杆離不開撥叉和引繩木杆兩樣重要的工具。

撥叉:木杆的頭部安個金屬撥叉。撥叉就是用來撥動引繩木杆前移的工具。

引繩木杆(又叫穿杆子、引杆):引繩木杆一般選用筆直規整的杉木杆(就是過去蓋房子搭腳手架用的那種木杆)。引繩木杆長十余米。引繩木杆在撥叉的撥動下帶動引繩再帶著魚網從入網口到達出網口。到達出網口後要換上的粗大繩子用絞盤將魚網拽出冰面。

順著入網口朝兩邊各下一根引繩木杆。撥杆的尾部栓著一條結實的細繩子(引繩),細繩子連著魚網。漁民將撥杆插入撥杆洞下的引繩木杆上,稍稍旋轉再向前一撥引繩木杆就帶著引繩向前移動了。以此類推最後將魚網牽引向出網口。依照確定的捕魚區域兩邊需同步走杆。木杆的浮力使得引繩木杆緊貼在冰層下,隔著厚厚的冰層可以清晰地看到引繩木杆的移動。

走杆是“冬捕”的最重要環節,這是技術活得行家干。你想,如果把引繩木杆在冰下撥得找不著了,那不白忙活了嗎。走杆失敗意味著整個“冬捕”的失敗,是漁民最忌諱的。

大網完全入水後,如何能按照工人們設定的路線移動?

原來,大網前進的方向是由引杆控制的。引杆由幾段木頭拼接在一起,長達30多米,在冰下漂浮在水中。每隔30多米,工人們會先打好直徑30釐米的冰眼,將走杆叉由冰眼伸入,撥動引杆前進。

粗大的尼龍引繩過去靠馬匹牽引,現在則靠機動絞盤牽引,尼龍引繩拖動著大網緩緩前進。當大網伸展到近300米左右處,又折為平行方向,直到運行3公裡後,才又折回伸向出網口。這麼一來二去,水中的魚兒就慢慢地被攏入了網中。

隨著引繩木杆的向前移動將魚網(圍網)從入網口下水。在引繩的帶動下慢慢向出網口方向移動。

魚網的長度視捕魚區域的大小有數百米直至數千米長。魚網上邊有浮子下邊有重物墜著。魚網下水後上沿的浮子緊貼冰面,魚網底下墜在水底。

冬捕的最後一項是起網。

隨著引繩木杆的前移並下魚網後,魚網在引繩的帶動下慢慢向出網口方向移動。當魚網的前部到達出網口後即換上更為粗大的牽引繩,通過絞盤將魚網拽出出網口。隨著絞盤的轉動網住的魚群會越來越多。最後當魚網全部被絞盤拽出出網口後,捕魚過程就基本結束。

趕巧了一網上來可捕到魚上萬斤甚至十數萬斤。這樣的情況下人力起網是拉不動的。所以多數要用到馬拉絞盤。現在起網,不再用馬匹,而是用拖拉機牽引了。有了拖拉機拖動的絞盤機,下網後工人們可以歇息一陣子。

來根煙,躺在軟綿綿的漁網上,遙望藍天。放松一下,多愜意!

這一網下去,少說也有五、六萬斤。能不高興?憑借多年的經驗,漁工們都露出會心的笑容。

小時候,坐在村口高高的草垛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現在,坐在冰湖捕場高高的漁網上、遙望藍天.

這能勾起年輕漁工多少心事?



現場一片忙碌。出網口是個被鑿開的梯形冰窟窿,面積大概有10平方米。大網被拖拉機徐徐地拉出冰面時。網兜裡活蹦亂跳的魚,漸漸地露出了水面。魚出了水面先是鮮活的,很快裹上一層霜就不動了。



活魚隨網而出水,魚躍人呼,很是壯觀。

工人們一邊整理著兜網,一邊開始抄起漏網,往拖拉機的掛車上裝魚。甩起銀魚,網住希望.........。



達裡湖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大淡水湖,水質為氯化物重碳酸鈣鎂型水,鹽分以碳酸鹽為主,酸堿度在9.4~9.6之間,由於連年干旱等原因,蒸發量大於補給量,湖面年年在收縮。達裡湖水含鹽為5‰,還有相當的的堿分。因此外來魚種難以存活。

湖內只產兩種魚,即鯉魚、華子魚(瓦氏雅羅魚)。這些鮮魚,肉質鮮嫩細膩,營養豐富。達裡湖每年年產湖魚達60萬公斤。

剛剛打撈上來的鯉魚和華子魚略呈金色,在陽光下甚是耀眼。這滿滿一車廂的金色魚鮮,場面真是壯觀。



多家電視台也前來采訪狀觀的冬捕節。好像是旅游衛視,她們來自炎熱的海南。在這天寒地凍的地方真很不容易,主持人很敬業。

在拉網過程中,對捕撈上來的幼魚,隊員們便將它們輕輕摘下放入水桶中,而後再投入放生孔中,這便是“納福放生”。對於“納福放生”,打魚人有自己的說法:在過去的日子裡,漁人靠打魚謀生,同時又有良心自責。便在出魚孔旁邊鑿一個放生孔,把打上來的幼魚放生,以撫平內心的自責,從此便有了放生祈福、以求安康的習俗。

而在今天來說,將幼魚放回水中,從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上來說,也是很有意義的做法。

拉網剛剛結束,“頭魚拍賣”活動便開始了,拉出的第一箱湖魚以300元的底價進行拍賣。主持人剛喊完“開始”,喊價聲便你來我往,此起彼伏。“400”、“500”……。

當有人喊出“600”的時候,人群沸騰了。



在“嘖嘖”的贊嘆聲中,這箱重達10公斤的頭箱魚以600元的高價被外地回來探親的朋友拍走。

漁工們都說:冬季捕魚是件苦差事。冬天天冷風硬,冬捕真是件受罪的苦差事。

“那年海子上氣溫下降到零下40多度,一連持續了4天,我們有個小工耳朵都凍白了,趕緊用雪給他搓熱,不然他的耳朵差點就凍掉了!”聊起冬季捕魚經歷,漁工們有說不完的故事。

那天共有三個冬捕點,俺舉行活動的這個場子起的都是小魚,聽說那另外的有一個點起的是大魚。看來老天挺不給領導面子。


精選遊記: 赤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