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石
未到虎丘,就久仰其“江左丘壑之表”、“吳中第一名勝”的盛譽。其實,一旦身臨其地,你會很快發現,這裡不過是一個石頭的世界:鋪成路面的是石頭,趴在路邊的也是石頭,蹲在水中的還是石頭……。因此,我竟產生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不過,這並不美妙的“第一印像”很快便在游人們的談笑聲中淡漠了,愉樂身心的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樂趣。
一位健談的游客告訴我,在六七千年前,這裡不過是剛剛露出海面的一座小山,人們叫它海湧山。到春秋時代,吳王夫差將他的父親闔閭葬在這裡,傳說葬後三日,有人看見一只白色的老虎蹲在墓上,所以改名虎丘。
說到虎丘的美麗,這位游客更是眉飛色舞,煞有其事地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那天孫猴頭偷吃了蟠桃宴後,一路駕著彩雲向花果山奔去,無意間發現了虎丘這個人間佳處,興頭上不由自主地連喊了三個“妙”字,這一喊不打緊,口中含著的一枚蟠桃滑落下來。你看,那枚桃狀石,據說就是這位“齊天大聖”的遺物呢!
這些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傳聞,為虎丘塗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使我多了幾分喜愛,幾分好奇。
瞧!一塊極為普通的石頭,因中間有一道深而齊的裂縫,人們說它是吳王試劍的遺跡,也有人說是春秋時鑄劍名匠干將、莫邪夫婦試劍時劈開的,因此叫它試劍石。古人甚至在石上刻下“何不百年後,劍斬趙高頭”的詩句,以寄托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
那塊斜臥路邊的塊石,更元一點特別之處,卻被人們呼為枕頭石,甚至成為唐伯虎與秋香“三笑姻緣”的“佐證”。據說這位風流才子在雲岩寺的佛殿裡博得了秋香“一笑”後,又來到這裡枕石相待,不想將頭上方巾滑落在地上,正准備去撿起,忽見秋香遠遠走來,便心生一計,故意將頭朝下去拱戴這頂方巾。見此懶散情態,秋香忍不住“噗哧”一笑。這不,唐伯虎又贏得了秋香“二笑”。
如沿山路筆直走,路盡處還可看到一塊廣達數畝,平坦如礫的褐石大盤石,仿佛人工鑿成。相傳闔閭墓造好後,夫差怕走漏消息,曾以飲酒看鶴舞為名,將千余名築墓工匠全部誘殺在這裡,血染石紅,至今還帶著血色,所以人們叫它千人石。不過,也有人據理力爭,說虎丘的岩石叫粗面岩,是火山岩的一種,主要由肉紅色正長石礦物所組成,故呈殷紅色;即使真有殺人滅口這件事,對於那班封建統治者來說,也大可不必在光天化日之下,也無須采用誘騙的辦法。有人還就此事作了更正,說這裡曾是梁代高僧生公講經的地方,因坐在石上聽經的信徒往往數逾千人,故名千人石。“生公講壇”四字不就明明白白地鐫刻在石崖上麼?如還不相信,那麼岩下的自蓮池中還有“生公說法,頑頭點頭”的點頭石可以為證。
諸如此類的不見經傳的傳說軼聞,在這裡俯首可拾,但誰也不會去考證其真實性如何。因為,這些傳聞本身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愛憎,誰又能抹去扎根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東四呢!
更值得虎丘引以為自豪的,是那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藝術結晶一一虎丘塔。有人說,它是幾乎可以與意大利比薩斜塔比美的一篇石頭的傑作。它始建於五代末,落成於北宋初,本是一座平面八角形,主體為磚結構,外檐為木結構的仿樓閣式七層寶塔,但由於曾遭七次火焚,現保存下來的主要是磚砌塔身。據有關部門前些年測量,這座高達四十七米多的千年古塔頂部中心點偏離中心垂直線曾達兩點三米,但依舊巍然聳立,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現在由於塔身加固工程的竣工,虎丘塔以其更堅實的根基挺立在吳中大地,也更深地扎根在中外游客的心中。
在虎丘,值得品味的石頭的佳構還有許多,許多。如景色險奇,藤蘿低垂的“雙吊桶”;被唐代張又新評為“天下第三泉”的“陸羽井”;曾作過越王夫婦棲身之處的“勾踐洞”;以“五十三參,步步見佛”的巧妙設計而著稱的五十三級台階,等等;都給人一種難以忘懷的美的感受。然而,最帶有神秘意味又最引人注目的游覽點還要算劍池。你看,兩崖斷開處,一池碧水窄如長劍,透出一股寒氣,我想這大概是劍池得名的原因吧。一打聽,才明白之所以叫作劍池,是夫差葬父時曾以三千寶劍殉葬的緣故。據說,為尋找這批寶物,秦始皇嬴政和吳大帝孫權都先後動用過大批人力物力,結果是白費心機,一無所獲。因此,闔閭墓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引起人們種種猜測。可是,1955年整修虎丘塔時,竟意外地在劍池北端發現了一個石洞,洞中有一道由三塊人工加工的巨石築成的石牆,據有關史料分析,這道石牆很可能就是闔閭墓的墓門。當時考慮到虎丘塔的安全,勘察工作未向前深入。如果有一天終於打開了這座謎一樣的洞穴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又將會是怎樣的奇跡呢?
我不由記起蘇東坡“到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的肺腑之談,對虎丘石更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喜愛之情。是的,她沒有金華鐘乳石千奇百怪的神態,也缺少路南石林意像橫生的妙趣,但卻給人一種其貌不揚,其美無比的強烈印像。而且,你對她接觸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她給你的美感也就越加強烈。這就是虎丘石的品格。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著力去追求這種內在美,我們的生活一定會美好得多。
更多美文,請到華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