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千篇一律的“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略微讓我們感覺一絲疲憊時,畫舫載我們到了古桃葉渡。這十裡秦淮與古青溪水合流處的渡口,因王獻之與愛妾桃葉的故事而得名,也是《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故居所在。和碼頭一帶的光色迷離比起來,這兒素淨多了。聽到導游詞說,王昌齡在此地為官期間也住在桃葉渡附近,並常在白鷺洲一帶宴飲文友,不由得感嘆,這一條古老的秦淮,竟然串起幾千年不同朝代的文人雅士,來與我們聚會了呢。
過了桃葉古渡,畫舫行至十裡秦淮的“龍頭”東水關掉轉船頭,在返回夫子廟泮池後,向西來到文德橋。導游詞介紹了與二泉映月、三潭印月並稱三大奇觀的文德分月,(始建於明萬歷年間的文德橋正值日晷子午線上,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五子時前後,該橋東西側的秦淮河上,可見水中左右各半邊月亮。)可惜我們來得不是時候。
過了“文德橋上半邊月”,游船似乎放緩了行速,在兩岸枕河而居,粉牆黛瓦、飛檐漏窗、雕梁畫棟的河房水閣和酒樓茶肆招搖的旗幌之間,我們隨著“導游”的指點,優哉游哉地一一掠過曾鼎盛一時、才子雲集,先後走出過吳承恩、唐伯虎、袁枚、鄭板橋、翁同和、吳敬梓、陳獨秀的江南貢院;“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烏衣巷;後人為一代奇女子李香君修建的小巧玲瓏“媚香樓”; 還有劉禹錫《烏衣巷》中提到的,點綴著“野草花 ”的朱雀橋(我們沒注意導游錄音提示,只拍到了橋下石墩上錯落鐫刻著的片段詩句);最後到了“天下第一甕城”的中華門城堡。
就這樣,“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的十裡秦淮,以它兩岸點綴著的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彙聚著的說不完的軼聞掌故、積澱下來的多少可記可述的人文史跡,讓徜徉其間的人們沉醉了。今兒可算是開了眼,什麼叫做六朝金粉、秦淮風月,什麼叫做夜夜笙歌、燈紅酒綠,什麼叫做槳聲燈影、畫舫凌波,總之十裡秦淮的奢靡繁華,我領教了,我見識了。有一個感覺,就是太過奢靡了,不是我喜歡的境界。也許相較之下,雅靜,平寧,會更令我心儀吧。
夜深了,告別夫子廟,作別秦淮河,夜色中,那兩岸的河房亭閣依然亮麗。曾在網上看到一段話(大義):當那些年深日久的建築帶著自己雋永的故事默然佇立於秦淮風光之中,它們也就於不知覺中成就了長長短短的段落與章節,連綴成那“六朝金粉,十裡秦淮”的史卷。是啊,孔夫子腳下的秦淮河,同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香歌艷舞和著槳聲燈影,在我們離去的腳步中,漸行漸遠了……

桃葉古渡

東水關

文德橋


媚香樓(5個紅燈籠處)

朱雀橋下

中華門城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