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樣小吃:上海大餛飩
大餛飩和小餛飩,都叫餛飩,但是包法、內容、吃口不一樣。
上海大餛飩,既然前面有個“上海”,必然能體現上海的特色。上海的大餛飩,不同於上海的小餛飩,從包法上說,小餛飩是一捏而就,大餛飩卻真真是包出來的。我小時候也跟著媽媽包過大餛飩,一張四方的皮子對角平鋪在桌子上,用筷子挑適量的菜肉,先包上一角,再翻上兩邊,最後在另一角上沾點水,包起,搭牢(1),一只飄飄亮亮的大餛飩就包好。
但包得再好,總歸沒有姆媽包得好!
小餛飩的芯子是純肉的,大餛飩的芯子是菜肉的。早年上海的大餛飩,在老上海的心中有標准,菜要用薺菜。現在到好,全上海的薺菜大餛飩都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為啥?肉10元一斤,薺菜要10多塊(寫文章的時候正好是10月菜價最貴的時候),包薺菜大餛飩給你吃,店家吃啥?要麼吃西北風!
早年的上海大餛飩,還有一樣是特別的,就是那張包餛飩的皮。這張皮是黃的,不是白的。上海灘現在竟然還有這種皮子的點心店,以至於有人特地跑到店裡,對包餛飩的阿姨講要買點皮子,國營阿姨立刻豁伊一眼(2):阿拉伐是(3)皮子店!
要想在新的一塌糊塗(4)的上海,去吃一碗老的一天世界(5)的大餛飩,相信是很多老上海的心願,什麼東西都新好,唯有老味道要老好。
“盛心點心店”在順昌路528號,若不是慕名而去,一個外地人基本不會踏入此門。店的門面與環境和新時代實在太不相配!而懂經(6)的老上海只要一看這種店面,不要講,裡面一定深藏著好東西!
我前幾個禮拜和老婆去過一次北京,老北京的小吃店若不是慕名而去,猛一看還真不敢踏入。一跨入門,撲面而來滿耳的老北京腔,“兒”字在屋子堂上穿!雖然有些個聽不懂,雖然有些個吃不來,可那滋味卻裝在我的心坎上,灌在了記憶的深處裡。
“盛心點心店”有80年的歷史,可它的門面卻是80年代的,裡面的牆壁也是80年代的,80年代點心店的牆壁,是用一小塊一小塊白瓷磚貼出來的。頭頂上的四只吊扇大概也有30多年。
最最有勁,台子上放調羹的調羹架是80年代樣子的。80年代樣子的調羹架是啥樣子的呢?是只三角型高高隆起的架子。三面當中挖空,食客拿調羹只能捏勞柄,一只只從下往上拿,到頭有個洞,調羹就可以拿出來。哪裡像現在的許多小吃店,調羹混了一堆,儂摸一幾,伊摸一幾,許多人特別奇怪,不摸調羹的柄只摸調羹的凹體,摸了放,摸一只還不夠!
這個調羹架即干淨又科學,可以保證一個桌子的每一面坐的人都能拿到調羹,而且是一個干淨的沒有人摸過的調羹。
要不是店裡差刮裡新(7)的台子,我真會以為回到了80年代。周圍全是上海話,阿姨穿著白的工作服,還戴頂80年代飲食店的白帽子,面孔基本板著(國營阿姨面孔)。去了次北京後,回來發覺個有趣的現像,就是全國國營阿姨的臉基本一樣,全板!現在要尋到全板的阿姨爺叔面孔,一是到國營小吃店,二是到國營大衙門!
盛心的菜肉大餛飩7元,此店還有一種特大菜肉大餛飩,9元。盛心的薺菜鮮肉大餛飩、鮮肉小餛飩、鮮肉湯團都是上海市獲獎產品,牆上掛著塊銅質的獎狀。
大餛飩上來,色面看了實在親切,黃哈哈(8)的堿水皮,吃一口,果然是那老味道:硬橋橋(9)。皮子硬橋橋,菜肉有一股麻油的香,卻少了薺菜的野香。“路邊的野花不要采”,因為野花有股子野香,是野香就容易讓人的心發野。
“盛心”得獎的是薺菜鮮肉大餛飩,我吃的卻是青菜鮮肉大餛飩,味道雖然很不錯,卻沒有讓我的心發野。真的想念那口帶著野味的薺菜鮮肉大餛飩,薺菜纖維比較粗,吃上去有“杠杠頭”(10),能讓牙齒在嘴巴裡撒把野。早年姆媽包的時候,更要在大餛飩裡放一點點豬油碎渣,一咬,噴香。
“盛心”的大餛飩約十只,現代的男白領吃一碗正好,女白領可能吃八只就飽。沒有油水的年代就難說了,我曾經可以吃30只。10只餛飩最少算二兩半,總也要七兩多一點。高中下鄉勞動兩個星期,只記得一件事,有個男同學在晚飯的時候吃掉70只大餛飩!最老卵(11)的是,伊到打谷場上兜了一圈回來後,再夯特(吃掉)30只!
“盛心”大餛飩的湯,遠遜於“大富貴”三鮮小餛飩的湯,基本是白開水加鹽加味精。據說上海早年大自鳴鐘的“西園”,大餛飩湯是一絕。很多年前我姆媽用醬油和幾只雞蛋打碎做的大餛飩湯,更是一絕。
現在連薺菜餛飩都吃不到,真擔心在不那麼遠的將來,這種點心店也會成為一絕:
只能回憶的一絕!
注:搭牢(1):搭住,粘牢 豁伊一眼(2):白他一眼 阿拉伐是(3):我們不是
一塌糊塗(4):不得了 一體世界(5):不得了 懂經(6):內行、識貨 差刮裡新(7):嶄新 黃哈哈(8):黃黃的 硬橋橋(9):硬邦邦 杠杠頭(10):菜梗頭 老卵(11):令人驚嘆,有時褒意有時貶意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大餛飩店:美新、實惠、友聯、豐裕、福德、德籠、章氏、王家沙、萬壽齋、光明邨、又一村、五芳齋、白玉蘭、普明面館、富春小籠、城隍廟小吃世界等。